假如升学没用,谁还学奥数?
(2009-05-25 08:48:50)
标签:
杂谈 |
分类: 新闻评论 |
2009年5月23日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以“经济利益催生奥数热,北京奥数市场规模1年20亿”为题,报道了北京奥数培训市场调查,该调查援引业内人士的话称:现在办一个奥数培训机构,一年少则有数百万的收入,多则有数千万的收入。除了办培训班,奥数出版物也是奥数衍生出来的一个重要产业。
就像许多针对少年学生及其家长腰包的培训项目一样,奥数果然是一项日进斗金的有前途行道,仅北京一地,就有这么大的盘子,在全国,该是什么样一个体量?无怪乎即使一些教育专家痛心疾首,将之呼为“比黄、赌、毒更害人的东西”,也不减奥数培训机构门庭若市的场面。如果这种场面,是青少年兴趣和勤奋好学的表现,那么,我们甚至可以把专家的痛心呼吁当成杞人忧天的误判。但问题是,这种所谓的兴趣与勤奋,很难说不是一种被利益链条捆绑的胁持。
一项针对孩子学奥数的调查显示,很大一部份学生,是不愿意学习那种连数学大师解起来都有困难的怪异题目,而他们的家长也多以“大家都学,不学就会落后”的心态,在逼迫着孩子们去学。这是某些利益相关人精巧设计的结果。细究起来,这里面有一连串清晰的流程和因果关系。
在当下的教育界,有一种关于“强弱势知识”的潜意识——凡有助于找到好工作考进好学校捞到一眼可以看得见利益的,被称之为“强势知识”;反之,不能为人带来眼见为实利益的,就称之为“弱势知识”。这种概念,在中小学教育阶段,即窄化至是否有利于“到更高一级的好学校上学”。许多人,就将眼光放到了这上面,搞出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产业。奥数只算其中之一,包括前段时间曝光的“航模加分”风波背后的“三模三电”,以及各种艺体类特长班的考级和评奖,都已形成一条清晰的利益链条。这个链条,一端拴在从幼儿园就开始的各种培训和考级机构,一端拴在对孩子读书具有生杀予夺权利的学校,中间还串缀着各种考试、教材编印和评奖机构。这个链条的最关键点,就在于对升学“有用”,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相关利益人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地借用权势部门对升学条件的掌控权,上下其手,将其纳入到升学和择校的考量条件中。虽然国家义务教育法规定小升初实行免试就近入学,教育部门也三令五申,小升初实行就近入学,不进行择校。但目前很多地方的小学生入读重点中学,仍然有相当大一部分是通过考试择优录取,而奥数成绩则是重点中学最看重的一项指标。
试想,如果去掉“升学有用”这层糖衣,还有多少孩子会发自内心地喜欢这个令人头痛的数字游戏?失去了强势知识身份的奥数,其命运会不会比取消科举之后的八股文更好一些?
前一篇:受助贫困生,请给个微笑,好吗?
后一篇:端午节:粽子是一种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