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死亡率排在学生意外死亡首位说明了什么?

标签:
杂谈 |
分类: 新闻评论 |
西安市长安区“2·10”四死一重伤重大交通肇事逃逸事件发生后,学生上学途中的安全再次成为大家关心的焦点。连日来,咸阳市教育部门联合其他部门开展专项大检查,预防此类事件发生,决定取消全市统一的上学、放学时间。(2月19日《华商报》报道)
在这条新闻后面,有众多网友跟帖质疑这种习惯性“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式处理方式的效果问题。因为这已形成一种特色化的惯例,每当发生一起惨痛的事故,无论矿难、火灾还是沉船或窒息,经媒体披露,惨痛而悲伤地热闹一阵,相关单位和机构就要跟进出台相关的一些措施,这些措施表态的意义多于实质的意义。在最初一段时间严格执行了之后,慢慢就懈怠下来并最终归于消失。这样的例子实在太多了,举个最简单的:当年闹非典期间制订的公交车定期消毒和公共场所洗手设备的设置,现在有几个地方还在搞?
在这里,我还不完全同意网友们的质疑,我更愿意以善意的眼光,去看待西安市长安区相关部门所做的努力,而且相信其会有一定的成效。但我认为,他们所做的包括取消统一上学和放学等措施,只能算是个开始,而减少或杜绝学生上学路上的交通事故,是一个需长期努力的系统工程,它不仅包括事故发生后的敏感时段,而更应该包括的是下一次事故发生之前。这个系统工程所涉的项目,也不仅仅是事故发生区域的教育行政部门,而应该是全社会的方方面面。
据教育部门统计,交通事故死亡率通常都排在学生意外死亡首位,在百度上键入“上学车祸”,显示的搜索结果是1,450,000个网页,构成这数字的,就是一个又一个惨烈得令人伤痛的故事。这足以说明,预防工程的全社会化,并非大惊小怪,而是必须的。
比如,引发事故的主因之一——孩子们起早贪黑的上学苦读,是在口喊素质教育差不多十年了,而实质的应试却依然主宰着学生命运的现教育机制下进行的。这在无奈之中,多了些讽刺的意味。
此外,这些年公路发展过程中,一味以车为主,让车为人让路的所谓效率原则,使许多地方的公路,基本或很少为行为和自行车留路。公路越宽,越没有人走的地方,成为某些地方建设的毛病。许多成年人都觉得无路可走,何况那些懵懂的学生娃。这也是值得反思的。
另外,就是缺少人文气息驾驶的理念。一位从国外回来的人在看了一些车在校园周边的红领巾通道上横冲直撞时,发感叹说:在国外,驾考主要考的是规则,考人在马路上的素质。在中国,倒桩、移库,考的都是手上的技术,但驾车人的良好驾车习惯和遵守行车规矩的素质,几乎都被边缘化了。正是这种无人文素质和情怀的驾驶者,只图自己方便,不管前面是婴儿还是老人,都会不顾危险地冒险冲过去,并最终造成灾难。
因而,我认为,预防上学交通事故应是系统工程,陕西教育部门做的,只是个开头。而其后,形而上如教育理念和公路建设理念的变革,以及驾驶员人文素质的培养;形而下如整合不合理的学校布局、增加乡村关键节点的照明设备甚至给学生背上挂个反光标志,都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