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1-08 新京报
因为觉得无力抚养两个女儿,重庆母亲肖友琴将自己年仅6岁的小女儿推入鱼塘。在法庭上肖友琴大哭承认自己的罪行,称穷得没有办法了,才想到送小女儿去死。(重庆晚报1月7日报道)
看了这条新闻,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仿佛那个6岁的小女孩子,就在我眼前不远的冰冷池塘里挣扎,庆幸的是,那个可怜的孩子并没有如母亲所期望那样被冷水吞没,而是幸运地被路人救了起来。这个不算太坏的结局,并没有让我的心情有所缓解,相信多数看到这条新闻的有良知的读者,特别是为人父母的人,都有与我相似的感受。
初看起来,这似乎又是一起因贫穷而上演的极端化悲剧。表面化地看,就是因为经济的贫困导致人伦的丧失,贫穷通过亲人的手而让人们骨肉相残。贫穷,成为一个母亲杀害自己亲骨肉的理由。
但往深里想,这样的结论虽然很有冲击力,但未免有些牵强,甚至根本就站不住脚——因为这个世界上,贫穷的人多了去,相信比肖友琴更穷的人也不少,为什么独独是她要选择将自己的亲骨肉推向死亡的深渊呢?我曾经看过流浪的乞丐,在寒冷的冬天搂着自己的孩子在桥洞下用亲情相互取暖,贫穷不仅没有成为他们相杀的理由,而是让他们靠得更紧。肖友琴难道不能给女儿选择另一条可以活下去的道路吗?要么向亲戚朋友求助,要么将孩子送人,要么申请相关部门的援助。我国目前的农村社会保障水平虽然有待提高,但任何一级基层组织也不至于会坐看一个孩子活不下去。总之,那个6岁小女孩子并没有必须被除掉的理由。
原发新闻中没有对肖友琴的心理和精神状态多做交待,但凭常识来看,肖友琴的所做所为都不是常人能够理解的非正常行为。在法院没有对其做出精神鉴定以前,笔者也不好下这个结论。只是凭直觉觉得,对她应该有一个更全面详细的精神鉴定,既可以厘清我们心中的疑问,也可以明晰她真正应该承担的责任。
在我国广大农村,心理卫生健康方面,还是一个盲区。一些地方,解决身体疾病的条件都还没有完全具备,更不用说有关心理健康的设施和举措。许多地方,都是把抚慰心灵安顿心理的重任,交给算命先生兼管。殊不知,在贫穷与非正常状态下,人的心理是更容易出现极端反应的,而这正是当下扶贫与救助方面,最薄弱的环节,很多人甚至认为,心理疾病,是大城市那些吃饱喝足没事找事的人们的奢侈病,其实并不然,它对所有人的影响都一样,对贫穷者尤甚。
近年来,对农村的扶贫与救助工作,大多停留在物质的层面,而精神层面的关注,是严重不够的。社会上风行的缺少人文情怀,将幸福的标准仅停滞在“是否有钱”上的幸福观,导致了一些人的“心穷”,这种穷,比物质层面的穷隐藏得更深,影响力也更大。作用在人的行为上,则是法律观念淡化、人伦感丢失,缺少感恩和满足感。这些,从深层次讲,也是心理问题。
贫穷不能成为杀人的理由,但心穷却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