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入选十一五写作教材文章(3)

(2008-10-05 16:29:35)
标签:

杂谈

分类: 我的生活

慈悲

 

  方儿4岁的时候患了小儿麻痹症,下肢萎缩,行动不便。14岁的时候,父亲拿来一辆手摇三轮车说:这样待着也不是办法,干脆你去卖报纸吧!
  于是,在成都天祥寺一带便多了一个摇着三轮车的女报童,她的轮椅上方打着一把伞,轮椅下方挂着一个尿瓶子。她的父亲每天早晨上班前到报社批发一大堆报纸回来,用塑料布分类包好,小心地放在三轮车的正前方。然后,她就摇着三轮车晃晃悠悠地出门了。如果生意好的话,下午五六点就会收工,反之,则会在街上晃悠到九点钟。这种情况往往是她手中的报纸没有卖出去。
  在成都街面上竞争最激烈的行业莫过于擦皮鞋的和卖报纸的。此二者因行业起点很低,又没有资金和技术的要求,因此人满为患。在茶馆里喝半小时的茶,至少可以看到20个檫皮鞋的和10个报贩子的笑脸。和那些骑着自行车嘴里连珠炮般喊着“商报、日报、晚报、早报”的报贩相比,摇着三轮的方儿非常弱势,她的叫卖声悠缓而有几分凄凉感,街边的人们常常说听到她喊“卖——报——纸”这三个字时,都会有些背脊发冷的感觉。
  方儿因此也就有了一些固定客户。天祥寺街边上很多店铺的老板都在她那里买报纸。
  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是好心肠,方儿有时也会遇上一些刁蛮的人,为买一份报纸会故意刁难她很久。
  这天,方儿遇上了一个想找点事的年轻人,他发现欺负方儿是一件风险最小又最好玩的事,他将她的三轮车拦下,他自己站在房子的阴影里,而方儿的车却在阳光的直射中。小青年问:报纸几角一份?
  方儿答:五毛。
  人家都卖一元:么卖五毛?你为什少卖5毛?
  可我一直卖的五毛啊!定价是这么多啊!
  不行!就一元三份!不许卖高价!
  小伙子一副维权勇士的样子。方儿的脸因为急、因为阳光而涨得通红,她怯怯地说:卖一份我只挣一毛钱,叔叔,你放过我吧!
  小伙子很得意,他觉得方儿凄惨的表情很好玩。
  旁边有一位老人看不过眼了,怒斥他:你要买就买,什么东西!
  小伙子回头看是一位头发雪白的老人,正打算臭骂他几句,但他发现远远的正有两个巡警朝这边走来,于是溜了。
  白发老人的脸气得通红,他对方儿说:孩子,别怕,遇到这种事一定不要被吓倒!这些家伙都是欺软怕硬的孬种!
  方儿想哭,她想说点什么,但没说出来。老人轻推一把,三轮车就晃晃悠悠地走了,世界在泪光中变得一塌糊涂。
  之后,每天下午.方儿都会碰到那位白发老人,老人每天都会买两到三份报纸。有时甚至是同一种报纸买两三份。方儿觉得过意不去,就说:爷爷,你不要买重了。老爷爷笑着说:我帮邻居带一份,他和我都喜欢看报,不看报睡不着。
  之后的半年时间里,方儿和老爷爷似乎形成了一种默契,每天下午总会在天祥寺街口相遇。
  日子就在平静而温暖的气息中进入了冬天。就在冬天这个最渴望温暖的季节,方儿却一连十几天没有看到老爷爷。她开始担心起他了,她想:老爷爷该不是生病了?他没有报纸看怎么睡得着呢?
  她决定去看看老爷爷,给他送份报纸。她问了街边几个人,终于打听到老人住在附近的一个小区里。
  还没进小区,就听见锣鼓和唢呐的声音,这让她有一种不祥的感觉。待她走进临时搭的灵棚,从打麻将的人们身边穿过,她看见灵堂中央的黑白照片上微笑着的正是她所熟悉的那张脸。
  她一下子哭了。旁边打麻将的老人的亲戚们都很奇怪地看着她。
  她努力地把车往前摇,这使得不宽的灵棚出现一阵拥挤。
  老人的儿子放下麻将说:小妹,你挤什么?
  我……我给爷爷送报纸……他说不看报睡不好的。
  那……你给我吧,我烧给他!
  我可以亲手烧给他吗?
  老人的儿子想想说:好吧,我把火盆给你端出来。
  火盆端出来,方儿抹着泪,点燃了报纸,报纸上那些五颜六色的文字和图片很快变成火和烟。老人的儿子也帮着烧,一面烧,一面自言自语地说:老爷子,您一个字都不认识,怎么搞成不看报纸睡不好了呢?
  他的话很轻,却让方儿的头上像挨了一闷棒。泪光中,方儿看见火里有一个老人冲着她笑了笑…… 

                                      (选自《读者》05年第8期)



创作感言:

 

    布施是人类天然的心理需求之一,人们通过给予别人帮助,来证明自己的能力,从而得到自我肯定的认识,进而获得发乎于心的快乐。
    但很多人没有理解到这种快乐的真谛,认为帮助别人是耗费力气和钱财的事,在这种思维的指导下,他们往往不愿意帮助别人。
    还有一类人,介于上述二者之间,他们有能力也愿意帮助别人,但却认为这件事本身是受助者一方获益的单向行为,因此总觉得自己与受助者并不平等,甚至出现“嗟来之食”典故中那个高高在上的施舍者。
而真正的慈悲,是平等地让受助者在不知不觉中有尊严地获得帮助,像那个不识字的老人买报那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