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青城山灾后重建调查(我近一个星期忙的事情)

(2008-08-29 18:28:11)
标签:

杂谈

分类: 新闻评论
 

青城山灾后重建调查(我近一个星期忙的事情)青城山灾后重建调查(我近一个星期忙的事情)


 

  引言
  在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之前,青城山镇像一列高速列车,风驰电掣地进行在光明的发展之路上。幽冠天下的自然风光,名动世界的道教文化遗产和越来越清晰明朗的发展思路,使28000名青城山人和数万外来经营者对明天天的生活充满了憧憬和信心。
  然而,大地震像一次猝不及防的紧急刹车,瞬间将眼前的风光和生活秩序重创、撕裂、扭曲。
  人们在短暂震惊、痛苦和茫然之后,开始在废墟上寻找重振经济和重建生活的希望,他们发现,只要山还在,人还在,希望就在,他们将以更多的勇气和智慧,走上重建家园之路。
  
  
  “浴火重生”灾后重建系列报道之
  
  (主标)青城山的“戏法”
  
  
  
  (小标)需要重建的不只是房子,而是生活
  
  8月21日,震后103天。
  种种迹象显示,青城山镇的人们,正像山坡上那些扑向大山伤口的绿色植物一样,从内而外洋溢着复苏的气息。
  早晨7点多,位于青城山深处的味江村十二组组长罗彬便拎着铁锹,带领十几个村民,协同工程技术人员开始修建他们对外联系的惟一通道。和几年前那次至今还欠着1万元债务的修路行动不同,这次他们要修的不再是黄泥羊肠小道,而是投资800万元的彩色沥青公路。在他看来,今天挥下的第一锹,所掀开的并不是一捧泥土,而是一段美好生活的开始,不久的将来,他身后那片清秀但贫穷的土地上,将建起一个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园,而他们的新生活,也将由此开始。
  几小时后,在离他十几公里外的泰安古镇上,新街口饭店里的蒲国平正和外来客人们攀谈着关于合作建房的事情,他发现,地震后冷清了一段时间的古镇,突然又开始热闹起来,但和以往来避暑度假的游客不同,现在的游人,更多的是关注投资联建的事。许多摩的司机已开始有了新业务——帮受灾户和投资者牵线。在这一天里,蒲国平帮村里一户姓马的人家牵线,与成都来的一位开保时捷的客人签下了联建协议。这笔业务的订金是10万元。这是村里明确谈成并公开的第一单联建业务,像多米诺骨牌按下的第一张牌,揭开了泰安古镇重建的序幕。
  而在距泰安古镇十几公里开外的青锦苑板房区D区86幢一间板房办公室外,青田村五组村民余琼辉正在尖起耳朵偷听办公室里村组长们开会,村支书梁明福正在传达青城山镇灾后重建的建设管理办法,并讨论成立灾后重建的理事会和监事会,入户调查群众的重建意愿和联建意向。余琼辉从没像现在这样热心地关注过村上开会,在她看来,今天会上所说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关系到她和家人未来几十年的生活。
  这几个场景,从不同角度反映出,在青城山镇所辖91.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人们正以自己的方式在关注和准备着开始重建自己的生活。对他们来说,刚刚过去的那场地震,只是一场激起他们斗志的挑战,而不是一场令他们绝望的灾难。
  这绝对是一场史无前例的挑战。据青城山镇提供的资料显示:5·12汶川大地震给一山之隔的青城山镇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仅住房垮塌一项,便达577500平方米,原先高达6000万元一年的门票收入和十数倍于此的旅游相关产业收入在瞬间几乎归零。区域内需要建永久性住房的农户达3850户,还有数目不小的严重损坏和需要维修加固的住房户。这意味着在未来两年内,青城山将迎来开山1800年以来最大的一次开发与重建,其影响之大和意义的深远,直接决定青城山未来数百年甚至更远的发展趋势和走向,以及生于此长于此的人们的命运。
  “对于青城山来说,建房不是最大的事。解决老百姓后续生活和资产性收入,才是大事情!”青城山镇党委书记李晓明对这次历史性的挑战是这么看的,他说:“我们要重建的,不是房子,而是生活!”
  这句听起来朴实得近乎于简单的话背后包含的内容是复杂和艰难的,它需要付出巨大的经济和智慧去实现。
  
  (小标)重建青城山的优势就是青城山本身
  
  据青城山镇的初步统计,青城山镇的永久性住房重建中,自愿选择原址重建的有992户,统规自建的有425户,统规统建的1303户,异地重建的21户,社会资金参与重建的685户(不含小规模协商联建的),这个数据,随着群众对重建政策了解的深入,有统规统建户正在往统规自建和原址重建以及社会资金参与重建的形式分流的趋势。越来越多的灾区群众开始选择利用手中的宅基地作为资源去换取重建家园和发展经济的资本。这种现象,与青城山不可复制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有关,也与当地群众多年来经营旅游产业尝到的甜头与对青城山未来发展的信心有关。
  在泰安古镇上,记者走访了二十几家农家乐和饭馆经营户,他们虽然对眼前的困境表示不同程度的担忧,但对前途表示出了充分的信心,纷纷表示愿意通过贷款或引入社会资金联建等方式进行自建。用村妇女主任杨凤仙的话说:村民们都不怕借钱,因为大家都知道,青城山的旅游很快会好起来,他们尝过甜头,所以愿意贷也敢贷款。
  这种气势,与别的地方村民害怕贷款背账的心态完全不一样,其底气来自于对自己身后这片青山的信任,也来自于对当下包括确权颁证等灾后重建政策措施的信任,通过确权与颁证之后,他们脚下看得见摸得着却不能带来财富的土地“活”了起来,成为可以抵押甚至流转的资本,抱着金饭碗讨饭吃的尴尬局面,将一去永不返。
  在泰安村,记者明显感觉到,空气中有一种焦灼等待的气息,这个房屋损坏达90%的小镇上,100%的人家选择了统规自建的重建模式,连偏远山上的农户,选择率也达到90%,他们在等待一星期后确权颁证的手续拿下来,他们好拿去办理抵押贷款,对于这个旅游风景区的房子来说,国家提供的每户2万元的补贴和优惠贷款6万元的帮助,还无法满足他们对建设品质提升的需要,他们必须通过贷款或民间融资,来满足他们的提升式重建需求,为此,青城山镇政府专门组织和联络了信贷和担保机构,为这部分群众提供帮助。
  村民尤小红说:我们惟一的希望,就是快点把房子修复,房子修好了,游客重新回来了,我们的生活才能有盼头!
  这不仅仅是她一个人的愿望,也是泰安村11个组452户村民的愿望,也是青城山镇乃至于全国人民的愿望。
  目前,络绎不绝的投资者和资金正在向泰安涌来,这座被苍翠群山包围着的古老小镇,在不久的将来,又将焕发起勃勃的生机。
  
  (小标)味江村十二组的神奇戏法
  
  在青城山镇采访的几天时间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七十五岁的村民杨正清老人的话,他说:我们李书记说,党委和政府,不会只管沿山和地理资源好的百姓的生活,也要管好偏远地方老百姓的生活。
  这句话,在味江村十二组得到了最好的诠释和体现。
  味江村十二组位于青城后山,地理位置偏远且没有通公路,仅有一条村民集资修建的羊肠小道与外界相连,全组16户48人,居住在上世纪60年代修的房子里,以种植玉米和川芎厚朴等作物谋生。玉米主要用来喂猪,一户农民一年种的玉米,如不遇风灾,可养大两头肥猪,一头留作自食,一头卖肉换钱买米;而川芎厚朴等经济作物,因为市场的原因而仅卖几角钱一斤,“比柴还便宜!”味江村支书肖毅不无伤感地说。
  在十二组,关于贫穷,有各种各样的传说。有人说,这里的人们,祖辈都没有见过1万元究竟是多厚一撂?这种说法略显夸张,但记者通过对农户家庭的走访发现,这里的生活水平,远远差于青城山其余地方,2006年,全组人均收入不足1600元,低于社会和味江村的平均水平,村民家中连当下农家最常用以代步的摩托车也很少看到。
  然而,这一切,随着村民们在一张纸上按下手印,而发生本质的变化。有人戏谑地说:朋友,你想成为百万富翁吗?如果想,就请按下你的手印!
  8月22日下午,记者在村民杨燕群家中,见到了这张传说中的手印单。这是一份“自愿同意从事旅游及相关产业的村民决议书”,这上面画着该组不远将来的美好生活宏图——村民们将搬入轻钢材料修建的现代化房里去集中居住,他们的生活,将通过土地流转的收益和进入到旅游园区务工得到本质的提升。
  这一切,与北京昊海立德科技有限公司的介入有必然的关系。公司总经理石林对味江村十二组这片遥望金鞭岩,背靠圣母洞和二千多亩原始森林的福地充满了好感,震前曾多次来这里观光休闲,用他的话说,来这里走走,心里别提有多舒坦。
  因为对这片土地的喜爱,石林和昊海立德科技有限公司早就有来此投资搞开发的愿望。他们最初设想是搞一个公司员工度假和接待的园区,但震前因为种种客观条件的限制,而最终仅停留在意向阶段。5·12地震发生之后,石林带着公司的志愿者来青城山帮助救灾抢险,与镇党委书记李晓明相遇,李问:“你现在还有没有胆量把钱往这里扔?”石答:“只要敢给政策!”李晓明的回答,有多个版本,村民罗易祥更愿意相信他听说的那一个,他说:“李书记回答,只要能对重建有好处,大不了把帽子(官位)放到一边和你们合作。”
  尽管这种说法未得到证实,但事情的发展轨迹,却沿着这种思路悄悄往下进行了。昊海公司与味江村十二组的合作,紧锣密鼓地展开,并很快达成协议,其合作框架为:以味江村十二组幅员的约300亩范围作为项目实施地,由该组以其集体所有的土地和资本成立集体法人组织与昊海立德科技公司成立法人组织联合投资进行项目建设。项目保证现有集体建设用工总量不变的前提下,十二组村民自愿采取集中居住形式,剩余整理出的集体建设用地用于项目永久性建筑设施需要;十二组村民现承包的耕地、林地等集体土地用于项目建设的绿化、生态、农业、林业等用地。项目联合期限为70年。
  这份协议,对村民们意味着,他们将按人均40平方米的住房标准,分到造价达5000元每平方米的现代轻钢景观房;并从耕地上领到每亩800斤大米,林地每亩200元的流转补偿。这种收益,是这片土地用传统农业无法实现的。而村民们其后在生态区就近务工,从根本上解决了他们的未来的生计和发展问题。
  对于昊海立德公司来说,这份协议意味着修路投入800万至900万元,管网、林路和公共及环保设施几通,以及农民集中居住区户均120平方米(独户80平方米)的集中居住区修建,前期投入达1.5亿元左右,加上后续投入和资金利息等,已远远高于青城山同区域震前50万元每亩的协议出让价。从账面上看,似乎是算不过去的。但公司方面认为,对于青城山这块即将高速启动的热土,不能用静止的眼光去看。在未来的几年甚至几十年中,其旅游带动的土地价值收益,是不可估量的。公司与其说是在投资现在,倒莫如说是在投资未来,他们对此有足够的信心。
  而对于政府来说,这份协议意味着灾区群众得到妥善安置,他们的房子和生活经营能力得到了提升的发展,而且,通过区域开发,辐射周边,带动周围的土地和旅游资源增值。
  这是一条真金白银的“三赢”重建模式,它像大卫科波菲尔的戏法,将一个最穷的村子,在不久的将来,变为一个富得令人羡慕的地方。据保守估计,在未来5年内,村民们分到的统一居住房,将达到每平方米1万元左右。
  这一切变化,与当地政府开拓性地用够用活重建政策有关。用镇党委书记李晓明的话说:“在6月26日之前,我们对这种做法也心有疑虑,而在6月26日之后,我们才大大地松了一口气。”
  6月26日,是成都市人民政府46号文件下发的日子,在这份“关于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加快灾后农村住房重建的意见”的文件上,给李晓明和千千万万灾区干部和群众送上了重建美好家园的定心丸。


配文一:青城山重建的方式和资金来源方式

针对青城山重建的方式和资金来源的问题,记者对青城山镇党委书记李晓明进行了专访。
记者:青城山灾后重建具体有哪些特点?
李小明:应该说青城山的特点是灾后重建的五种方式,在青城山不同的区域,根据不同村老百姓的特点,和老百姓自愿的选择要打好组合拳。具体来分,在青城山我们分规划区之内和规划区之外,规划区之内我们包括拆迁农户,也包括这一次有相当多的灾毁户,那么主要是通过项目推进,我们要建四个农民集中安置区,他既安置拆迁的农民,也安置房屋倒塌或受重创需要维修的这部分农民。四个农民集中安置区主要包括已经开始动工的芒城新居,和在十月份即将要动工的青景新居、长寿新居和万安河畔新居。
这些都属于统规统建,建房的成本摊入了土地的成本,这个可以有效的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这几个新居工程加起来总共是30多万平米,可以把现规划区内没有安置的老百姓大约八千多全部安置完。

记者:那么规划区之外呢?
李晓明:规划区之外,这五种方式就要灵活的运用,不管他的区位优势好还是不好,当地的资源行还是不行,我们要创造条件让他行。我们原址重建有三种打法。第一个要搞好招商引资,比如说联建的这种形式,那么联建外地人愿意来建房的肯定是交通比较便利,周围的风景也比较秀美,基础设施配套相对要好一些的地方。那么条件稍微差一点的地方怎么办呢?一个我们要加快确权办证的速度,让老百姓用他的房基地,也就说我们的集体建设用地做抵押,在银行进行贷款,解决灾后资金的来源问题。老百姓如果心里面还有顾虑,比如我贷款需要还,尽管你政府给了贴息政策,六万以内都可以享受贴息,但毕竟背起账也是有很大压力的。针对不愿意贷款的群众,我还有第三种方式,也就是只要你愿意原址重建,我们就可以把所有的老百姓房基地整合在一起,你不要建原来那么大,通过确权办证以后,让老百姓按比例让出一定的房基地出来,把所有的这些集体建设用地集中在某一个地方,我们把它拍卖了。除去集中这个地方的土地补偿的相关成本之外,拍卖的经费会全部返回老百姓作为建房费用,如果在青城山这个地方,不管你地方好与不好,我只要把所有的集体建设用地集中到一个比较好的地方去,能够卖一个好的价钱。

记者:你认为成都的最有利的是什么?
李晓明:就是城乡统筹思维,那么成都市作为城乡统筹改革配套的实验区,有很多非常好的做法和经验可以对我们灾后重建提供借鉴,而且有些东西我们在结合当地的实际完全可以活学活用,我的理解城乡统筹实际上就是要解决城里面的问题,我到乡坝头去打主意,要解决乡坝头的问题我到城里面去打主意。

配文二:成都市灾后重建五种方式及相关规定


(一)符合规划原址重建。灾毁住房农户原宅基地点位符合灾后重建规划和地质灾害防治规定的,可按震前已合法取得的宅基地面积重建,具体办法由当地政府结合本地实际确定。
(二)按照规划集中自建。按照已审定的农村重建规划和相关乡村规划,在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当地政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按因地制宜、适度集中的原则,考虑生产半径和基础设施配套情况,可以组织受灾农民将原分散居住的灾毁房屋宅基地按“拆院并院”的方式,集中规划重建。按照集中规划的布点,可由灾毁住房农户自建或与他人合作建设。集中自建的每户宅基地面积按人均不大于30平方米划定(3人以下的户按3人计算,3人以上的户按实有人数计算,家庭人口超过5人的按5人计算)。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用地按相关规定配置,由当地政府或“拆院并院”实施主体负责组织实施。节约的集体建设用地指标由国土部门依据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政策,按“拆院并院”补助的标准对集中居住的农户给补偿。
(三)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对规划确定的农村新型社区和集中居住点实行统一规划、集中建设。对灾毁住房农户自愿选择入住统一建设的安置住房,按照每户人均建筑面积35平方米的标准分配,每户应按政府给予的住房重建补助资金等额交纳建房费。不足部分的建房费、配套设施建设费用,由统一建设实施主体通过节约的集体建设用地指标,按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政策,以市场化运作的方式筹集。实施主体可以是当地政府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也可以引进社会资金按“拆院并院”的项目实施。
(四)自愿搬迁异地安置。对有创业能力、自愿举家搬迁的灾毁住房农户,应允许其自愿放弃宅基地异地安居置业,农户不再申请宅基地。农户自愿放弃宅基地的集体建设用地指标,按市场化配置的原则,由当地政府或“拆院并院”项目实施主体给予一次性货币补偿。在成都市范围内置业安居的,可享受廉租房、经济适用房、限价房等住房保障政策,并享受入户和社保、医疗、就业、子女入学等待遇
(五)社会资金开发重建。按照重建规划,经三分之二以上的村民同意,由集体经济组织对建设用地进行综合整理,集中使用。也可引入社会资金进行综合整理和产业开发。开发性重建的实施主体须按每户人均住房不低于建筑面积35平方米的标准安置农户,并按规划配套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节约的集体建设用地按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方式使用,可按照规划用于发展旅游业、服务业、商业和工业,需征收为国有土地的,经批准并实施征收后,同一宗地仅有一个意向用地者的,可以协议出让并挂牌公示,为投资者办理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证。

配文三:

  关于灾后重建的声音

  青城山镇读文件的方式很特别,我们只读文件明确不允许做什么,只要文件没说不能做的,我们就大胆地去做。
  (青城山镇党委书记李晓明在阐述该镇的重建方式时,以这段话作为结语。)
  社会资金参与重建,为灾区群众解决了五大问题:一是交通问题;二是住房问题;三是环境保护问题;四是吃饭生活问题;五是下一代的教育与就业问题。
  (味江村十二组组长罗彬掰着指头给记者总结令他和村民喜悦不已的合作)
  卖个蛋都要爬冲天坡
  推磨赶场又一天
  扯几根秧秧,打点汤汤,就是一顿饭
  娃娃和娃娃聊天,只能交流掰包谷的经验
  城里人眼中的福地,却是我们的困苦
  (村民杨燕群在聊起以往物质和精神的困苦时,有如上表述)
  山里人进城,城里人进山,也许会是未来青城山的发展趋势。
  (味江村村支书肖毅在聊到未来发展的时候,这么说)
  一项好的重建政策,也许比一大笔钱更实在管用。钱只能解决眼下的问题,政策,则是解决未来走向的问题。
  (泰安村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外来投资者对记者说。当前,他已与几户农户初步谈定了联建协议。)
  
  
  
  记者手记:
  青城山的等待与喜悦
  
  在青城山镇采访的几天时间里,我最深感触,是山里山外弥漫着各种情绪,无论是山间公路上农家乐里挂出的“招商联建”,还是泰安古镇上人们三五成群聚集着交流关于重建的种种话题,即便是在不通公路的偏远小村落,人们也在关注着家园的重建,生活的重建,一切与这些相关的话语,都能引起他们的无限关注。
  这些情绪中,有焦灼的渴望与等待,人们在等待着新规划的图纸,在等待着确权颁证的手续,在等待地质评估报告,在等待联建的投资商,在等待包括46号文件在内的各项重建措施和金融优惠政策的实施,在等待游客的重新归来,在等待比以往更高层次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到来。
  这种等待,不是遥远而无望的。而是正从不远的地方坚定地走甚至跑来,在这充满希望的足音中,我们能看到的另一种情绪,便是喜悦。
  这之中,有明确了未来生活目标的喜悦,有清晰了政策之后从焦虑中走出的轻松;有眼见着未来发展蓝图一点点展开之后的眉开眼笑;有经历了毁坏家园失去亲人之后重新燃起的生活希望。
  山在,人在,希望在!
  青城山镇的明天,一定会如四川地震灾区和中国的未来一样,充满阳光与希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