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帖比删命,是一个伟大的进步
(2008-07-05 07:49:53)
标签:
杂谈 |
分类: 新闻评论 |
这几天连续在各个
在中文语境中,螳臂历来是以贬义和负面的
然而,在看完
《卡廷惨案》讲述的是1939年苏联入侵波兰,并在次年将波兰军队中的12000名骨干军官残杀于卡廷森林这一真实历史事件改编的。像史上的众多惨案一样,由于种种原因,这段历史被人为篡改和隐瞒,并险些成为无解的悬案。
关于《卡廷惨案》的历史之迷和为破解它而遇到的种种周折与磨难,以及那12000条鲜活的生命和杀死他们的凶手们的故事,不是这篇小文能记述的,我也不打算在这里做无谓的尝试,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查找网络和书籍进行了解。在此,我只就电影中展示的几段让我感动的情节,来讲讲它是如何颠覆我关于螳臂的认识。
在影片中,有一群人,与他们对立面的黑暗势力相比,他们的力量
凶手们所拥有的武器包括冷酷的枪炮,撒谎的宣传机器以及流放甚至枪毙等硬手段;同时还包括食物、优裕
而受难者们拥有的又有些什么呢?一颗不惧子弹的头颅;一颗相信黑暗不会永远统治的世界的心灵;一份为说出真话不惜一死的勇气;一段为保住证据不惜杀身之祸的传奇故事。这些,在残暴的敌人面前显得书生气十足,甚至在多数沉默和屈从的同胞眼中也视为迂腐傻冒。与巨大的邪恶相比,他们像螳臂一样弱不经风。
“螳臂挡车”的可贵,不在于它能否改变车的轨迹,而在于向车表明一种态度——在我心灵深处,有你所粉碎不了的信念。你可以辗死我,但不能战胜我。
在电影中,无数这样的螳臂令人肃然难忘。
其一是卡廷惨案幸存者杰尔茨上校,因忍受不了和他有相同经历的同僚们漠视历史真相倒向凶手一方时,痛苦地选择了吞枪自杀。
其二刚毕业的学生“野牛”,因为拒绝校方让他修改自填的“父亲被苏联人杀死在卡廷森林”履历表,而选择不领毕业证,并最终因撕毁苏联人的宣传海报而惨死于巡逻队车轮下。
其三是女孩安妮斯卡,为了将哥哥死于卡廷森林的真相保留下去,将其刻在墓碑上,最终因不愿放弃自己的立场而被投入黑狱……
还有那些冲着苏军电影宣传队喊撒谎的妇人以及为保留原始证据而冒杀身之祸的法医教授和学生们……
正是这些力量弱小的螳臂,最终为历史的真相在几十年之后被揭发而起了关键作用。也正是因为波兰人有这样的民族性格和基础,才使上世纪九十年代
螳臂最终的力量和价值,在这时得到了最强大的释放和显现。小小的螳螂,因它的不屈,而使那些沉默着流泪哀鸣的待宰牛羊们显得渺小。
后一篇:姚牧云致信本报记者回应抄袭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