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地震亲历日记531:只有记者才知南方周末的不易

(2008-06-04 11:45:40)
标签:

杂谈

分类: 我的生活

 

2008年5月31日   星期六 

 

今天是地震发生的第二十天,我迎来了一天真正的休息日。在经过了十多天非正常状态的生活之后,我的生活开始重回到常态中来。我又开始了自己悠闲而平静的生活。在历经了一场灾难之后,那曾经让我觉得有些沉闷和无聊的生活方式,突然变得庄重而珍贵起来。

到楼下茶园里倒上一杯花毛峰,伸着腿看《南方周末》,本期他们的重要选题,就是追问和反思,校园垮塌问题是其中的重点。这是本省媒体禁止涉足的领域,即使国内其他媒体,在做时也会掂量掂量。在有关部门细致到连灾民这两个字都不许提,而代之于灾区群众的宣传规定面前,很少有一家媒体,能在除宣传正面典型和煽情报道之外,再做出冷峻客观以儆后人的反思报道。不是不想,而是不能。《南方周末》在此时的表现,让人感佩。

该组报道虽不像网上某些帖子那样语言尖刻快意恩仇,但记者却是将几所因在大地震中垮塌而成为知名学校的都江堰聚源中学、绵竹富新二小和东汽中学的许多当事人找了出来。包括当初主持修建的校长、设计者、施工者和各种当事人,基本还原了这几座有代表性的校园建筑垮塌原因和形成脉络。以此,向未来的学校修建,提供宝贵的经验和教训,也向那些被砸在自己教室里的孩子们有个交代:让教室变为凶器,是不赦的罪过,孩子们,决不能让你们不明不白地死。

作为业内人士,我对《南方周末》的同仁们的勇气和敬业精神表示敬意。近些年来,很多读者都感觉南方似乎失去了激情和锐气。对其颇多失望言语。但只有从事过新闻的人,才知道他们的可贵和不易。特别在冷静和理性地走入真相这一点上,他们甚至比以往还做得更好。毕竟,戴着镣铐走钢丝,不是多少人有胆量和技术干的事情。

在这一点上,我对他们除了致敬之外,还多了一些羡慕与无奈。

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来说,我对自己20天来的表现是不满意的。准确地说,我对自己14年来的所谓新闻从业经验,充满了怀疑。严格地讲,我没有当过一天真正意义上的好记者,至少,在我对新闻的理解上,我从来没有以自己的名义,做过一篇令自己不汗颜的新闻。

包括这次大地震的采访和报道,准确地讲我是被动地卷入进一场大型采访活动中,成为一次宏大事件的一个小小细胞,在地震边缘走了一遭,没写出一篇像样的新闻,只留下一堆拉杂的日记。这里面固然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但我不打算就此原谅自己,因为很多小兄弟姐妹,他们都冲得比我远,吃的苦也多我多,也做得比我好,在这里,我向他们表达深深的敬意。

上级有关部门已明确各媒体不再派记者深入一线。对于原本非主打即时新闻的我来说,地震新闻时间已经过去,地震新闻在我这里已画上一个不太圆满的句号。关于地震,还有很多事情我可以参与并为之努力。希望多做一些不让自己那么愧疚的事情。而我的这篇地震日记,也在这里划上一个句号,我的日记,将重回私域范围之内去,谢谢大家关注了这么久。

在这里,我再次向读者朋友说明,近段时间有网友因为我没有进入汶川,而怀疑我的日记的真实性和真诚度。对此,我有必要说两句:我确实没到过汶川,但我也从来没有无中生有地说去过,当初曾做过努力,但最后被撤回来了,我为此一直愧疚和不满的,因为日记是当天写的,不能预知后来发生的情况,所以我也没有刻意做什么解释,相信朋友们从我的文字中,能读出这些意思。但灾区并不仅仅是汶川,还有绵阳、彭州、都江堰和我的老家什邡,这些地方我都去过,并看到听到很多东西。这篇日记,只是作为一个写作者在地震边缘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的一些散碎片段,它不是全知全觉式的全景展开,而是局部个人化甚至带着个人情绪的东西。由于很多文字都是在采访和奔忙间隙中在车上颠簸着写的,很难有什么精细的考虑和统筹。只是一本混乱的流水账,如果朋友们能挣扎着从中读出一些需要的东西,那将是我莫大的荣幸。

明天是六一儿童节,我就此搁笔,准备上街去给女儿买她一直想要的自行车。想着这个本该快乐的节日,因一场地震而镶上了黑边,很多孩子将不再等来爸爸妈妈的笑脸和礼物;许多父母,只能将礼物放到孩子的遗相和坟头上时,我抱紧女儿,浑身战栗。

这是2008年5月31日,阳光洁白而惨烈地照着我们眼前的世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