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我的生活 |
2008年5月30日 星期五 晴
生活基本正常了,虽然偶有余震信息传来,但多数人已不再像最初那几天一样,像打慌了的鸡一样惊惶失措,大家甚至有了开玩笑的心情,说:六级以下不用跑,六级以上跑了也没用,因为干脆不跑!有人甚至调侃说:成都是世界上最大的慢摇吧。
粮食、饮水和物价基本正常,城管撵菜贩子的动作也没那么认真,估计有关部门在非常时期,也承认他们的市场补充作用。移动和联通,也纷纷推出充100元送50元的优惠活动,街上帐篷也一天比一天减少。随着天气一天天热起来,人们开始受不了吃不好睡不好的心惊胆战生活,医院里增加了许多因生活节奏骤变而发病的中老年人,这也是地震对人的一种软杀伤吧。
人们开始通过各种方式抒缓此前被灾难震颤和惊吓的神经。一些社区晚上开始放起了露天电影,网上和手机短信以及街谈巷议中,多出了一些半真半假的地震笑话。川人自古幽默,川文化中历来的在大苦大难中陶炼出的幽默气质,起了很大的作用。各种版本的笑话和掺杂了众多地震经验和感受的段子与此前令人揪心伤痛的各种地震诗歌一样,一喜一悲,遥相呼应,成为记录大地震之后人们的心路历程的一些重要佐证。
说到诗歌,不得不提四川的诗人们。在各种报刊、网络和地震纪念特刊上,我看到了许多曾经熟悉的诗人们的名字。这些人中,有些曾有过交道,有些甚至是朋友,有的则只读过其诗闻过其名。对他们的生活经历,多少有些耳闻。在这个诗歌就是“穷”与“疯”的代名词的时代,他们中的许多人,有的反悔自己为诗歌激奋流泪的经历;有的则投身商海,做书商当老板或商业策划人。最不济,也改行当了编辑和记者或美食作家之类,基本都以嘲笑与反悔的心态,面对自己曾经和诗歌恋爱的青春。
但在这个时候,他们都不约而同地拿起了笔。我甚至认为,只铺天盖地的震憾和感动的诗意以他们为接引点,火山般喷涌而出。其中有很多篇目,注定将成为名篇和经典,让民众为之感动和落泪。要知道,这些感动与眼泪,来自他们认为早已抛弃了诗歌与诗意的民众。这时候,诗人们是否会有些反思和感触,自问一下究竟是谁抛弃了谁这个令人困惑的问题。
老友健鹰打来电话,这位在上世纪80年代便有诗名的哥们近些年转行投身房地产业,在业界也小有名气。他说地震当天,他正在自己20楼的家中,当时,他感觉一切都完了,并对自己的人生以这样的方式终结感到惊奇与不可思议。这位喜欢屈原和他的《离骚》的诗人,曾经为自己的人生构想了N多种诗意的结局,但那结局中,无论如何也没有地震这一款。
这些天以来,他也在灾区奔走。作为一个在商业上取得一定成就的成功人士,此前的很多年里,他思考得最多的,都是钱和物之类实实在在的事,围绕这些“实事”背后,是无尽的交际、合作、规划、谈判、斗争和算计。而在突如其来的灾难来临时,才发现,我们也许拼命追逐着的,也许并不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他说:在地震那一瞬间,我惟一想的是,如果注定难逃一死,那么,和妻儿相拥而眠,当是一件最幸福的事。
在电话中,我们还聊到了此前我已痛心过很多回的校园垮塌问题。他说:这场大震之后,这个国家必须反思很多问题,许多人家从此断了代,许多村庄在多少年之内将不再听到孩子的笑语声。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
对于社会上广泛传闻着的关于灾情统计不准确的问题,他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财产损失将可能被放大,因为涉及灾后重建要钱的问题。而人员伤亡数字将可能被缩小,因为涉及追究建筑质量等敏感问题。因而,这将形成财产和死伤数字呈反涵数曲线存在的形势。
因为有过小公务员的身份背景,他对基层政府的运作习惯,有一种本能的怀疑,他说:地震虽是不可抗的天灾,但某些官员仍像偷惯东西的人,甚至以为天上出现月蚀,也是因为自己不小心顺走的,而本能地采取一些欺哄方式。
这种说法虽很极端,但却十分形象。相信很多人也有类似的担心。这不能怪人们心理阴暗,而是怪某些官员们给人们留下的负面印象太深。
随着救人和排险的顺利进行,震后工作进入安置和重建阶段。随着社会生活逐步归于正常,媒体和网络,也应该把眼光,从救援、募捐、赈济等事务中,逐渐回收回来,开始进行反思和追责。那些在地震前从修建中吃了回扣,在地震中茫然不知所措,在地震后克扣救灾物资和重建资金的官员们;那些只追求GDP和表面政绩,只向自然索取而不知敬畏和保护的行为;那些在多年习惯之下说谎成瘾的所谓宣传方式,必将受到追究、谴责和唾弃。国家和民众付出了太大的代价,这些用鲜血和生命买来的经验和教训,绝不能被轻易忽略和放弃。
生活基本正常了,虽然偶有余震信息传来,但多数人已不再像最初那几天一样,像打慌了的鸡一样惊惶失措,大家甚至有了开玩笑的心情,说:六级以下不用跑,六级以上跑了也没用,因为干脆不跑!有人甚至调侃说:成都是世界上最大的慢摇吧。
粮食、饮水和物价基本正常,城管撵菜贩子的动作也没那么认真,估计有关部门在非常时期,也承认他们的市场补充作用。移动和联通,也纷纷推出充100元送50元的优惠活动,街上帐篷也一天比一天减少。随着天气一天天热起来,人们开始受不了吃不好睡不好的心惊胆战生活,医院里增加了许多因生活节奏骤变而发病的中老年人,这也是地震对人的一种软杀伤吧。
人们开始通过各种方式抒缓此前被灾难震颤和惊吓的神经。一些社区晚上开始放起了露天电影,网上和手机短信以及街谈巷议中,多出了一些半真半假的地震笑话。川人自古幽默,川文化中历来的在大苦大难中陶炼出的幽默气质,起了很大的作用。各种版本的笑话和掺杂了众多地震经验和感受的段子与此前令人揪心伤痛的各种地震诗歌一样,一喜一悲,遥相呼应,成为记录大地震之后人们的心路历程的一些重要佐证。
说到诗歌,不得不提四川的诗人们。在各种报刊、网络和地震纪念特刊上,我看到了许多曾经熟悉的诗人们的名字。这些人中,有些曾有过交道,有些甚至是朋友,有的则只读过其诗闻过其名。对他们的生活经历,多少有些耳闻。在这个诗歌就是“穷”与“疯”的代名词的时代,他们中的许多人,有的反悔自己为诗歌激奋流泪的经历;有的则投身商海,做书商当老板或商业策划人。最不济,也改行当了编辑和记者或美食作家之类,基本都以嘲笑与反悔的心态,面对自己曾经和诗歌恋爱的青春。
但在这个时候,他们都不约而同地拿起了笔。我甚至认为,只铺天盖地的震憾和感动的诗意以他们为接引点,火山般喷涌而出。其中有很多篇目,注定将成为名篇和经典,让民众为之感动和落泪。要知道,这些感动与眼泪,来自他们认为早已抛弃了诗歌与诗意的民众。这时候,诗人们是否会有些反思和感触,自问一下究竟是谁抛弃了谁这个令人困惑的问题。
老友健鹰打来电话,这位在上世纪80年代便有诗名的哥们近些年转行投身房地产业,在业界也小有名气。他说地震当天,他正在自己20楼的家中,当时,他感觉一切都完了,并对自己的人生以这样的方式终结感到惊奇与不可思议。这位喜欢屈原和他的《离骚》的诗人,曾经为自己的人生构想了N多种诗意的结局,但那结局中,无论如何也没有地震这一款。
这些天以来,他也在灾区奔走。作为一个在商业上取得一定成就的成功人士,此前的很多年里,他思考得最多的,都是钱和物之类实实在在的事,围绕这些“实事”背后,是无尽的交际、合作、规划、谈判、斗争和算计。而在突如其来的灾难来临时,才发现,我们也许拼命追逐着的,也许并不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他说:在地震那一瞬间,我惟一想的是,如果注定难逃一死,那么,和妻儿相拥而眠,当是一件最幸福的事。
在电话中,我们还聊到了此前我已痛心过很多回的校园垮塌问题。他说:这场大震之后,这个国家必须反思很多问题,许多人家从此断了代,许多村庄在多少年之内将不再听到孩子的笑语声。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
对于社会上广泛传闻着的关于灾情统计不准确的问题,他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财产损失将可能被放大,因为涉及灾后重建要钱的问题。而人员伤亡数字将可能被缩小,因为涉及追究建筑质量等敏感问题。因而,这将形成财产和死伤数字呈反涵数曲线存在的形势。
因为有过小公务员的身份背景,他对基层政府的运作习惯,有一种本能的怀疑,他说:地震虽是不可抗的天灾,但某些官员仍像偷惯东西的人,甚至以为天上出现月蚀,也是因为自己不小心顺走的,而本能地采取一些欺哄方式。
这种说法虽很极端,但却十分形象。相信很多人也有类似的担心。这不能怪人们心理阴暗,而是怪某些官员们给人们留下的负面印象太深。
随着救人和排险的顺利进行,震后工作进入安置和重建阶段。随着社会生活逐步归于正常,媒体和网络,也应该把眼光,从救援、募捐、赈济等事务中,逐渐回收回来,开始进行反思和追责。那些在地震前从修建中吃了回扣,在地震中茫然不知所措,在地震后克扣救灾物资和重建资金的官员们;那些只追求GDP和表面政绩,只向自然索取而不知敬畏和保护的行为;那些在多年习惯之下说谎成瘾的所谓宣传方式,必将受到追究、谴责和唾弃。国家和民众付出了太大的代价,这些用鲜血和生命买来的经验和教训,绝不能被轻易忽略和放弃。
后一篇:美儿六一儿童节留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