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5月16日地震灾区“西线”抗震救灾实况

(2008-05-16 21:56:18)
标签:

杂谈

分类: 我的生活

 

经过三十几个小时的魔鬼式旅行,我和由本报记者吕纪元、赖欣组成的采访小组终于到达马尔康,但晴天一声霹雳,原先已通的由理县经至汶川的西线由于今天下午一场五级以上的余震又被阻断。我们只能在马尔康暂时休整,准备明天一早出发。趁着给报社发稿的当口,上来给朋友们报告一下我的行程,由于时间太紧迫,没来得及记录一行发生的事,只有将明日要见报的稿子帖上来,给朋友们报个信息。我一路上的日记,会在稍后整理了传上来,由于时间仓促,有不妥和不完善之处,请大家多多原谅。


汶川地震发生后,作为灾区“西线”的宝兴、小金、马尔康和理县等地抗震救灾

情况如何?从前日下午3时开始,赴汶川地震灾区采访的本组记者绕道雅安,翻越

夹金山、梦笔山两座雪山抵达马尔康,并准备取道理县进入汶川,全程近1000公

里。记者沿途都能看到忙碌的路政与通讯抢险人员的身影,虽然遭遇多次余震与

塌方,但他们都不遗余力地迅速抢修完毕。值得一提的是,在雅安宝兴县附近,

记者偶遇了5名来自青白江的志愿者。他们都是个体老板,为了能顺利进入灾区,

他们与本报采访车组成车队。本报记者见证了他们连夜驱车翻越雪山,强行通过

飞石的塌方公路,但最终遭遇余震遗憾止步于马尔康的过程。

 

路政抢修人员守护“生命线”


从进入成雅高速公路开始,沿途都有军车、红十字会救援车、通讯抢修车等沿这

条最远但目前最畅通的道路奔赴地震灾区。从雅安前往宝兴县的公路在河谷中蜿

蜒,由于受地震的影响,沿途多处都有塌方的痕迹。一人高的巨石将公路栏杆压

扁在地,其中甚至有整匹山峰崩塌了一半,形成泥石流的情况。不过因为路政抢

修人员枕戈待旦疏通道路,这条“生命线”才得以畅通。
记者看到,公路上的车辆以各路救援车为主。在距离宝兴县城约30公里处,记者

首次遭遇因塌方而发生的交通阻塞。路政施工人员告之,前方整棵树木与巨石阻

断通道,推土机正在努力清道。记者在排队等待通过的车辆行列中,遭遇了一群

来自成都市青白江区的志愿者。他们4男1女挤在一辆银色的轿车中,据悉,他们

都是个体老板,自发组织志愿团队前往灾区担当志愿者,车头贴着“抗震救灾、

众志成城”红字,侧面则贴有“地震无情人有情”字样。而这辆轿车的所有剩余

空隙,几乎都塞满了矿泉水等救灾物资。
15分钟后,公路被迅速打通,志愿者的轿车就一直跟在记者的采访车后。这支“

车队”于前日晚7时经过宝兴县城。记者看到,宝兴县城秩序井然,地震并没有对

这个河谷中的县城造成太大影响。
有当地居民透露,这条雅安——马尔康——汶川的道路是目前能驱车进入汶川的

唯一通道,许多救援车辆纷纷取道于此。但这也是一条最艰苦,最漫长的道路。

途经夹金山、梦笔山两座雪山,而且余震不断,道路经常塌方。晚上8时50分左右

,从宝兴前往小金县的公路,在夹金山脚再次发生塌方,一块足有三层楼高的巨

石在余震中将道路轧断。但在路政抢修人员的努力下,仅用50分钟时间,道路就

被迅速打通,此后,志愿者的轿车跟得更紧了。

 

午夜翻越4930米高夹金山


深夜的夹金山漆黑一片,只有路旁因塌方而落下的尖锐石块在车灯下映射出冷冷

的光芒。黑暗中岔路很多,记者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停车查看。趁着停车,志愿者

的组织者周洪荣终于向记者道出了跟随采访车的目的:“听说前方交通管制,我

们很想去尽自己一份力,能不能带我们到灾区?就说我们是一路的行不行?”
昨日凌晨2时,车队抵达夹金山盘山公路最高处,这里海拔约有4000多米,气温只

有3度,且已经超越雪线!四周伸手不见五指,公路已结冰,很滑,一转弯车子就

斜着跑,伴有能见度不到两米的浓雾,而3米宽的路旁就是万丈深渊。汽车的车灯

射向前方就像在照一堵乳白色的墙,空气中只有不断传来轿车底盘与石块摩擦的

尖锐响声!本报三名记者先后出现了强烈的头疼与呼吸困难等高山反应。因为空

气稀薄,志愿者连同他们驾驶的轿车一起显得很“疲软”,车队以15公里的时速

缓慢爬行……志愿者们停车探路时,记者看到他们也是上气不接下气,而且他们

显然低估了这里的温度,穿着单薄衣衫的他们冷得双手抱肩。而此时,他们还反

复追问记者:“我们什么时候能到汶川?”
2个小时的漫长山路终于结束,车队于凌晨4时抵达小金县。

 

小金县无一学生死亡
在小金县救援支挥中心,县委宣传部长肖飞向记者介绍了小金县的受灾和抗灾情

况:小金县目前为止受灾死亡人数为4人,伤者10人,该县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四姑

娘12日有176名游客被困,其中包括4名香港客人、一名马来西亚客人、两名美国

客人。目前,所有被困者已被安全迅速地营救出来,并转移往安全区域。该县县

城目前秩序井然,供应充足,民众的情绪也很平稳。县城内的建筑基本未受到大

的损伤,但郊区和农村的建筑,受到较大的损失,据称有90%的农村住宅受到影响

,部分民居已无法住人。但肖飞同时很自豪地介绍:由于当地党委和政府一直非

常重视教育,该县学校未发生一例学生死亡。
5月16日上午,小金县红军会师广场上组织了声势浩大的捐款仪式,该市全体公务

员和部分市民踊跃参与了捐款活动。
在捐赠仪式中,小金县居民王女士带着儿子前来捐赠。小孩抱着一个蓝色的塑料

“小猪存钱罐”,将里面的硬币一枚不漏抖在捐款桌上……这一幕令在场的青年

志愿者热泪盈眶。王女士告诉记者,她的儿子只有5岁,看了电视后闹着要去“救

灾”。于是自己带着他来到这里。钱虽不多,也算是儿子献给灾区同龄人的一点

心意。
简单休整后,志愿者跟随采访车驶出小金县,开始翻越途中的第二座雪山——梦

笔山。

 

志愿者冲过正在塌方落石的公路


梦笔山的盘山路,与夹金山非常相似。在梦笔山半山腰处,又一次余震袭来!就

在采访车前方5米处,突然有一块足球大小的尖锐岩石掉落,并伴随有大量的土块

,采访车加速冲过,引擎盖、挡风玻璃和车顶传来“噼里啪啦”的响声!采访车

一直冲出数百米远才缓缓减速,记者看到,后面的一辆“赛欧”车引擎盖子被落

石砸了一个碗大的坑。记者猜测,志愿者们也许就此停步了。但就在此时,“抗

震救灾、众志成城”的红字突然在后视镜里出现!原来,志愿者们也从掉落的石

雨中冲了过来!
梦笔山,这座红军长征时翻越的雪山,73年后的这一天,在海拔4114米山顶迎来

了一批特殊的客人。5名怀着同样崇高理想的志愿者站到了雪山之颠。不知道是因

为高山反应,还是因为劳累,志愿者们眼眶红红。周洪荣激动地告诉记者:“雪

山翻过了!汶川快到了!”
下午1时,志愿者的轿车几乎以飞奔的速度,驶下几乎空无一车的盘山公路,穿过

塌方遗留的巨石,驶进了马尔康。

 

志愿者遭遇余震止步马尔康


车队驶入马尔康城内。作为阿坝州的州府所在地,城内满是“捐款”的声音。教

师、警察、农民……一些老年人甚至捐出了自己积攒的退休金,连没有经济收入

的居民也在捐款!在马尔康城边,记者看到,修建于斜坡上的片片平房也没有受

到地震的影响。但各路抢险救灾的人马在城内穿梭来往,城内一片忙碌。记者看

到,一支牌照为“湘A”的抢险车队就从记者面前疾驰而过!甘孜、金川等地的救

灾物质也源源不断地往灾区隆隆进发。
下午1时25分左右,就在志愿者门满怀希望地准备驶上从马尔康向理县的公路时,

强烈的余震袭来!很快,志愿者们被相关部门告之,他们不能再向前了。马尔康

二小的周老师告诉记者,她的丈夫和一些当地居民作为领救援者,与相关部门一

起,现在正在理县境内。余震后,自己丈夫的电话也中断了。庆幸的是,马尔康

和理县的通讯很快抢修通,周老师的丈夫安然无恙。他说,理县传来的消息称,

理县县委招待所在地震中倾斜,附近的县委家属楼倒塌,距离理县20公里处公路

塌方……
志愿者们告诉记者,看来他们必须非常遗憾必须返回了。但他并不后悔行程600公

里,组织的这次自发的抢险救灾行动。据悉,志愿者在将救灾物资悉数捐献给当

地抢险救灾部门后,沿着原路踏上了归途。在他们返回时,记者才得知,由这5名

志愿者中的4名男性成员的妻子组成的另一支志愿者队伍,正在绵阳参与抢险救灾

!周洪荣说,走了差不多一千公里,回去了,实在不甘心,但为了不给灾区添麻

烦,他们只有回去了,回去后,我们会与他们的妻子组成的“太太志愿团”会合

,继续到能够救灾的地方去参加抢险。


记者手记:

 

我看见比地震更强大的力量

 

5月15日,我们作为本报第三批派往汶川前线的特别报道小组从西线雅安经宝安向

汶川挺进。一天一夜间行进近千公里,翻越夹金山和梦笔山等两座海拔四千米以

上的雪山。沿途所见地震给灾区人民带来的种种伤害和麻烦,也体会到了许多从

业多年都未经历过的惊险场面。满目所见,山上泥石横流,塌方滚落下来的石子

砸得车顶叮咚作响。特别是昨天中午发生五级左右的余震时,我们正在海拔4114

米的梦笔山山顶上,看着微震的群山和山上滚动的雪团,以及受了惊吓的牛群,

。那一刻,我们心中充满了恐惧和不安,大地在此时,显得是那样的无情与狰狞


但这不是我们看到的全部!在这几十个小时的行程中,我们看到了更多温暖亲切

的感人场面。沿途所有的收费站,对所有救灾物质都敞开了大门并敬礼送行;崎

岖的山路上,满载着救灾人员和物资的军车坚定地向前挺进,所有的车辆都让道

,并挥出热情的手,按响致意的喇叭声。在宝兴县一家名叫皓皓的文具店里,女

老板无论如何也不肯收我们传稿的电话费,满眼泪光地说:我知道,我知道,这

是在抗震,我们该支持,该支持!在夹金山顶雪水混杂的泥泞里,几个小老板组

成的成都志愿者队伍与我们相互帮助着翻过了雪山;在小金县城,我们看到当地

工资并不高的公务员们把一叠叠带着深情厚意的捐款投进募捐箱里;而在马尔康

,整个城市的主题词只有一个,就是捐款,老人捐,小孩捐,干部捐、商家捐。

见面相互问候,说的都是捐款的事情。一路上,那些残留着地震伤痕的农舍前,

时不时有少先队员向我们和抗震的运输队伍致队礼,而山间玉米地和牛群旁,劳

作的老人们不停地向赶来帮助他们的人们呼喊:扎西德勒!
我们比谁都清醒地知道,这些致意与祝福,并不是送给我们本人的,而是送给所

有为抗震救灾已经和正在做出贡献的人们。在这些看似细小的情节里,我们看到

一股比地震更强大的力量——那就是面对灾难人民的团结与振作,还有战胜灾难

的勇气和信心。
作为自然现象的地震固然是令人恐惧的,但作为一种民意和民气支持下的众志成

城的力量,足以使任何恐惧变为勇气。地震可以摧毁房屋,但摧毁不了我们的意

志;可以让我们的城市受损,但绝不可能摧垮我们的生活。只要希望还在,一切

都会好的,几十个小时以来我亲眼所见的人和事,让我对此有充足的信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