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2日,成都市经过海选,从众多树中PK出十大千年树王。这些树中,有1800年前道教创始人张道陵亲手所植
的青城山天师洞银杏。有腹围8.6米,饱经沧桑的长松寺古银杏。有历经千年风霜,又长出茂盛新枝的化成双楠。有历经12个世纪晨钟暮鼓的普照寺古楠木。有奇迹般罕见地活了1850年的接王寺红豆杉。有高达48米的上皇观唐杉。有饱经2000多年风雨雷电,铸就一身铁干铜枝的丹景山汉柏。有挣扎1200多年,几死几生的西岭黄心夜合。有伸展着丰满巨大的“翅膀”飞翔13个世纪的太鹏寺罗汉松。还有经过1300多年风风雨雨的磨励成就了比铁还硬身躯的向峨古青杠树。
这些树王爷爷们品类不同,树龄各异、树高胸围各不一致、树形和故事也各不相同。要从找出他们的共性,还真是一件困难的事。但这困难居然还真被我给克服了,居然找到他们的共性——他们都生活在遥远的深山老林中,没有一棵出现在城市附近。只有位于昭觉寺的黄葛树,勉强生活在三环路以内,但查查户口发现,它老人家只有300余岁,当然不能入选千年古树,最后只能被评为“市民最喜爱的古树”,给个安慰奖。
有着数千年历史的古城没有一棵千年以上的数,确实是一件尴尬的事。这从侧面反映出许多问题。这个问题不是成都独有的,包括成都在内的许多古老城市,其实都面临这样一种尴尬局面。许多古老的城市,除了还算古老的名字之外,连货真价实的古老建筑都少得可怜,更遑论比建筑更娇嫩脆弱的植物。在一轮又一轮的城市改造和建设中,古树和不那么古的树,都逐渐淡出城市。在许多城市里,五十年树龄以上的树都少之又少,不得不从外地引进现成的老树,以极高的代价进行活体搬迁,甚至动用了给树打点滴之类的科技手段,但古树并没有因此多起来。虽然许多楼盘都取名叫“古樟园”或“古木别墅”,引几株半死不活的老树作为卖点,但房子卖出去之后怎么样,就只有天知道了。
这次成都评选古树,既是对保护古树提供一种可能性,让人们通过反思,重新来看待我们对城市绿化的理念,这对于正在积极进行的绿化建设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至少,我们在惊出一身冷汗的时候,会想想,是不是该给一千年后我们的后世儿孙们,也留几个树王的种子让他们也玩玩?
前一篇:一条将死的鱼写给人类的信
后一篇:想给猪焗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