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的2006: 一不小心被骂出了“名”

(2006-12-19 00:20:28)
分类: 我的生活

  
  2006年对我来说是非常特别的一年,在静静写作了16年之后,我出了一回“名”,这一次“名”,出得让我备感窝囊愤怒,甚至对我的人生观也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
  在这一年的5月13日,我无意发现自己的一篇千字杂文被江西一位考生抄去参加高考,并获得满分。至少有五六本所谓的“高考作文指南”堂而皇之地刊载了出来。作为一个写作者,对剽窃者的仇恨本能使我在义愤之中上网发了一封帖子,对这种行为进行了指责和声讨。
  照常理,我的帖子点击率通常都不太高,因为在网上还中规中矩认真写帖,期望以此来改变社会某方面现状的写作者已被视为不合时宜,我和我那些记述民间弱势人群喜怒哀乐的文字,属此列。因此,我对声讨剽窃帖的点击和反响也不抱什么期望。不过像多数网民那样,写几段文字发泄发泄自己的不满,然后该干什么就干什么。此前,我的文章被剽窃了多次,我在网上也声讨过多次,其反响也大多是泥牛入水,了无声息。
  但人一倒楣,不知哪块云背后就会落下屎来。不知是我帖子中的哪个元素扣动了众网友的兴奋点,我的帖子引起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与点击。也许当时正值高考前夕;也许“高考满分作文是剽窃的”这个概念有些耸人听闻;也许“原作者要追究到底”有诸多悬念和延续性。总之,我的帖子遭遇到前所未有的点击、回复和关注,这是我始料不及的。
  但更让我始料不及的,是部分网友对我帖子中愤怒的误读。我认为,有些误读是出于沟通和表达差异造成的。有些则是出于恶意惴度。不管是沟通的不够,还是恶意惴度,都是人家的权力。我能做的,只有尽可能地解释,以期让人们尽可能多地理解,我对“剽窃”这件事的愤怒与痛恨。这种解释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一部分网友表示理解和支持,一场争论在帖子中展开了。帖子在这片争议中,空前地被顶到了十几万次的点击——这可是我一年发帖所获点击的总数,但这并不是我想要的。
  高额的点击率使一部分网友认为我是借题炒作——此前拍裸照的曝性爱日记的拍S型照片的网络明星们曾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网络狂潮,但那不是我所羡慕的,虽然我像所有写作者一样都渴望更多的人读我的文章并认同我的观点和想法,但我还不齿于用这样的招数,去乞求。
  接下来,更多的诛心之语和谩骂出笼了:有人发帖,说我用一篇文章去绞杀一个大学生的前途;有人说学生用抄袭文章对抗不合理的高考制度,是英雄;有人认为,我的原文,没有被抄者写得好;有人甚至将我的手机号码帖上色情网,并发短信称要到四川来扁我。
  之后,有人开始发帖,说我的文章是抄袭自英文报纸;有人甚至干脆说抄袭自火星的报纸;有人开始用我的媒体从业者身份去刺激更多的人,引诱他们将对媒体的不满向我发泄出来;有人以“知情者”的身份,来“揭露”我中学时代不好好读书的“劣行”;有人以道德卫士的身分,义愤填膺地来质问我是否买过盗版书碟?如果买过,凭什么指责抄袭?有人甚至拿我条件不太好的居住环境和卖文为生的生活状态做文章,说我是穷疯了才想着要找那学生讨说法;有人干脆把我在揭露抄袭的行为,比喻成被强奸了还四处宣传。仿佛被强奸和剽窃之后,最佳的选择是隐忍……
  这些文字,使我第一次感觉到优美的汉字还可以以这样丑恶毒辣的形象出现。让我明白,多年来,思想禁锢与文化的封闭所造就的愚昧与颠倒黑白,是如何地毒噬和支配着人们的心灵?也让我明白,为什么政府要费那么大的劲在全国推广什么是“荣”什么是“耻”之类本该在幼儿园里就搞明白的人生常识——我们这个国家,文化和思想都出了问题。经济的发展与文化的发展速度不匹配所造成的不和谐,已凸显了出来。
  在2006年里,我痛苦、困惑和悲伤着。在这种令人不爽的情绪中,我接受了包括中央电视台四个知名栏目在内的N多媒体采访,从一个习惯采访别人的记者变成被采访者,像祥林嫂一样,不厌其烦地重复着我的疑虑与困惑。特别是在郭敬明抄袭案审结之后,法庭判决他抄袭但他拒绝道歉之后,他的粉丝仍然狂热而冲动地对他表达支持和拥护时,许多媒体都是将我的遭遇作为反例报道,有人说:“你终于和名人搭上关系了!”对此,我感到深深的羞耻与绝望。
  通过这一系列刺激之后,我知道应该做点事——继续写我认为寻求光明与正义的文字。虽然,这会被某些认为世上本已没有崇高的人认为太“岳不群”,但我坚决不放弃。为此,我辞去了收入还不错,但却对我写作有些影响的媒体管理工作,一心一意赴在写作上,通过网络和纸媒,向世界发出我认为应该发出的声音。我不指望自己能打破铁屋,但我至少要表达出渴望打破的愿望。
  虽然点击率和反响依如从前那么低,虽然写100篇良心文字不如一篇性爱日记的点击率高,但令我备感欣慰的是,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读者,开始逐步认同我的想法,并逐步开始与我沟通,这些人中,有些就是当初骂我最凶的,我用自己的心灵,取得了他们的认同。
  这是我在疲惫而伤感的2006年中稍感欣慰的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