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新闻评论 |
近日,众多中小学教育专家向记者反映,由于各种原因,在成都的中小学校中,有三成左右的男生有不同程度的缺乏“阳刚之气”,他们打扮花里胡哨,说话细生细气,动作扭扭捏捏,性格文静柔弱,心理承受脆弱……一时之间,在坊间引起巨大的反响.
据上海市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一项调查显示,在针对全国中青年的一项性别意识调查中,35岁以下的离异夫妇,有40%的离婚主要原因是:女方嫌男方没有男子气……由此可见,“男子气”已不是可有可无的生活陪衬物,它已实实在在影响人们生活,并成为许多人快乐或不快乐的原因。
是什么原因造成当下青少年“男孩不像男孩,女孩不像女孩”的性别特征呢?有论者认为:这种现象和整个社会发展的背景有关。现代社会的人们越来越不需要以体力作为解决生活问题的主要方式。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更多的是使用智力而不是体力,审美趣味也自然从阳刚到阴柔。
另有人则是从流行文化来解析这一现象,认为当前这种趋阴性的审美趣味,与流行文化中“妹力四射、腮下无须、身上无肌肉”的偶像派明星们的引导有关。如同二十年前的人们受影视的影响产生的“高仓健情结”那样,女人们个个想嫁他,男人们个个恨自己不是他。
还有人从教育制度着眼,认为传统的应试教育下的评价体系,是看孩子们的成绩是否好,是否听话、安静、不出错——而这些特征都明显趋于女性化。
还有人从学校男教师所占比例太小,家庭中父爱教育的缺失,男女婚前婚后激素分泌等因素多角度多层面地分析了性别教育缺失,男孩越来越没有男子汉气息的成因。而另有论者,针对这些社会现象,举一反三推出“女孩子越来越没女孩味”,也基本上是可以成立的。
在这一社会现象之下,隐含的是整个社会的性别教育出了问题。这个问题,不是学校、家长或某个政府部门靠几条措施和法规可以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浩大的社会工程,如同培养一盆花,合适的大气压、温度、湿度、土壤酸碱度等等因素,缺一项都不行。
让孩子们更多地接触性别教育,让他们从小明白“男孩”与“男人”“父亲”这些概念是如何递进与延伸的,给他们更能张扬生命活力的素质均衡教育下的评价体系,让他们体内被压抑的性别意识得到解放。从幼儿园开始增加他们接触男性老师的几率,在社会文化中为他们提供更多正面的阳光男性形象。年轻的父亲们,也请你们在谋生之余,多用你们的男性魅力,去感染和塑造你家的小男子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