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最近的出国(二)山川之间古风貌

标签:
旅行京都奈良宇治法隆寺 |
距离最近的出国(二)山川之间古风貌
D3,12.27:到奈良,游览法隆寺、药师寺、唐昭提寺、海龙王寺。
再次乘坐JR列车前往奈良。两天乘坐体验之后,对于小日子生活中的交通有了初步的感受。我们买了专门的三日卡(可以省钱哦),但是这种卡并不能覆盖所有的交通车辆,还需要在多种乘坐方案中进行选择。
进出所有的车站均很方便,站台上难得看到工作人员。有一次需要问询时,也只能通过自主柜员机与客服进行视频沟通。
也许是拥有多元化的经营公司,也许是因为长达百年的轨道交通建设,这里的站台设施有些老旧,甚至没有我们视为安全所必需的站台隔离门。但是,所有列车的车厢里,却十分干净整洁。

这节车厢里的座席,居然使用了柔软且一尘不染,而一旦染上污渍将会变得极其难看丝绒面料。
这种既舒适又高档的人性化座椅设计,传递着温暖,也从一个侧面看到了过着小日子居民的爱惜。

法隆寺
坐车到法隆寺站下,然后又走了近2公里,来到了法隆寺南门前的古道上。这条路面,依然是往日的砂石泥土,只是用了两排护栏来保护古道两旁的松树。

法隆寺所处的位置,名为“斑鸠町”,也许古代的这里曾经是斑鸠的领地。后来于七世纪,一位圣德太子在这里大兴土木。据介绍,当年的这位太子,引进了来自西方的佛教,建起了一座“斑鸠寺”。再后来,由于西方先进文化的影响,便舍弃了乡土气的斑鸠,改名为高大上的法隆寺。
眼前这座距今约1400年的古寺,被认为是日本最古老的寺院木构建筑群,并因此成为日本最早一批的世界文化遗产。
法隆寺的南大门,形象朴素,两侧还是版筑的土墙。

进入南大门,走过一条两侧有庭院的参拜道便是法隆寺中门,这座重檐歇山顶的中门,始建于七世纪的飞鸟时代。

在中门的两侧,分别站着一尊金刚力士像。据说,红色的金刚代表着太阳,负责看守法隆寺白天的12小时。而黑色的力士则代表着月亮,负责看守法隆寺夜晚的12小时。
而在我们看来,这一红一黑的两位肌肉暴凸的力士,应该属于佛国的豹利为文集团成员。

贵为日本首位世界文化遗产的法隆寺,没有气壮山河的大门,也没有路途遥远的接驳车,售票点更是隐身在不起眼的中门西侧入口处。
购买门票(500JPY)后,走进中门的庭院。这方庭院被称为“西院伽蓝”,是法隆寺的核心部分。庭院四周回廊环绕,铺满细碎石子的地面上,是梳理出有规律的纹路——枯山水造型。

被枯山水衬托的,便是“西院伽蓝”的核心建筑五重塔和金堂。据介绍这两座建筑是世界现存最早的大型木结构建筑,历经一千多年的历史,已经成为了奈良乃至日本非常重要的标志。
建于日本飞鸟时代(相当于我国隋代)的五重塔,高有32.5米,其中相轮高约9米,塔内有一中心柱,由塔底直贯塔顶。五重塔共有六层延伸颇长的飞檐(塔的底层为重檐),底层为重檐。如此外挑的飞檐,也是中日佛塔的主要区别。
如今国内的古塔,大都为砖塔。就连浙江国清寺的一座隋塔,也是一座砖塔,并且原来的木构飞檐在天长地久之后,已荡然无存,只剩下一座光溜溜的塔身。

“西院伽蓝”的主体建筑金堂,是一座两层的木构建筑,第一层是重檐,第二层为歇山顶。这座建筑始建于672年,可是在1949年遭遇火灾,部分壁画被损毁。

金堂以北,是一座九开间的大礼堂,建于十世纪。

大礼堂里,供奉着药师三尊像。

整个法隆寺的“西院伽蓝”,在回廊的围合里,在细碎石子铺垫中,外观朴实的金堂和五重塔,显得素净庄重。

“西院伽蓝”的东侧,是大宝藏院。大宝藏院的南端是圣灵院。圣灵院在一方水池之北,是一座带有“抱厦”的木构建筑。
而圣灵院的北面,是以百济观音堂为中心的宝藏院,内部收藏陈列着由法隆寺传承下来的众多宝物。比如著名的“玉虫厨子”、观音像等(不能拍照)。

走出法隆寺的西院,经过一条长约170米的甬道,便是法隆寺的“东院伽蓝”。所谓的“东院伽蓝”,也是一处四面皆有回廊的庭院,正中间的位置上,是一座八边形基座上的木构八角圆堂——梦殿。

这座“梦殿”里,据介绍供奉有救世观音像。传说中这尊塑像还是整个日本最神秘的佛像之一,还有传说是圣德太子化身的观音像。
可是透过安装在门口的密密铁丝网看进去,那神龛里黑糊糊的根本看不清是啥。

在所有的宗教信仰中,不可避免的都会有种种神秘的传说故事,足以将信仰提升几个等级。
当然我们仅当做故事听听而已,还不如附近的那“草房”以及造型更能吸引我们去一探究竟。

虽然曾经住过几年乡下的草房,可是和眼前的草房屋顶完全不同,看上去就是精致费工非同一般的制作。但如此齐整平滑的屋面铺了怎样的“稻草”,也成了我们的疑问,将会在以后几天的观赏中寻找答案。

这一带恐怕算是奈良的郊区,路旁常见农田。收割之后的水稻田里,只有一排排的根茬。日本大米的品质真是不错,粒粒晶莹,清新香糯。据说为了保证产出稻米的品质,这里的农家都不种“双季稻”,每年只是获一次大米。难怪沿途看到的田地,大部分都是萧瑟的枯黄。

这两天还看到了许多的神社,最常见的便是“稻荷神社”。住在这里的稻荷神,据说是掌管稻米、茶和清酒的神。也许就像国内常见的土地庙,供奉着等级最低但是最亲民的乡土小神。

药师寺
乘坐公交车到了药师寺,这座始建于698年的寺院,也是当年的七大寺院之一。

不过,药师寺里最珍贵的只有一座东塔,而其余的古老建筑,却在过往的岁月中消失殆尽。
这座建于一千三百年前的三重古塔,高有33.8米。被赞为日本最美的古佛塔之一。作为只有三层的三重塔,由于每层皆为重檐,所以那层层叠加的六层飞檐,为古塔增色不少。并且一反常态的将每层的重檐设为上大下小,更增添了古塔外观的灵动。

有了东塔作为楷模,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的药师寺复建工程中,新建的西塔便也全盘“东化”,再添加上鲜艳的青春色彩。

位于正中的金堂也是崭新的容颜。

位于药师寺北面的玄奘三藏院,据介绍供奉有师父的头顶骨。不知道是不是从南京的地宫里出土后又被分割为N份的其中之一。
玄奘三藏院的北面,有一座大唐西域壁画殿。可是进去一看,却是活脱脱的现代新疆摄影绘画展,虽然有日本著名画家平山郁夫的大作,可那些场景却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

东土两国之间,曾经有过无数有善有恶的交往。药师寺里,看见了与中国有关的实物。有赵先生题字的碑刻,有从台湾砍伐的上千年红桧木。

唐昭提寺
于770年建成的唐昭提寺,恐怕是国人来奈良的必到之处。回味祖上的荣耀,也许能增添自身的光彩。
奈良西京五条街,是一条极安静的街道。夯土版筑围墙的唐昭提寺,将街道之北的一大片绿荫围拢起来。当年鉴真大和尚的东渡终于成功之后,据说朝廷专门划拨了这块地皮用于兴建盛唐风格的寺院,用以引进那时的先进文化,成为当时日本佛教的最高学府。

进了与当年盛世有关的寺院,第一眼就看到了主殿金堂。不过,这座拥有大体量屋顶的金堂,虽然看上去有些唐风,可却与国内仅存的几座唐代建筑有些不同。据介绍,这座建筑在后期修复时,由于工艺断代而导致屋顶建成了“日本特色”,而整座建筑则成为中日合璧的模样。

虽然经历过千余年的岁月变化,可是眼前的大殿古风犹然。所有的木构保持着朴实的原木色泽,更有黄土的地面千年不变。
疑惑的是,为什么廊檐地面不能“上个档次”,还保持着夯实的黄泥地?

照例不能拍摄殿堂内的佛像,只好室外拍一张穿堂而过的照片。

唐昭提寺里,只有极少的游客,这样清幽雅致的环境中,古树参天古意盎然。不禁想起由梁思成先生参照这座金堂建筑,设计建成的扬州大明寺鉴真纪念堂,那可是一座屋顶回归成中式的仿唐昭提寺金堂建筑。
相比之下,那里整日的喧闹,生怕冷落了鉴真大和尚,无语......

在主殿的东北方向,有一座开山堂小屋,入口处有一木牌,上面写着“鉴真和尚御替身像”。

这间小屋里,是一尊鉴真和尚的盘膝端坐像,被玻璃罩隔开。至于鉴真那闭目禅坐的形态,有几种传说:有说是用脱活干漆法制作而成,也有说是木雕干漆制作的,还有说这只是一件现代的复制品。
不过,这一切都不需要我们知其所以然。

有道是:山川异域
海龙王寺
奈良的最后一个看点是海龙王寺。为了看到这个寺院,来回步行了有3公里。幸好,当我们快要放弃时,终于找到了。
一座看上去极其寒酸的庙门,居然就是大名鼎鼎的海龙王居所,还成了世界文化遗产,也真是出乎意料。

据介绍,当年有一位去唐朝的留学僧在海上遭遇到暴风雨,于是便诵读“海龙王经”,因而没有遭受灭顶之灾。于是在留学僧学成回国后,受到皇室的重用,并且成为了“海龙王寺”的住持。
当年得到海龙王庇护的这座寺院,虽然外表看上去是很古老的乡土气,可还是要在年末闭门进行大扫除,以维护海龙王的净洁形象。
对海龙王的清洁打扫,却将我们挡在了寺院之外。那些千年以前的古老建筑,以及寺院收藏的十一面观音像、五重小塔等等,统统无缘见到。

于是,只能沿途经过落满树叶无人经过的小道,以及花园似的乡土人家时,瞄一眼周围情景。



第二天的奈良急行军,从上午9时出门,到下午5时返回,运动手表又记录了二万多步。
两天在奈良,与9个世界文化遗产和当地国宝面对面,一眼千年,诠释了时光的无限魅力。

回到京都,寻到了一家“王将”餐厅。据介绍,“王将”是发源于京都的连锁中餐馆,以其王将饺子而著称,也是最具性价比的中餐馆。
那么,在王将饺子+炒面+炒菜+啤酒=3500JPY后,便有了当天2万多步后的舒适。

D3,12.28:游览伏见稻荷大社。到宇治,游览凤凰堂、宇治上神社。回京都,游览三十三间堂,看丰国神社唐门、方广寺钟。
伏见稻荷大社
很早以前,就在照片和影视中,见过那一座座红色的、立在地面上的、有点类似牌坊其实更像是门框的日本标志性建筑物。据介绍,那被称之为“鸟居”。
又有介绍说,这种建筑形式起源于中国,被称为“衡门”。后来传入日本,变成了日本特色的“鸟居”,成了神社的标志性建筑。
中式的“衡门”,似乎已见不到。可是日式的特色标志,引发了他的兴趣,便要去那最著名的、鸟居最多的地方——伏见稻荷大社。
女儿说要早点去,否则不是看鸟居,而是看密集的人头。
于是起了个大早,早晨8:00就来到了伏见稻荷大社所在的稻荷山下。在曙光初照的街道上,已见游客陆陆续续的前往伏见稻荷大社,和我们同样想法,属于赶早的那一拨。

伏见稻荷大社的正门通道,称为“表参道”。入口处矗立着丰臣秀吉于1589年捐赠的一座据说是这里最大的鸟居,再往后便是神社的外拜殿、内拜殿和本殿。
作为保佑五谷丰登商业繁荣的稻荷神,将这里作为全国的稻荷总部,统管所有的外派稻荷小神。

在古老传说中,稻荷神的形象代表,便是狐狸。虽然在我们的传统中,狐狸是狡猾狡猾滴,或者是魅惑男人滴。可是伏见稻荷大社里的狐狸,却长着一副具有亲和力的容颜,口中叼着代表不同寓意的物品(诸如稻穗、钥匙、玉石、书卷等),成了日系故事里的高智慧与高寿代表。

进入伏见稻荷大社后,大大小小的鸟居两侧,都有狐狸左右蹲踞。不过,更多的红色鸟居,则比小狐狸更加吸人眼球。

通往山顶的路上,数不清的鸟居组成了鸟居隧道,绵延数公里,像一条长龙盘踞在稻荷山上。也许是由于数量太多,这样壮观的场面便被称为“千本鸟居”。
这些一个紧挨着一个的鸟居,几乎是由工商团体和个人掏钱树立,借以表达供奉神灵祈求平安、家财兴旺之意。

据介绍,立在稻荷山上的鸟居,达到了上万之多。由于上山的路上已经有了密不透风的鸟居,于是又开辟出新的上山道路,以便再容纳新的鸟居们。

也许是我们到达的还算较早,鸟居通道中游人很少,甚至还会出现空空荡荡的场景。

在上山的途中,路旁立有一对石灯笼。相传在石灯笼面前先许下心愿,然后再试着举起石灯笼顶端的圆石。如果这块石头比想象中轻的话,就代表着许下的愿望能够实现;可如果比想象中要重的话,那就意味着不幸,所许愿望将落空。
好像很唯心很神奇唉!
算了,也许这玩意儿对老外根本不灵验。
不过,对于“伏见稻荷大社”这几个文字,我可是很容易就读成了“福建稻禾公社”。
凤凰堂
从稻荷山下来后,继续乘坐JR列车到达宇治市。下车后,步行10分钟就到了平等院。
一片湖光山色掩映中的红色建筑,一座红色栏杆的桥通往对面的阿弥陀堂。

这几天,看过了许多体量庞大色泽古朴的古建,面对眼前的凤凰堂,令我们眼前一亮。

这座有着水面映衬的建筑,建于1053年,原为某贵族府邸中供奉阿弥陀佛的佛堂,整座建筑位于三面临水的半岛上。
高大的正殿与往后延伸的后廊构成主体,外加向左右延伸的长廊和凸起的楼阁。如此构造,如果从空中俯看,恰如一只双翼展开的凤凰,故得此名“凤凰堂”。

凤凰堂建筑临水而筑,倒影浮现,外形高低错落端庄秀美,内部更有雕饰、壁画及雕塑佛像,融汇当时多种造型艺术于一堂。1994年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又是时间上的不幸,昨天遭遇了海龙王寺的打扫卫生而不得入内,今天又遇上凤凰堂为大佛净身,止步于外只能隔水观望。
那些端坐在凤凰堂内的佛像啊、天盖啊、云中供养菩萨啊、壁画啊等等等等,又是统统的擦身而过。

只好进入平等院内的凤翔馆,看看收藏的许多古物展览(另外购票,不允许拍照)。
从凤翔馆出来以后,在出口处面对的小山顶上,远远看见凤凰堂的屋脊上,那一对金凤凰站立在正脊的两端。

由于屋顶的一对凤凰像,这座“阿弥陀堂”便被称为“凤凰堂”。而这尊金色的凤凰,也成为了一万日元纸币背面的图案。

再看着屋顶垂脊的端头吻兽,是一只颇似龙首的模样。

离开了平等院,旁边就是宇治川,河水极其清澈并且流水很是迅激。有点奇怪,冬季的河水,为何有如此的遄激水量?
查了一下,原来上游是座水库,正处于放水的阶段。不过,如此的河流,给这里的山川风貌增色许多。

到了宇治,游客们必然要品尝这里最为出名的抹茶食品。我们在宇治河边中村藤吉茶社里,看山川风貌,品抹茶冰淇淋。

宇治河边,有《源氏物语》女作者紫式部的塑像。曾经读到过这本书,可是这本被评价为日本《红楼梦》的作品,却并没有读完。

宇治上神社
走过跨越宇治川的两座桥,来到坡地上的宇治上神社。这一处建于平安时代(相当于唐宋之间)的神社,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这座神社可以说是袖珍版,只有拜殿和本殿两座主要建筑。
在拜殿前面的一左一右,各有一圆锥形的沙堆。据说这两堆沙分别代表着“阴阳”,有着趋吉避凶的作用。

建于1215年的拜殿,全部木构,原木色的梁柱间,是洁白的粉壁,屋顶为桧皮茸。整座建筑看上去极具原生态特色。

拜殿后面的本殿,建在一面坡地上。正面是宽阔的数级石阶,屋面外挑出很长的前檐,显示出尊贵的模样。

这座国宝级的本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也是桧皮茸屋顶,也有着上千年的历史。

神社内还有一眼泉水,名为桐原水,是古时宇治七眼名水之一。

三十三间堂
回到京都,看看时间尚早,便来到距离住处只有几百米的三十三间堂。这处景点正式的名称是“莲花王院”,是当年天台宗的古刹。

这里有一座日本最长的木构建筑,其长度为120米,内部有34排立柱,将房屋分割为33间,所以得名“三十三间堂”。

这座三十三间堂,更为值得观赏的,还是供奉在内室里的千尊观音像。
千尊观音像的正式名称是“十一面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据说是为了观察解救天下的普罗大众而长出了“十一面千手千眼”。
长达120米的殿堂内,前后10排阶梯状的供台上(好似阶梯教室),整齐排列着1000尊等身大小的观音立像。这些如果不细细分辨就会觉得都是一模一样的观音们,统统都是头顶十一张脸,两侧伸开四十手,手中握着各样的器物。
幸好不允许拍照,否则会令人陷入“密集恐惧”的观感。

在左右皆是密密麻麻一排排一列列的千手观音立像之间,在三十三间堂正中间的一堂中,安放的是中尊千手观音坐像。
这一尊统领其余千尊观音的观音坐像,高达3.5米,全身涂有漆箔,双目镶有玉眼(水晶材料),左右伸出四十二手,底座为八角七层莲花座。
可惜不允许拍照,不能将这中尊观音菩萨之美传播,也是件憾事。

据介绍,由于大殿的长廊巨长,这里也成了一年一度的射箭比赛场地。在世界最长木构建筑内比试传统拉弓射箭技艺,让各路好手献技争霸,应该是件令人振奋的活动。

走到长殿的端面,看着那歇山顶的构造,实在是再熟悉不过了,几乎国内所有的庙宇殿堂都是这样的构造。

可是稍微转过一点,便又为三十三间的长屋而吃惊,看来这东瀛小国还是缺乏礼教的规矩。
如果在天朝,对于房屋的面宽有着严格的限制,必须符合自己的身份地位。如果自行建造如此的长屋,可是要被砍头滴。

京都博物馆
与三十三间堂一街相隔的,便是京都博物馆。于1897年5月就开馆的这座国立博物馆,从其建筑物的巴洛克外观,也可以看出当年“脱亚入欧”的决心。

又是闭馆的时间,只能远远的看见那尊“思想者”雕塑。
从罗丹那时就开始的“思考”,带来了什么?是过往的历史,还是“脱亚入欧”的得失?

丰国神社
虽然东瀛之国“脱亚入欧”,可是其国粹还是保存得蛮好,也使我们又追加上与博物馆相邻的丰国神社这个看点。

这座奉国神社,是为了祭奠历史上的丰田秀吉而建成的。这位日本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在相当于明嘉靖年间执掌着日本的国事。
看着这位人物的塑像,不禁想起了与他同时代的一位国人——海瑞。两位人臣比较一番,那些极大的差异,还是归结于国情、特色之类的缘由吧。

我们来的这一天,正好是“手作日”集市。一处处的摊点摆放,五花八门的“手作”展示。看了一圈,没有什么打动的合适物品。

来丰国神社,并不是要看丰田秀吉,而是要看看“唐门”。
这座神社在丰臣家族灭亡后,遭遇了不同程度的毁坏。不过,古建筑“唐门”倒是留存了下来。说是“唐门”,可其实在国内却没有类似的任何留存。恐怕只能说这样的曲线隆起,是当年的一种仿中国建筑风格的门,也许就是当年的创新之作。
如今这座“唐门”是日本的国宝,与西本愿寺和大德寺的“唐门”一起,被称为日本国宝三唐门。



方广寺钟
早在四百年前,在如今的丰国神社这片地面上,是丰田秀吉建起的方广寺。据介绍,当年的方广寺规模宏大,一座大佛殿的体量甚至超过了东大寺的大佛殿。只可惜方广寺遭遇了多次损毁,只留下一口铜钟和钟亭。

眼前的这口铜钟,是由丰臣秀吉的儿子丰臣秀赖铸造,并请南禅寺的大和尚写作一段铭文于铜钟之上。
不过,正是由于这段文字,引发了丰田秀吉家族的覆灭。
那些过往的历史实在很陌生,倒是钟亭顶部的天棚的绘画有些意思。

仔细看过去,原来还有婀娜的飞天和人首的凤凰。那人首的凤凰倒是第一次见到,而那位飞天却没有看出什么“日本特色”。

最后看一下这口大钟的铭文,实在是很“汉化”:
洛阳东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