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最近的出国(一)日出到日落

标签:
旅行日本京都奈良东大寺 |
距离最近的出国(一)日出到日落
以往的国外游,我们曾去过亚非拉欧等三十几国,可他却没有去过“一衣带水”的邻国。如此的近邻而没有涉足,并没有其它的原因,他觉得那里适合放心放松的慢旅行,安排在更年长的日后更为恰当。
而到了年底,因为小女有几天假期,只好把“更年长的日后旅行”提前,作一次短途短时的旅行。
于是,便向喜好古建并已多次去过京都、奈良的张君请教,他慷慨的开出了一连串看点名单,全是世界文化遗产哦!正巧符合我们的兴趣爱好。
于是,根据时间,我们有了京都、奈良、宇治和名古屋的十日行程,小女则完成了包括制定行程,预定机(车)票、民宿、公共交通卡等全部操作,毕竟是曾经独自出国的背包客。
D1,12.25:南京飞大阪,新干线到京都,入住七条的谷町君宾馆。傍晚到清水寺看落日。
早晨7时多就到了机场,也正好是旭日东升的时刻。金红色的太阳刚刚冒出地面,还没有到达刺眼的程度,圆溜溜金灿灿的喜人,似乎也是本次旅行的好兆头。

到达
飞行2小时后,来到了濑户内海的上空,湛蓝的海水在下,远处可见四国岛的山峦和城市。

经过2个多小时和1800公里飞行之后,飞机在大阪的关西机场降落。如此短的时间和距离,可算是他最近的出国了(虽然去朝鲜和韩国会更近,可他从来没有要去的愿望)。
走出廊桥,看见了醒目的汉字,便有了一种松弛的感觉。

女儿预定了从大阪到京都的特快车票,在刷票进站时,没有我们平素免不了的安检,并且站台上也看不见任何工作人员。

倒是看见了几列从颜色到车窗长相新奇的列车,满满的动漫哦。


随着列车的开动,日本的城镇乡村眼前闪过。沿途的城市,没有摩天大楼,似乎也就是国内的三四线城市,可看上去显得很清爽,房屋的外立面同样的干净没有污渍。

类似于国内的乡村与田地,全然是小农经济的模样,并没有“发达”的大规模景象。
天空中出现了两道彩虹,这算是对他第一次到来的迎接吗?

到了京都,走出车站,眼前高耸着“京都塔”。这座建于1963年又加一年的高塔,据说其样式借鉴了蜡烛台的模样。虽然高达131米,可长得显然很不“现代化”。

出了京都车站后,查看前往民宿的公交车,却因初来乍到有点摸不着头脑,又看着太阳快要下山,便决定步行两站路去住处。
途经鸭川河,傍晚的阳光将河边浅滩的野草照耀得金黄,呈现出都市中的乡野情趣。

入住的谷町君宾馆,就在鸭川河旁的巷子里,距离地铁站只有200米,交通方便并且经济(三人间也就六百多)。

落日清水寺
清水寺是京都最古老的寺院,199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放下行李就赶紧乘坐公交车前往清水寺,想赶在落日之前,在京都最好的落日观赏点去感受余晖的璀璨。
下了公交车,沿着一条上坡的街道疾行,路旁都是很“中国”的屋顶——歇山顶、悬山顶,那鱼鳞般的小瓦和脊线令人感到熟悉。

街面上那些挑出房檐之外的密密麻麻商铺招牌,却在提醒我们,这里只是部分使用了汉字的近邻。

来到了位于音羽山腰处的清水寺。这座平安时代的古寺院,虽然有着大屋顶和斗拱的加持,可是那木构上醒目的朱红色,却彰显出“日本特色”。

一轮早晨在禄口机场看到的红日,即将从京都西山的山脊线处快速消失。日出日落之间,我们晨伴大蓝鲸日出,暮迎清水寺夕照,从六朝古都来到了近邻古都。

这份落日的光彩,却将古老的建筑辉映。朱红的古建加上绚烂晚霞的投射,便有了最后短暂的光耀,而后夕阳便逐渐隐入无边的夜色,又给第二天带来新的希望。


在红色余晖映照的寺院大殿里,却供奉着一尊大黑天神像。这位有着漆黑面孔的神灵,据称可以救济贫穷的众生。

清水寺里最值得观赏的建筑,便是大殿前的“舞台”。这座不施粉黛的原木色建筑,由139根粗大圆木支撑,从一面陡坡的顶端悬空外挑。
傍晚的光线渐渐暗淡,“舞台”底部的木构支撑看得不甚清晰,可是那高高的圆木密密的的排列,以及多层的横向结构,使得整座“舞台”有了极其坚固的基础,大殿里的千手观音娘娘可以放心的观看“舞台”上的表演。

川端康成在《古都》里说过:想从清水寺鸟瞰京都的暮景,想看看日落时的西山天色。
这位作家的想法,就呈现在眼前。夕阳染红天际,晚霞让人陶醉,古老京都的暮景,以格外悦目的万种风情,展示着它的美丽。

在这样的氛围里,坐着发发呆也是蛮好的。那个什么音羽瀑布的,也不用去看了(反正只有他没看过)。

天色渐渐的变暗,化为一片深重的蓝色覆盖。西山之上的那一抹红色,也将悄然的隐退。

寺院的灯光亮起,我们也该撤退了。

从清水寺出来后,下起了毛毛细雨。找到一家据说是网红的面馆,要品尝一下独具特色的“黑芝麻糊”荞麦面。

小小的面馆,一条长台几把椅子,面对着厨师和灶台坐下,这样的模式,便是典型的“居酒屋”。
端上来的一大碗荞麦面(条),被黑糊糊的浓厚汤汁裹挟,异样的口味在提醒,这可不是习惯了的“干拌面”,糊糊塌塌的口感,与我们熟悉的任何口味都不同,居然门口还有人排队等座,真服了。

吃完黑芝麻糊拌面,一路逛“回家”。路过建仁寺,便进去转转。夜色中的寺院,宁静至极,月光洒在古朴的建筑上,好有意境。

D2,12.26:JR列车到奈良,游览兴福寺、鹿苑、东大寺、春日大社、新药师寺,元兴寺。
奈良兴福寺
从京都转了两次车以后,到达了奈良。这个古都里,有大量的古寺院,其中多处为世界文化遗产。我们准备用两天的时间,一一拜访。
出车站走了约一公里路,到达兴福寺。作为平安时期的奈良七大寺之一,兴福寺现存中金堂、东金堂、南圆堂、北圆堂、五重塔、三重塔、大御堂等建筑。
首先看到的北圆堂,却是一座八角形的亭阁。

而南圆堂,更是在八角形的亭阁上添加了入口处的日式“抱厦”。

位于兴福寺东南位置的五重塔,以50米的高度成为日本第二高的古塔。可惜这座建于十五世纪的木塔正在维修,连靠近看都不可能。

购票来到兴福寺规模最大的中金堂,看上去是一座成色很新的建筑,正脊两端是很有唐风的鸱吻金光耀眼。

据介绍,兴福寺的中金堂与火神的关系不好,在历史上居然被烧毁过6次。虽然现在的中金堂是在2018年复建完工,可是在周围的场地上,还有多达上百座的柱础,看位置可能是当年的回廊。
有意思的是,这些柱础并不是被雕凿成圆形,而是将天然形态的河床大卵石凿出平面来充当柱础。这样的柱础,看上去也很有趣味。

在中金堂的东面是国宝馆,里面有阿修罗塑像等文物。在南圆堂旁边还有一座三重塔,可是竟忘记过去看了。
鹿苑
从兴福寺往东,是奈良博物馆,这座日西合璧的建筑在甲午战争那年就在此建成。

博物馆周围的一带,是奈良的鹿苑。这些与人颇具亲和力的大鹿小鹿公鹿母鹿们,在树林间草地上随意的游荡。据介绍,这些数量达到一千多的鹿儿,并不是人工养育,而是自然野生的(当然也会有人工的干预,比如要定期的锯掉鹿角以免伤人)。

这些看上去颇有人缘的鹿儿,是旅游者心中的明星。观赏、抚摸、喂食、拍照,成了游客与鹿儿之间的互动。

自游自在的鹿儿,虽然看上去有点高冷,却会紧跟着游客,期待能得到专门卖给游客喂食的“鹿仙贝”。

虽然鹿儿并不能分辨道路上的红绿灯,似乎知道斑马线能提供近亲的庇护,于是放心大胆的通过马路。
东大寺
来到奈良游客最多的东大寺,这里也有鹿儿在等待,带着不屑的眼光,打量着少见多怪的游客。

不过,东大寺的古建也是属于应该“少见多怪”一类。
刚看到东大寺的南大门,就被其巨大的体量所震惊。虽说已经看过了许许多多的古建,可是以如此庞大的建筑作为大门楼,夸张得真不是一丢丢。

这座东大寺的南大门,长约40米,高约25米,由每排六根的三排立柱支撑着重檐歇山顶。这座南大门是镰仓时代的1199年重建,距今也有八百年多年了,恐怕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寺院门楼。

走进南大门后,在左侧房屋的前廊里,有与大佛殿里同样尺寸的大佛手掌模型。伸手一比,好渺小哦。

购票后进入四面有回廊环抱的中庭,大佛殿赫然耸立。

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大木构建筑的大佛殿,建于十七世纪,其正面宽57米深50米高48米,顶部为重檐庑殿顶,加高的那层顶部两端是金色的鸱吻。前方的重檐正中为“唐破风”形式的“抱厦”。
据说,我国唐代高僧鉴真和尚曾在这里设坛授戒。不过,那时的东大寺里恐怕还只是一些块头不大的小房子。

大佛殿的正前方,立着一尊青铜的“八角灯笼”。灯笼的八面中,四面为手持钹、笙、横笛、尺八乐器的音声菩萨,四面为云雾狮子。这座青铜制品制作精妙,尤其是音声菩萨的体态动作。

走进大佛殿,首先就为整座建筑在空间的开阔高深而惊骇。众多的梁柱斗拱,支撑起这座体量最大的木构建筑。
在大佛殿内的正面,就是体型巨大的卢舍那佛,而左右则是金色的虚空藏菩萨和如意轮观音。这样的组合倒是第一次见到。
虽然大佛蛮高大,可是在更加高大的佛殿中,反而不能顶天立地了。

在南大门的匾额上,写有“大华严寺”,这也就说明东大寺是属于华严宗。所以大佛殿里的大佛像就应该为华严经所记载的卢舍那佛。这座日本最大的卢舍那大佛青铜像,重约250吨,坐高14.9米,若由台座算起,高有17米。
在大佛的台座上,有千瓣莲花,每瓣莲花中有线刻释迦佛像,呈现莲华藏世界图案。

大佛殿里除了供奉有卢舍那佛以外,还有其他的佛教神祇。
在大佛殿的西北角上,有巨大的木雕广目天神。

在大佛殿的东北角上,则是木雕多闻天神。

离开大佛殿,往东上坡去山腰处的“二月堂”。据介绍,由于这里是在二月时节举办法会,所以称为“二月堂”。

二月堂南边的三月堂,又称“法华堂”,据说是东大寺里的最古老建筑,其歇山顶的飞檐舒展,出翘及其深远。

走在东大寺的建筑群里,常常看到熟悉的结构和造型,令人回想起山西的那些古老建筑。

由于民族习俗,更多的细节中却是“日本特色”的呈现,比如特有的“石灯笼”。这些别样的内容,使得整个氛围为之“日化”。

来这里的游客,也会拜佛许愿,当然也不只是磕头烧香了。

春日大社
从二月堂往南,前往春日大社。途中经过一座没有树林的山岗——若草山。据介绍,这里是爬山观景的好地方。不过,在草色枯黄的季节里是不允许上山的,好在我们并非为登山而来。

这座海拔只有320米的山岗,其实还是挺好看的。两侧郁郁葱葱的林木之间,留下了一条宽约300米的黄色野草带。就像人到中年头上谢顶之后人们口中那句“四周铁丝网,中间是球场”的梗。

当在绿色山林中突显出红色的建筑时,就到了春日大社。这座世界文化遗产的寺院,也是他第一次看到了神道教的寺院。
在红色的大门外,有一条红色的长廊围合。


春日大社的各个殿堂均不开放,只能在室外看上一圈。倒是那一排排灯笼有些令人注目,金色灯笼间杂在红色立柱中,自带富贵气。而青铜色灯笼却正好适合本色的木门窗。


身着神道教服装的男女从我们身边走过,男子洁白色的长袖衣袍露出浅蓝色裙角,纯洁而显得清净,而女子的大红长裙飘逸如仙,自带仙气的优雅。

新药师寺
新药师寺和兴元寺都在城区的街巷里,根据步行导航一路过去。忽然看见路边立有刻着“历史之道”的石碑,难道这条路古已有之?

在接下来的路旁,看到了凸凹不平的块石墙和夯土黄墙,这几堵显得古老的墙体,并没有被“先进”时代所改造,而是继续传递着历史遗风。

虽然古老和现代在这里相互依存,我们发现,无论是怎样建筑的大街小巷,都非常干净整洁,好像刚刚被精心打扫过一样(重要的是还看不见垃圾箱)。走在这样的路面上,自然而然的静心、安心、舒心。

来到了新药师寺,这座寺院始建于八世纪,据说是为了祈祷某位天皇的眼病早日康复而兴建的。后来遭受雷击而发生大火,烧毁了寺内大部分的建筑物,仅剩下如今寺院内最古老的正殿。

进得大门,左右两侧各有一座高台亭阁,也许是钟鼓楼吧。

正殿里供奉有如来像和观音像,不过更为值得观赏的却是那布局在基座上环绕一周的十二尊神将,均有不同的面目和姿势,就连手持的武器也各不相同。
可惜不允许拍照,只好交由双眼仔细观赏(日本寺庙的室内,许多地方都不允许拍照)。

在寺院的西侧,有一处庭院。房屋错落,还有池塘和小桥。在这里,第一次走上和式的长廊。在那左右拉动的木框门上,薄薄的一层和纸便隔开了室内室外。
在阳光的投射中,那一排的白色和纸上,被绘画出黑白双色的房屋翘檐和婆娑树影。

元兴寺
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元兴寺,又称“极乐房”。这处寺院,创建于八世纪,也是当年奈良的七大寺之一。

眼前元兴寺里的主要建筑极乐房,却是建于十九世纪初。这座极乐房的全木构大殿为庑殿顶,可是近似方形的结构使得屋顶的正脊变得很短,不仔细看还会认为是十字攒尖顶。
极乐堂也称“曼茶罗堂”。不知是何缘由,这座正殿的正门朝向东方。正门前宽宽的廊檐一尘不染,地板有着凸凹的原木木纹,似乎已年岁很久,未经刻意修饰的寺院,充满了浓浓的禅意。

元兴寺是今天的最后一处看点,这里与之前的几处寺院不一样,几乎没有游客,整个寺院里极其的清静。
只有一位老外,在曼茶罗堂里盘膝打坐,静心的面向佛像。

元兴寺里的第二座古建是禅室(僧坊),为长度约有30米的一排木屋.这栋僧房的门窗紧闭,只有被时光染旧的木色显示出其古老的一面。

元兴寺里有一座法轮馆(博物馆),里面收藏了一尊奈良时期的小木作五重塔。这座制作精良的小塔,高约5.5米,据介绍是当年元兴寺五重塔的模型。由于那座五重塔已毁,于是这座忠实呈现原貌的模型,也被指定为国宝。

这一天,从奈良车站出发,逆时针的绕了一圈,走了二万多步,看了七处景观。这样的步行游览,恐怕也算得上“特种兵式旅游”了。
我们入住的宾馆,房间面积虽然不大,可却紧凑的安排了洗衣机、冰箱和灶台,就连卫生间也干湿分开并带有浴缸,性价比很高。
由于拥有厨房,于是进超市采购,用日式食材和调料,整出了一顿中式火锅。

这种中日混搭晚餐,满足了处于异乡他国的中国味(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