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非南欧三国游(十二)从地中海到比斯开湾

标签:
旅行自驾毕尔巴鄂比斯开悬索桥乌迪亚莱斯堡 |
北非南欧三国游(十二)从地中海到比斯开湾
D19,10.28:锡切斯到乌迪亚莱斯堡(毕尔巴鄂以西),全程620公里,约7小时。途中进入萨拉戈萨,行走古罗马城墙、古交易所、拉赛欧广场、萨拉戈萨教堂,游览皮拉尔圣母教堂。入住乌迪亚莱斯堡海边民宿,采购自炊。
从欧洲大陆西端往南延伸的伊比利亚半岛,将地中海紧扼得只剩下一条狭窄的直布罗陀海峡。可是伊比利亚半岛与欧洲大陆也有一段较为狭窄的瓶颈之路,那就是西班牙与法国的连接处。
这段连接处,东面是地中海,西侧则是比斯开湾,一道比利牛斯山脉成了天然分界线。
我们在游览过西班牙的马德里、巴伦西亚和巴塞罗那几个大城市之后,接下来要沿着比利牛斯山脉的南端,从地中海到比斯开湾,从地中海西岸的锡切斯到比斯开湾南岸的乌迪亚莱斯堡。
开始往西
上午9时出发,一路上将全程高速公路。

沿途大片的农田齐整而广阔,适应机械化操作。已经农业现代化的西班牙,田地的经营分别由一个个农场来实现,并且拥有相应的机械、仓储甚至基础加工。

与高速路并行的还有铁路,一列列长嘴鸭模样的列车也在急速的穿越。据介绍,西班牙的高速列车能达到300公里的时速。
如果不是贪图自驾的自主掌控,那么乘坐火车旅行也是蛮好的选择。

路旁出现了古时城堡的废墟,我们也在11:30来到了萨拉戈萨市。

圣母教堂
萨拉戈萨是西班牙阿拉贡地区的首府,也是西班牙第五大城市(马德里第一、巴塞罗那第二、巴伦西亚第三、塞维利亚第四)。
这里的皮拉尔圣母教堂,是这座城市里的最主要看点。途经萨拉戈萨,当然就要顺路进来看看。
皮拉尔在西班牙语中是石柱的意思,教堂的全称为石柱边的圣母玛利亚大教堂,教堂被认定为西班牙国家级历史建筑,皮拉尔圣母大教堂也是西班牙最重要的朝圣地之。
传说在埃布罗河岸边,圣母玛利亚曾靠在一棵石柱上向世人显灵,萨拉戈萨这座城市也因此变得闻名遐迩。

这座圣母教堂兴建于1681年到1872年,为巴洛克建筑风格,长130米,宽67米,4座高高矗立的尖塔直刺苍穹,特别引人注目,隔着老远就能看见其壮美身姿。
11座五彩斑斓的圆形穹顶,簇拥在4座尖塔的中心,在蓝天下熠熠生辉,异常华丽。


教堂由一个中殿、两个走廊和两个小礼拜堂组成,非常壮观。

中殿里带有圣母雕像的主祭坛,雕塑和装饰元素非常丰富,双重穹顶的加持,更显庄重。

我们进来时,看见主祭坛前坐满了信徒,三位红衣神父站在主祭台上,听不懂也搞不清在进行什么仪式。

相传耶稣十二使徒之一的圣雅各传教至萨拉戈萨,见到圣母玛利亚在一根柱子上显灵,要求他将基督教带给这个国家,人们以圣母显灵过的石柱为中心修建了大教堂和广场,并祈求圣母会世代保佑着这里的人民。
由于这是圣母升天之前唯一的一次显灵,所以建起了这座教堂,所供奉的圣母也有了“柱子圣母”的名声。

主祭坛背后,是一面从设计到工艺极为繁复的雪花石雕刻墙,密密麻麻又栩栩如生的一众圣徒,簇拥着自带光环的圣母。一整面墙上的圆雕,精雕细琢实在是令人赞叹。
而这整墙的雕刻,是西班牙雕刻家福门特在16世纪创作完成的。

在雕刻墙的前方,安放着一座银质祭台,四周全都是圣徒们表情丰富的浮雕。

抬头看向穹顶,上面有戈雅的画作《玛丽,女王的殉道者》,令人赏心悦目之余,也加重了颈椎的酸痛。
脚下有铸铁的地窗,镂空的细密花纹,便于地下室气流贯通。

在教堂侧面的两个小礼拜堂,也是用雕塑和彩画装饰得无比精美,那些线条、画面和颜色,构成了细微繁杂效果,令人眼花。

在一间似乎是办公的房间里,见一位伏案写字的神父,温和善面中不乏庄重威严。

在充斥着浓烈信仰的氛围中,教堂也与平民的一生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教堂的一角里,牧师正在为刚出生的小Baby进行洗礼仪式。

萨拉戈萨的其它
在圣母教堂的西面,还有一段罗马城墙的遗迹,这些由大小不等石块建起的城墙,建于凯撒·奥古斯都年代。虽然罗马城墙已经倒塌,可是凯撒先生一生戎装的塑像却还站在这段城墙的南端。

圣母教堂南面的广场,东西方向延伸得很长。圣母教堂以东,是一座古交易所。这座建于16世纪的楼房,曾经在当年是商贸中心,而现在是展览馆。


再往前,拉赛欧广场的中央,是一座戈雅的纪念碑。戈雅先生姿态优雅的站立,很有艺术范,可是,他的文青模样,怎么也与《五月三日的枪杀》之类的题材相联系,而是应该与《XX的玛哈》相呼应。
其实,西班牙著名浪漫主义画派的国宝级画家戈雅,就出生于萨拉戈萨附近的小村里。

戈雅的隔壁,就是拉赛欧教堂(也称萨尔瓦多大教堂),是始建于12-17世纪期间的建筑。

由于是在原伊斯兰清真寺旧址上建起的天主教堂,眼前的这座教堂将罗马式、哥特式和巴洛克式混为一体,尤其是朝北的侧墙,完好的留存了原来的清真寺墙体。在这面墙上,装饰着的伊斯兰建筑元素,以蓝、绿、白三色瓷片镶嵌的图案,密布满墙美不胜收。这样的伊斯兰和欧式建筑的融合古迹建筑,被称为穆德哈尔风格。


虽然“朝代”在更替,可是美好还要留存。是当年的建筑经费不够,还是建筑师的审美需要,这样完全异样的建筑互为融合,也算是珍贵的遗产了。

拉赛欧教堂的所在地,也是萨拉戈萨的老城区。在古老的街道里走了一圈,只是觉得冷冷清清。

不过,在溜达了一圈回到了拉赛欧教堂时,却看到了一大群的人在聚集。

教堂外,这一对刚刚举行了宗教结婚仪式的新人,正在告别亲友离开教堂。
我们见证了萨拉戈萨市民的重要的人生宗教仪式,衷心为他们祝福。

在萨拉戈萨停留了3个小时后,继续往西。在穿越过比利牛斯山脉后,来到了毕尔巴鄂市。同样是为了节省开支,我们还是选了距离毕尔巴鄂17公里的乌迪亚莱斯堡小镇,在这里住了下来。
这座位于比斯开湾南侧的海港小镇,安静整洁。入住的民宿靠近海岸,打开窗户就看见了楼下的市民广场,巨幅墙画、广场的小船,告诉我们这里是渔港。

D20,10.29:开车经比斯开悬索桥、海滩、加兹特鲁加特岛前往毕尔巴鄂。行走古根海姆博物馆、波浪桥、市政府、广场、美术馆。开车35公里返回乌迪亚莱斯堡,看海港、圣安娜城堡、圣玛利亚教堂。
高空悬索桥
到达乌迪亚莱斯堡小镇的第二天,计划先沿着海边看几处风景,再前往毕尔巴鄂的城区看看。
流经毕尔巴鄂城区的伊拜萨巴河,通往比斯开湾,在河流靠近入海口处,建有一座比斯开桥。这是一座由两座桥塔连接着桥梁的跨河桥,可是这座桥却没有能够供行人和车辆通行的桥面。
当来到了河边,首先看见的是高得很夸张的两座桥塔,以及高挂在两座桥塔上的跨河钢梁。

这座桥高45米跨度160米的钢架桥,桥面即桥身,是由高空梁架下悬挂的吊篮来运载过往的行人和车辆。一节类似桥面一样的吊篮,在梁架上悬索钢缆的牵挂下,往返于两岸,运送着来来往往的行人和车辆。

这像一截桥面的吊篮,长度接近20米,中间的露天平台停放车辆,两侧则是乘客座舱。这座吊篮,由12根钢缆连接着6个吊点,过河一次的时间只需要3分钟。这种高空轮渡,很新奇很独特。

我们在河边,欣赏这座特别桥梁之时,河面上不时有划艇穿梭,而吊篮里则有从对岸过来的自行车骑手。
原来,今天是星期天,喜爱运动的毕尔巴鄂人不只是强身健体,更是为了享受自由,享受快乐。

这座独特的比斯开桥,建成于1893年,是世界上第一座能够同时在吊篮内运送人员和车辆的桥梁,也是目前世界上惟一一座仍在使用的此类桥梁。它被世界遗产委员会誉为是功能性和建筑美学的完美结合,也由此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
这座桥由巴斯克建筑师阿尔贝托•德•帕拉西奥设计,他的塑像安放在和南岸桥梁拉索的基座上。
比斯开湾边
过了伊拜萨巴河后,往北来到Gorliz的海滩边。可是阴沉沉的天空和看上去寒意十足的海面,就连“金色”的沙滩也显得萧瑟暗淡。

不过,这里可是毕尔巴鄂的热门冲浪点之一。
在我们感觉冰冷的海水里,依然漂浮着许多热情投入的冲浪者。

对于我们这样的“吃喝玩乐”者,还是驱车赶往下一个看点吧。
行驶在沿着海边的公路上,灰蒙蒙的天气很无助,灰蓝交错的海面却又像一幅画,远处的海岸线若隐若现,海边起伏的山峦以及散落的树林和田地,使得前方的风景有了些期待。

我们要去的目的地,还是他准备2020年来时做的功课。那时,看到一篇在2019年7月发表的游记《山海秘境,权游之地》,让他对前方那座延伸进海里的小岛,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那座小岛,名为加兹特鲁加特岛。可是到了《权游》中,就成为了龙石岛。虽然我们并不追剧,可是下面的照片还是蛮诱人的(取自网上)。


可是,谁也没有想到,《权游》所引发的追捧,也使得加兹特鲁加特龙石岛异常火爆,需要预约门票。
三年前就准备的这个小众景点,一条不长的徒步线路,是我们的既定项目,如今却因《权游》在这里取景后,成了网红地,成了限流的景点,而我们只能远眺一眼,遗憾的错过。

在尽力的放大之后,也只能看见加兹特鲁加特岛的局部,以及山道上隐隐约约的游客。

还是有点不死心,便顺着海边的公路继续往前,看看能不能有个更好的观望点。

可是,一路上与《权游》岛毫无交集,只看到一座毫不相干的石头岛。

倒是在这一带有很多健身锻炼的人,他们或者在乡村里徒步,或者骑着单车上下坡。

在失望之余,也到了中午时分。正好路边有草地上的桌椅,便坐下来看看比斯开湾的风光。

吹着比斯开湾的海风,将人手一块的自制三明治送进肚里(三片面包,夹上一个煎鸡蛋、一片火腿、一片奶酪以及蔬菜等)。

古根海姆
从海边来到了毕尔巴鄂,这是一个座落在河谷间的城市,从前还是一个重工业城市,后来因制造业危机而逐渐衰退。

在毕尔巴鄂的城市转型过程中,1997开放的古根海姆博物馆起到了强心剂的作用,以此为代表的一批现代化建筑,将古根海姆带入21世纪。
所以,我们首先要看的是古根海姆博物馆。

这座建在伊拜萨巴河边的博物馆,其外形从空中俯看像一只八爪鱼。这座由加拿大的解构主义建筑大师弗兰克·盖里设计的建筑,以奇幻的造型、怪异的结构和崭新的材料立刻博得举世瞩目。

在许多赞美的称颂中,这座亮晃晃的奇特造型建筑,被誉为“在20世纪90年代人类建筑灿若星河的创造中,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无疑属于最伟大之列,与悉尼歌剧院一样,它们都属于未来的建筑提前降临人世,属于不是用凡间语言写就的城市诗篇”。

被誉为“太空金属”的钛瓦,覆盖着博物馆的绝大部分外立面,以其闪闪发亮的外观,令人一看到就被其所吸引。

建筑在河边坡地上的博物馆,也有着高低错落的布局,要从往下倾斜的台阶通道,才能到达博物馆的大门。

走进去后,中厅又是钢构框架与玻璃的结合,螺旋形的上升空间,带来了炫目的透视感。

在入口前的广场上,还有一尊由数千棵秋海棠构成的“Puppy”。这位蹲踞昂首的绿色巨型小狗,在萧瑟阴霾的天色下,令氛围改观。

至于古根海姆博物馆的内涵,在看了介绍之后,觉得要不就是肯定看不懂,要不就是没兴趣,于是果断放弃。
毕尔巴鄂
LP《西班牙》介绍中,有关于毕尔巴鄂的步行线路,其标题是“建筑和河畔风景”。于是,参考着路线,从古根海姆博物馆开始,沿河走去。
首先看到了呈波浪状的“Puente Zubizuri”(祖毕如里桥)。这座由传奇建筑师圣地亚哥·卡拉特拉设计的行人桥建造于1997年,当地人又称为“白桥”,也称为坎波桥。


河边有宽阔的行人通道,两侧是高大的绿树,间隔着安放了一些雕塑作品。在河边徜徉,确是蛮好的漫步过程。

在城市漫步的1.5小时里,观赏了毕尔巴鄂的城市容颜。无论是古老还是现代,建筑的外观都很整洁,保护的很好。只是沿街的行人甚少,完全不同于之前经过的那几个城市。



乌迪亚莱斯堡
下午16:30,返回到住处小镇。停车后游览港口和一座城堡一座教堂。

乌迪亚莱斯堡是个港口小镇,在过往的传统中,当地人都是以海洋捕捞为生。与全世界的渔民们一样,男人们驾船出海,在浪尖上捕获海鱼,而女人们则负责渔网的修补。这样的历史,被石头和铁皮制作的塑像所凝固,长久的驻守在码头上。


在码头上有一座古老的拱桥,通往可以扼守住港口的海岸边大岩石。

走过这座拱桥,便是圣安娜城堡。有趣的是,关于这座城堡,居然在网上查不到什么有用的信息。

12世纪建起的这座城堡,耸立在海岸边的岩石之上,占地面积不大,虽然显得小巧可是地处险要,足以扼守住下面的海港。
城堡关门,不得入内。

在城堡的旁边就是圣玛利亚教堂,大门紧闭,后殿部分还张开了保护网,似乎正在施工。

教堂大门旁的浮雕已经漫漶,细节之处变得模糊,生动之处变得平淡。

看来是由于这里强劲的海风,将位于岩石小山上的人为雕凿打磨,在天长地久之后,销蚀了那些精细的雕刻。

教堂的下方,有市政厅广场。广场旁的拱廊中,天黑时才会摆放出喝酒的桌椅。

在这乌迪亚莱斯堡小镇住了两晚,而最后的活动,照例是“豪华”晚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