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非南欧三国游(六)蓝色之城——舍夫沙万

标签:
旅行自驾沃吕比利斯伊德里斯陵舍夫沙万 |
北非南欧三国游(六)蓝色之城——舍夫沙万
D10,10.19:从梅克内斯到舍夫沙万,全程210公里,约3小时。途中游览沃吕比利斯古罗马遗址、穆莱.伊德里斯陵观景台。穆莱.伊德里斯饭店午餐。到舍夫沙万,上山去西班牙清真寺。入住小客栈,到网红餐厅晚餐,晚上大雨。
古罗马遗址
首先来到位于梅克内斯以北30公里处的沃吕比利斯,这里是位于坡地上的一片古城遗址。
根据遗址的考古发现,这里最早的居民是公元前3世纪的迦太基商人。到了公元40年,罗马帝国控制到这一带,沃吕比利斯成为帝国最偏远的边区。当年的沃吕比利斯,曾经大量砍伐附近的森林,将这一带开发成大片小麦种植区。在最发达的时候,沃吕比利斯的城市面积增至40公顷,城墙总长2.6公里,人口达到2万人。
据介绍,2-3世纪是沃吕比利斯处于GDP最伟大的时期,城市中建起了表示政绩的许多地标式建筑,包括凯旋门、国会大厦、浴场和古罗马廊柱大厅。

此后,由于临近的柏柏尔部落重新崛起,罗马人从沃吕比利斯撤离。到了8世纪,穆莱·伊德里斯曾经在这里建立圣殿。后来迁都非斯,这座城市才彻底被抛弃。在18世纪时发生地震,该城市的古建筑最终倒塌。

时至今日,在这片面积达到十几万平米的古罗马遗址里,留下最多的是一栋栋建筑的残垣断壁。但是这些残存却都是由岩石筑垒而成。其中不乏由切割整齐的大块石垒砌,看看那平整严密的结合缝隙,便可想当年的建造工艺。

在遗址中,还有多处建筑留存有多达数十根的罗马柱。看着那些依然高耸的石柱,那些柯林斯、爱奥尼克、多尼克样式,联想到如今在乡间农家建筑上,也曾看到的罗马柱,不禁感慨这古文明的影响力。

一条450米长的大道,贯穿着沃吕比利斯的核心部分。大块石板铺筑的路面,至今基本完好,也不知有多少的脚步和车轮从上面经过。

在这条大道的东北一端,是一座有着三个拱形门洞的城门,位于中间的高大拱门,却只剩下单薄的一个拱圈。

在大道的西南一端,则是整个遗址中最为宏伟和保存最好的“凯旋门”。这座大理石的凯旋门,据称是为了纪念古罗马的卡拉卡拉皇帝。

这里除了那些地标式建筑外,沃吕比利斯还有民间生活的福利性建筑遗迹。比如公共浴室和带有水池的廊柱花园等,依然可以清晰的分辨。

作为当年拥有先进文化和先进生产力的古罗马,已将奢华与艺术相结合,在高档建筑的地坪上,铺设了彩色马赛克镶嵌画。
沃吕比利斯遗址上,留存下来的马赛克画有:大力神、酒神与四季神、浴中自然女神等包括古老希腊罗马神话里的场景。

其中的一幅是《被仙女绑架的海拉斯》,描绘的是大力神爱人海拉斯被两个美丽水中仙女所引诱,迷失了自已。

在众多的马赛克图画中,甚至还出现了一幅“倒骑”的画作,觉得很有“张果老倒骑毛驴”的意境。

沃吕比利斯,建城已有2000年。我们眼前的这些遗迹留痕,虽然代表着西方的古文明,却也被今天的建筑仿造(沿用),为今天的生活以及审美提供依据。

为了表达内心的欢愉,老毕和小莫在高耸的罗马柱下高高跳跃和翩翩起舞,传递我们对古代文明的致敬。

不过,还是需要小小的“吐槽”一下。
作为摩洛哥重要的世界文化遗产,竟然没有正规的游客服务中心和售票大厅,更没有气派的遗址大门(入口),就连能有效推动GDP的售票处,也“寒酸”只是一间小小的屋子,门票也只收取70DH(49元)。景区里没有观光交通车,游客们只能在炎炎烈日下步行前往,来回要走2公里。

伊德里斯陵
在古罗马人留下城市遗址的东南方向,隆起着一座小山,密集的彩色房屋从山顶铺展到山底,那里就是穆莱.伊德里斯。
据介绍,伊德里斯王朝(788-974)是中世纪北非阿拉伯人建立的第一个伊斯兰什叶派王朝。其创始人穆莱·伊德里斯因在麦地那参加阿里党暴动,率部分追随者经埃及到这里后创建出伊德里斯王朝。

作为摩洛哥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王朝,这座位于小山上的穆莱·伊德里斯陵也成为了一处圣地,成为了摩洛哥最重要的朝圣之地。每当节日来临,这里便会被朝圣人群所淹没。

在穆莱.伊德里斯陵的入口处,横着一根栏杆,看见当地人进出皆要俯身弯腰通过,也许这是向穆莱.伊德里斯先生致敬的礼节。
通过了这根横杆,就可以进入穆莱.伊德里斯陵。

因为我们都是非穆斯林的游客,就算你再俯身弯腰,也不能走进这座圣地的陵墓。
而当得知这里是摩洛哥最重要的朝圣之地,又得知这个小镇直到1912年后才允许非穆斯林到达以后,那么不允许我们这样的游客进入就可以理解了。
虽然不能走进穆莱.伊德里斯陵,可是热心人告诉我们,可以到更高的地方去俯看圣地。
于是,我们走进了一条巷道,曲折的步行在一层层升高的台阶上。

登高约40米之后,位于山脚下的清真寺和穆莱·伊德里斯陵便一目了然。高高的宣礼塔,绿色屋顶的殿堂,位于小镇的中心。

那边是青黑的石头,这边是五彩的房屋,沃吕比利斯和穆来伊德里斯,在这片土地上相互守望千年,古罗马文明和阿拉伯文明相互映衬交融,互为丰富,给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看过两处重要的古迹后,到了午饭的时间,就在小镇广场边的饭店解决。随便点上几样菜品,加上一杯薄荷茶,还有无限量供应的面包。

前往舍夫沙万
通往舍夫沙万的路,是在大片的农田之间。也许并不是植物的生长季节,所以路旁连绵起伏的坡地上,只有浅黄、棕黄和深黄的地块,而这些颜色也仅仅只是经过先后翻耕,并未种植的缘故,远望过去深深浅浅的几何图案,给大地增添了些许灵动。


不过,在接近舍夫沙万时,前方出现了一座大山,山顶上有厚厚的乌云密布,阴森森的天空瞬间蔓延四野,仿佛随时要吞没山脚下的这座城市,有种“黑云压城城欲摧,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感觉。

山脚下的这座小城,是我们今天的目的地——舍夫沙万。
或深或浅的蓝色,涂满了眼前的小城,淡蓝、深蓝、天蓝、海蓝等,覆盖在大大小小的建筑上,上空低垂的乌云在缓慢移动,这片蓝白相间的建筑,似乎正努力挣扎,逃脱天空中的阴影。

西班牙清真寺
在舍夫沙万小城外停车,左侧是小城,右侧是城外的大山。已经被乌云遮顶的大山中,一束光照亮了山间的一栋白色建筑,那就是“西班牙清真寺”。

看看天空中乌云的走向,判断暂时还不会落雨,而“西班牙清真寺”则会处于阳光的照耀之中。
在如此难得的天光之下,便决定立即上山,并且不走通常登山阶梯路(远),而是从山坡上充满野趣的砂石路径直登顶(近)。

从停车场到“西班牙清真寺”,也就90米的高差,可是一路上却受到了强劲大风的挑战,此刻的风凌厉地穿梭,根本无视野道上风中凌乱的我们。
据说,这座名称上看起来很有些欧非人民大团结形态的建筑,是西班牙人在上个世纪20年代修建的,可却从未使用过。

如今的“西班牙清真寺”,已经被重新修复。据说计划将其作为文化中心开放。
不可否认,无论这座耀眼洁白的建筑,有着怎样的混搭名称,这里确实是舍夫沙万最好的观景台,从这个位置,可以欣赏到被称为蓝色之城的壮美景色。
事实证明,我们到达舍夫沙万,首先到“西班牙清真寺”是绝对正确的选择,因为一夜大雨,第二天山路湿滑,会给徒步带来不小的影响。(这是后话)
走进蓝色深巷
离开“西班牙清真寺”,把车停在离酒店最近的停车场,背着包走进迷宫般的蓝色小巷。
我俩中的她最喜欢的梦幻蓝,深深浅浅涂绘在舍夫沙万的街道、民宅、台阶、门窗和围墙上,给人以清新脱俗而又明朗浪漫的蓝色,美得晶莹、纯净、透明,如梦如幻!

小小的酒店,干净舒适。放下背包,继续逛街,虽有迷宫般的道路,却也心甘情愿的迷失在某个街角。

舍夫沙万的导游,交给了CC同学,不复杂的小城,游玩内容也不复杂。
找到一家人气不错的餐厅,原来还是家“网红餐厅”,晚饭就在他家解决。
打算晚饭后夜游蓝城。

没想到,傍晚没下的雨,在我们吃饭时下的很大,巷子里有了积水。

晚饭吃完也没见雨停下,只好冒雨冲回酒店,个个淋成落汤鸡,夜游的计划自然泡汤。不过雨中的蓝色,层次格外分明。

D11,10.20:晨游蓝色街巷和城堡外围。
晨曦蓝色
清晨,被宣礼塔的祈祷声唤醒。推开窗发现雨停了,天晴了,彩云漫天。

趁早出门转转,街上几乎没人,惬意的漫步在最安静、最迷人的蓝色世界里,无论在哪个路口或小巷拍照,都是自带滤镜的好看。


至于舍夫沙万为啥以蓝色为主色调,有人说蓝色代表天空和天堂,有人说蓝色寓意幸福和乐观,还有人说,蓝色就是地中海的颜色,是对生命之水的崇拜。其实这都不重要,因为这里就是一个童话蓝城,连萌萌的喵都爱上了这里。

在上上下下的巷子里穿行,看似要迷路,却总会找到熟悉的那条道。

深浅不一的各种蓝交织在一起,丰富而诱人,

街上有了行人,开始了一天的忙碌。


几处网红收费摄影点,此刻冷清萧条,和白天的花枝招展有明显反差。

黄色城堡
蓝色的小城中,有一座高高的城堡。这座城堡不但以其高度傲视周围,并且以其鲜明的土黄色超凡脱俗于周围的蓝色。

这座古城堡,除了有高度和颜色的特别之外,高墙之内还有一片花园和博物馆、艺术馆。

由于古城堡不开放,我们便只能绕着城堡外围走一圈,看看光线在土黄色的墙体上的投影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