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非南欧三国游(二)白色之城——卡萨布兰卡

标签:
旅行自驾卡萨布兰卡哈桑二世清真寺白色之城 |
北非南欧三国游(二)白色之城——卡萨布兰卡
D1,10.10:四人南京到上海浦东机场出发,一人深圳出发,二人多伦多出发,一人伦敦出发。
出发
再次出发,比起6月的印尼,需要乘坐十几个小时的航班,将是漫漫的长途。
出租转高铁再转地铁,从17时出门到22时,南京到浦东机场就耗费了5小时。好在,乘客不多的浦东机场,那空旷的大厅舒缓了旅途中的紧迫感。

D2,10.11:00:35浦东机场QR871飞多哈,05:40到达多哈,07:35 多哈QR1397起飞,13:30到达默罕默德五世机场。坐火车到卡萨布兰卡车站。
三国四方八人在摩洛哥卡萨布兰卡会合,入住哈桑二世清真寺附近民宿,超市采购、自炊,看哈桑二世清真寺夜景。
飞行
登上了“土豪”国的航班,有西亚和东亚面孔的乘务员在迎接,英语和汉语也同时在机舱内交流。

很长时间没有乘坐通宵的航班了,在忽睡忽醒中也记不清看了几部面前屏幕上的电影,倒是很清楚的记住了一共送来了三次餐饮。
虽然具有国际范的航空餐品种不少,可是口感也只能说一般一般,不过酒水有好几种,可以小酌两杯来助眠。

途中在多哈进行转机,在这里也与从深圳出发的TONY会合。转机时间宽裕,就在这几个月前满是世界杯观众的豪华机场里转悠了一圈,被随处可见的灿烂金色所晃眼。

继续乘坐,继续飞行,继续昏头昏脑的似醒似睡,直到被舷窗投射进来的阳光所刺眼——来到了摩洛哥的上空。

到达
飞机准点降落在卡萨布兰卡的默罕默德五世国际机场,我们五人也与等候了3个小时的老毕二人会合。突然冒出的汗水提醒我们,又回到了夏天。
他们在等候的时间里,确定了换汇窗口,看好了火车时刻。于是,用刚刚换来的迪拉姆买了火车票,进城去。

50DH一张票的火车,是从机场到CASA车站的专线,路程短时间少,车厢里只有六排座位。
乘坐这趟火车,上车无人检票,中途有人查票。

到达了CASA车站后,自然有出租车司机围拢过来。可是所要的100DH却远超出事先了解的20DH。
总不能刚到这里就伸头给人宰上一刀吧。于是,大家背包徒步2公里,前往我们预定的民宿。

终于入住二厅三卧三卫的民宿(100€),房间床铺整洁干净,位置就在卡萨布兰卡最著名的景点哈桑二世清真寺的附近。

最关键的一点,这里的厨房好大,让我们的“中国胃”在异国他乡,也能够舒坦享受。

接下来,就是去采购,老毕查到了附近1公里处有家乐福(国内家乐福所剩无几,这一路下来它却是主打超市)。
下楼出门,邻近的街区都是普普通通的建筑,街道的两侧也停满了普普通通的车辆。

不过,哈桑二世清真寺的宣礼塔极其引人瞩目的矗立着,与它俯视的区域存在极大反差。

而在哈桑二世清真寺以东,一大片也许是拆迁后并没有动工的空地,满目皆是拆除后的废墟,依稀感觉有些类似正在遭遇战火的加沙模样。

而我们毕竟是多次出国的老司机,对于不合中国国情的种种现象,直接忽略,只管走街串巷,直奔家乐福而去。

途中遇到了一处菜场,五颜六色满是新鲜,其品种也都是我们习惯的,看到如此接地气的模样,我们认定了这两天的蔬菜就应该在这里采购。

几人拎着从超市和菜场采购的肉蛋奶果蔬和能满足两天早中晚餐的各种食材、酒水、调料等,满载而归。
接下里,就是暗大厨的统筹安排和亲自上灶台了。
终于有了到达摩洛哥后的第一顿中餐,来不及煮米饭,一锅面条也吃出了大餐的味道,好好吃哦!

尤其获得了深陷英伦的小莫同学的赞不绝口。
清真寺夜景
酒足菜饱之后,摸着滚圆的肚皮,从窗口望去,只见相隔一条街的哈桑二世清真寺,已是灯火通明。
为了消食,决定出门走走,顺便看看清真寺的夜景。

虽然已知道(据说)这是世界上排名第三大的清真寺,我们还是着实被这面积阔大的广场震惊到了。占地面积达到9万平米的清真寺,其广场就占地7万多平米,据说可以同时安坐7万多人来祈祷。
广场的地面用石材满铺,并以不同颜色的石材进行了拼贴,形成的美妙图案在广场灯光的照耀下光彩夺目。

据说,这座耗资5亿美金,历时6年方才建成的清真寺,却是源于哈桑二世的一个梦。由于国王梦到了安拉的授意,所以美梦就自然成真啦。

无论眼前的这座宗教建筑有着怎样的起源,当看着耸立在黑色夜空中光辉灿烂的清真寺大殿和宣礼塔,也会感叹人们在崇拜之后的非凡创造力。

走到了清真寺大殿的大门处,两扇高达10米的金属大门敞开,大殿里正在进行晚祷。
据说,这样的的巨大门扇共有25对,这些由凸起的条状金属拼镶出几何图案的大门,最重的正门达到了25吨。

不过,在这样的巨门之内,在大殿里进行晚祷的统一为男性,女性则只能待在拥有密集阵图案的大门之外。

承担着繁衍穆斯林人口重任的女性,在针对她们的习俗中,往往只能将自己包裹在黑色里,在圣洁的白色中身处大门之外。

哈桑二世清真寺
对于就在住处附近的景点,当然不能只看夜景。于是第二天早上我们又去了,看看光天化日之下的二世清真寺。
处于日光之下的清真寺建筑,比起灯光之下的夜景,更有了立体空间感,也更有了宏大的气势,更符合冠以的皇家名称。

购票后走进大殿,顿时又被满目的精雕细琢所震惊。超级宽敞的大殿里,地面空无一物,可以容纳2万人在此下跪。
据介绍,这座规模巨大的正殿,屋顶能够通过控制进行开合,室内温度升高时可打开屋顶进行散热透气。

大殿的地面,铺设了带有花纹的贵重石材,或者是用各种颜色的石材精心拼镶出规整的图案。
据称,在地面的石材之下,还有取暖升温的地暖系统,将使在寒天前来祈祷的穆斯林们,也能感受如春的温暖。

建造这座清真寺,据说动用了6万多的工匠,将他们的技艺倾注在大殿的所有外立面上。无论是木材、石材甚至是金属材料,无一不是精心的雕凿和拼镶。阿拉伯形式的图案花纹,绵密的布局展开,使得目光所及之处,皆是细细密密的图纹。


在大殿的地下层里,有供人们在祈祷前净身的洗浴处。在大厅的立柱间,立着一座座全石的喷泉,就像一朵朵盛放的莲花。

Citywalk
我们之所以知道卡萨布兰卡这个地名,源于1942年上映的《Casablanca》(中文译名为“北非谍影”)这部电影,由英格丽·褒曼主演的这部以二次大战为背景的爱情电影,让卡萨布兰卡这座城市纳入到大家的记忆中。
也许,正是因为这部获得了第16届奥斯卡奖的最佳影片,使得卡萨布兰卡在世界上名声,远远超过了首都拉巴特。
其实,这部电影是在好莱坞的摄影棚里完成的,只是取用了摩洛哥这座城市的名称,并没有与这座海滨城市有任何的实际接触。
可是,当年电影里的“Rick”咖啡馆,还是出现在现实的卡萨布兰卡街头,也让我们将这里作为了城市漫步的第一个点。
据介绍,这座“Rick”咖啡馆,是一位前美丽国外交官所经营,为了向以卡萨布兰卡为背景的《北非谍影》致敬。

并没有身着电影里那样的正装,自然也就觉得不适合走进“Rick”咖啡馆。于是在门口打卡之后,转身走进附近的老城。
老城区里密布着错综复杂的窄街深巷,有清真寺的高塔,有大宅的庭院,但都是一身的白色,在蓝天下分外的净爽。

在卡萨布兰卡老城的东部,是新城区,这一带拥有许多过去的建筑。这些上世纪20到30年代所兴起的建筑形态,拥有法式的设计风格和摩洛哥传统的建筑格调。这样的融合混搭,成就出大量被称为“摩尔式”的各类用途建筑。

有公用事业的邮局,有大众娱乐的电影院,有服务旅客的酒店,有金融交易的银行,更有众多的商业店铺。


偶尔还可以看到拥有独家绿色庭院的“豪宅大院”。

不过,城市里更多的还是普通的居民楼。常见装饰有华丽的铁艺阳台、圆形的外角以及装饰性的外立面和水平饰带,同时结合传统的摩洛哥特色元素,如拱门、穹顶、柱子、木格花窗、装饰性的石膏拱顶和彩色花砖。

不过,许多的房屋已经失去了光洁的外表,被经年的风雨消磨得黯然失色。

在城区的大街上游逛一圈之后,来到了默罕默德五世广场。
这处城市中央广场,拥有一座喷水池和环绕四周的棕榈树。大群的鸽子取代了人群,在广场上觅食,在上空翱翔。

广场的东面是法院,那蓝色的屋顶倒有几分中式大屋顶的模样。

在默罕默德五世广场的西面,立着一座高大洁白的圣心天主教堂。这座据称是融合了哥特式和摩尔式建筑风格的教堂,其两座高耸的塔楼,确实很像清真寺的宣礼塔。

街上轰隆隆的开过来了一长溜的有轨电车,这样现代化有轨交通系统,在卡萨布兰卡有好几条线路。有趣的是,满车身竟然是快餐面的广告。
成为了我国打工者标配的快餐面,在这里居然还需要广而告之。

普通生活
在白色之城里,除了光洁白亮的建筑之外,更多的还是平民们的平凡生活。

走进老城迷宫般的窄巷里,污染的墙面和乱糟糟的杂物,都是随处可见的景观。

平民们各有各的生活,彼此相互聚拢之后,构成了真实的卡萨布兰卡。

不过,缓慢似乎是这里人们的习惯,他们不急不忙,慢悠悠的过着每一天。
沿街的咖啡馆,在街边摆放出一溜桌椅,客人们只需一小杯咖啡,便可以消磨半天光景,任凭眼前来来往往的身影错乱。

来自大西洋的海鲜
我们逛街少不了逛市场。临街的一条拱廊,像极了广东、海南一带的骑楼,这里有一间间店铺,而在店铺的后面,就是海鲜及水产品大市场。

卡萨布兰卡的海港,每日都能卸载下来自大西洋的海产品。
而距离码头只有一公里的这个市场,出售的是最新鲜的鱼虾蟹贝等各式海鲜。



深深的吸入饱含海洋味道的空气,也诱发了对于海鲜的向往。大家一致意见:我们要吃海鲜。
于是,询价——选择——砍价——交易,以每公斤仅45DH的价格,购买了3公斤多的蓝蟹,随后这几只大蟹,就成了我们继续City walk的同行者。

回到住处,暗大厨施展手艺,完成了四菜一汤的晚餐,外加每人一只大蓝蟹。


鲜甜肥美的蓝蟹,就这样成为了我们一天的总结。
耳边,传来哈桑二世清真寺宣礼塔上的阵阵“呼唤”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