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启海外——从南纬八度开始(9)乌布的周边

标签:
旅行巴厘岛布撒基寺圣泉寺象窟 |
重启海外——从南纬八度开始(9)乌布的周边
D15:6.26,包车一日,游览布撒基寺、京打马尼、巴图尔湖、圣泉寺、卡威石窟、德格拉朗梯田。
在乌布镇东北方向一带,有几座寺院和火山、湖泊。整个行程约百余公里,需要一整天的时间,便包了一辆车前往。
布撒基寺(Besakih)也有读成“百撒基寺”
我们的车子8:00从乌布镇出发,2个小时后才到了65公里外的布撒基寺大门口。按照要求,全部套上了统一配发的裙子(纱笼)后,才能一路绿波飘飘的前往布撒基寺,这道绿色风景也够别致的。

位于巴厘岛东部高耸的阿贡火山南侧山麓的布撒基寺,始建于十一世纪初,是巴厘岛最古老、面积最大的印度教寺庙群,被认为是巴厘最重要的印度教寺庙,有“千庙之母”的美称。
1963年阿贡火山突然喷发造成了周边近2000人罹难,而建于阿贡火山南坡的这座神庙却能在灾难中毫发无损,从而被视为神迹。

布撒基寺占地面积极大的寺庙群,由23座规模不一的大小寺庙构成。
在这些寺庙群中,最大和最重要的就是阿贡佩纳塔兰庙。高居在台坡之上的阿贡佩纳塔兰庙,要经过山坡上的六层台坡上百级台阶,才能到达入口处。

阿贡佩纳塔兰庙的入口,由两座完全对称的“门”组成,双门高耸直插云天。从中间走过时,颇有震慑之感。
在当地人的认知中,这两扇门分别代表着善与恶,而它们完全对等的形式,则是认为善与恶都是客观存在的,不因人的好恶而消长,因此对善恶赋予了同等高大上的重视态度。

在阿贡佩纳塔兰庙的内里,还是多座高塔的组成,其中较高的都为十一层的构造,是不是这印度教的塔层也有单数的规定?

在众多的木构草顶的高塔之中,出现了一座黑色石塔。泛着黑色的火山石,很容易与一旁的泛黑色草塔混淆,从而被游人忽略。

遗憾的是,身为老外的游客(包括我们),不能走进寺庙的中心,不能近距离的去观看那些必须仰视的高塔。只有印尼的印度教徒,才能走进这个据说是有着尊崇祭祀作用的核心区域。

布撒基寺里的大部分建筑,都是木构和草顶,显然其建筑寿命并不会长久。
只有寺院那作为墙体基础的块砖,才是这座历史悠久寺院中的年长者。

当地小商贩,挨坐在古老的墙根,努力操持着不大的生意。

京塔马尼
从布撒基寺往西北方向约20公里,就到了京塔马尼。这片位于巴杜尔火山与巴杜尔湖西侧的高地,可是巴厘岛上难得的清凉之地,于是也成为了休假避暑之地。
我们来到了一家公路旁的饭店,在饭店的观景台上,可以一览巴杜尔火山与巴杜尔湖的风光。

巴图尔(Batur)火山和火山湖形成的湖光山色很是优美,这座曾经很活跃的活火山,最后一次喷发距今已近百年(1926年)。附近还有一座海拔2997米的阿贡火山(1963年曾喷发),为巴厘岛的最高峰,被当地人奉为圣山。

在这里,除了有美景可以饱眼,还有价廉物美的自助餐美食可以大快朵颐。

于是,在美食美景的双重助力下,我们在京塔马尼度过了一个美妙的中午。

圣泉寺
从京塔马尼往南20公里,便是被认为拥有神奇功效涌泉的圣泉寺。
历经千年的圣泉寺(印度教寺庙),在巴厘岛上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因寺庙内有地下泉眼而闻名于世。虽然寺庙里苔藓遍布、裂痕斑斑,但泉水依然清澈,那十多个泉眼出水口,源源不断地涌入由圣龙和圣象护卫的两口水池里,终年不绝。

为了迎接来自大地深处的圣泉流水,圣泉寺里到处都有体量颇大的石雕造型,以坚硬的材质包容了柔水的喷涌。
同时也迎来了许多袒露天体的人类。

也许是入乡随俗,也许就是坚信圣泉的效能,人们排队走进水池,逐一走在一排喷出水柱的石刻喷嘴处,接受圣泉水的洗礼。
在众多受洗的人群中,绝大部分都是老外游客。来自世界各国的游客,即便没有相关的宗教信仰,也会在这个永远清澈见底、相传永葆健康“治疗百病”的圣泉膜拜沐浴,感受心灵的洗礼和心境的沉静。看他们每个人专注地神态打动,那种虔诚和真挚深深震慑内心。

为了融入老外的行列,为了感受圣泉的洗礼,我们当中的三条汉子也扎上了翠绿的围裙,加入了沐浴人群,走进齐腰深的水池,挨个儿接受一连串的喷水冲击刺激。

感受是:水有凉意、水压蛮大。
卡威石窟
圣泉寺的附近,有一处卡威石窟,居然还是印尼的世界文化遗产。

Para Gunung Kawi,被认为是旧圣泉寺,始建于11 世纪。在有关的介绍中,Gunung Kawi 在巴厘语的字面意思是“诗人的山”,这个诗人指的就是印度教最尊贵的神Siwa。
旧圣泉寺位于一条河谷的深处,四周被梯田和热带雨林环绕,自然风景绝佳。站在通往卡威石窟的山路上,就有很好的视野,也是拍照绝佳之处。

在河沟的深壑中,两侧各有一处从岩壁上开凿出的“U”形场地,“U”形场地的正面是一排石窟,窟中为一座塔型的石雕。
据介绍,这些凿山而建的石雕,是11 世纪某些皇室以及其大臣的陵墓。

“U”形场地被开凿出的岩壁,高达十几米。排列整齐模样一致的这些石雕,让这个旧圣泉寺给人以震撼和敬畏。

在“U”形场地的两侧,均开凿出一条矩形的龛室,但是其内壁光溜溜的。据介绍是为了给前来祭祀者驻留修炼之用。

记得在一部《天地玄黄》的纪录片中,曾有一幕当地人在这卡威石窟中进行凯卡克舞的镜头。一群人环绕围坐,他们伸出双臂,一边摇晃着身驱,一边发出宗教式的有节奏的呼喊声。(借张图片还原当时现场)

德格拉朗梯田
巴厘岛也拥有历史悠久的农耕文化。可是在这座由火山喷发而形成的海岛上,并没有多少平原土地。于是在山地上开垦出的层层梯田,就成了因地制宜的稻田,也成了旅游者认为的景点。

在返回乌布镇的途中,也正好经过著名的德格拉朗梯田。虽然这片梯田很有层层叠叠的模样,可却远没有贵州云南梯田的庞大气势。
也就下车看上一眼,算是打卡了一个“网红”点。

D16:6.27,乌布徒步,看木雕村,游览象窟、YEH PULU耶普鲁浮雕群,下午到水皇宫。
手工艺
乌布镇,被认为是巴厘岛传统文化的摇篮和现代工艺品的产出地,从满大街的旅游纪念品便可见其端倪。
并且,就算是随随便便的走进一户人间,也可以从外表并不高档的房屋中,看到一些令人惊讶的作品。

在乌布镇的附近,有若干已经形成了专业化生产手工艺品的村落。比如:木雕村、银器村、石雕村、蜡染村、绘画村等等。
可惜时间不允许我们去一村村的探访,也就无法看到那些带有巴厘风韵的艺术品,是如何从工匠们的手上制作完成。
我们只是在徒步前往象窟的路上,沿途看到了一些作坊,看到了从斧凿下脱胎而出的木雕,也是很有腔调的。

这些漂亮的木雕创作,从供奉的神像到居民日常生活的装饰无所不有,范围非常广泛,雕刻艺术精湛,所刻人物或物品都栩栩如生。
居然看见了我国古代神医华佗的木雕像,工匠们向我们介绍“Chinese 华佗”。

看到一家专门制作雕花大门的作坊。问了一下,这样精工手作、细腻满雕的一扇对开木门也就只要二三千元。

从乌布镇到象窟的4公里行走中,路旁有大大小小手工作坊,有一人一店的,有专业配套服务的。

象窟
一座象窟(又称象洞,却与大象无半毛钱关系),是巴厘岛唯一的也是最古老的石窟寺院遗址,隐藏在巴厘岛乌布深处。据介绍,象窟始建于公元11世纪,1923年由考古学家发现。
来到了象窟,位于崖壁之下的河谷。在茂密绿树的环绕中,有寺庙建筑和三个水池。

由块石建筑构成的三个水池,位于地面之下,层层石阶通往碧水池。六座石雕的女神像端立,从手捧的净瓶中流淌出六股清泉。这里没有人下水净身,常见游客掬一捧清冽的泉水洗脸。

在陡直崖壁的下方,便是洞穴门头布满石雕的象窟,一眼千年,历史在此沉淀。
其实在巴厘岛上并没有大象的存在,所以这象窟名称的由来也是说法多多。一种说法是因为窟内供奉着象头的智慧神,而另一种说法是因为入口上方的恶魔形状颇有点类似大象头。

象窟里,墙壁上开凿有几个龛室。洞窟右侧尽头的龛室中,供奉有三个象征着湿婆神的林伽,这种代表着旺盛繁殖能力器官的林伽,被认为是宇宙的最高存在。

古时的这里,据说曾经是昔日佛教高僧修行之地,而那几个内壁上的龛室,可能是修行者睡觉的地方。

耶普鲁浮雕
从象窟继续往南约2公里,便是位于一片农田旁边的耶普鲁浮雕。
这是一座神庙遗址,据说曾是印度教神庙,如今只见浮雕不见庙。这里游客极少,却是我们的心头之好。

这片长约25米的浮雕,据说开凿于十四世纪的后半叶。

整座浮雕的雕刻并不算细致,几乎全是展现了当时人们的普通生活场景,包括捕获猎物的过程和满载而归的欢庆。
令人疑惑的是,怎么没有传统石刻必不可少的宗教内容。


水皇宫
在乌布镇上的皇宫的东边,还有一处水皇宫。由于这里有着一片水面颇大的池塘,便将这里称为了水皇宫。

池塘的水面上,荷叶片片莲花朵朵,使得黑色火山石建成的宫殿有了色彩调节,建筑的厚重感得到稍许削弱,也让整个环境轻盈灵动起来。

水皇宫也有夜间的巴厘舞演出,正好遇见工作人员在摆放夜间演出需要的乐器。

在观看巴厘舞蹈的演出时,注意到伴奏并没有弦乐器,而全部都是各种敲敲打打的乐器,包括了眼前被雕刻得很是精致的木琴底座。

虽说这里靠近赤道,其实一早一晚很凉爽,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热。今天的徒步五、六公里,把汗水挥洒在巴厘岛的灵魂小镇上,给接近尾声的千岛之国旅行,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D17:6.28,乌布到登巴萨机场附近,到库塔海滩、看落日,晚饭将剩余印尼卢比恰好用完。入住巴丽拉机场酒店。
由于第二天是10:50的飞机,从乌布镇前来时间很紧张,所以转移到距离机场仅有200米的巴丽拉酒店。
有意思的很,也许是靠近海边,亦或太热爱游泳,印尼的许多酒店、宾馆甚至民宿,都带有泳池。并且,这些有着无论大小的泳池的房价,也不是很贵(我们入住的几处都是一、二百元的房价)。

海滩
傍晚17:30,我们来到了库塔海滩,漫步海滩,等待日落。

这里是巴厘岛的西海岸,面对着印度洋。

在海岸边,耸立着一座巨型的雕塑。在落日中的剪影,更有一番威武的模样。
走进了一看,原来是三组海潮涌浪中的形象。有位于海浪最高处站在神龟身上的神灵,有裙裾飘然的神女。

而站在浪花之首的,却是一条龙身上的观音。这位手持杨柳枝的观音,居然远渡南海,来到了南纬8度的巴厘岛。

与乘龙渡海的观音不一样,我们可是乘坐着飞机来到这里。
站在海滩上,附近就是伊·古斯蒂·努拉·莱伊国际机场。我们明天就要从那里起飞升空。

夕阳西下,海面泛起了金黄色,被晕染的晚霞和云朵变换着各种姿态,随手一拍便是明信片的样子。


我们面对浩瀚的印度洋,看着落日徐徐下降,直到隐没在西天的云层之后。

到了觅食时间,找到一家菜肴看上去很诱人的饭店,点选了几道菜品(有荤有素有鸡有鱼),畅饮大吃一回。就像以前的很多次出国一样,我们在最后一顿晚餐的绝对光盘以后,将所有的印尼币掏出,进行了精准消费后的完美终结付款。

回酒店的路上,遇见一长溜车队敲锣打鼓,一群人又唱又跳,原来是到了,难怪这么热闹。

再见了,印度尼西亚;再见了,巴厘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