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远方的春色(十八)腾冲过往和顺今日

标签:
自驾旅行腾冲滇西抗战纪念馆国殇园和顺 |
为了远方的春色(十八)腾冲过往和顺今日
来到位于高黎贡山以西的腾冲,这是我们行程计划中的重要一站。
由于腾冲临近缅甸,古时著名的背包客徐霞客,曾把腾冲称为“极边第一城”。以现代地理学家所命名的“黑河——腾冲”胡焕庸线,也让腾冲占据了中国地理上的重要位置。
横断山脉的高黎贡山,将腾冲和内地阻隔,使这里有了地貌上独特的高山热海;而“走夷方”的商贸传统,又赋予了腾冲多元化的人文气质。
虽然腾冲拥有古镇、湿地、温泉、火山等重要的旅游资源,可我们首先要了解这里在抗战历史上发生过的惨烈战役。
滇西抗战纪念馆
1942年春,日军进犯缅甸,要截断美国向中国战区输送援助物资的路线。为保滇缅公路的畅通,中国政府派遣十万远征军急驰援缅。远征军浴血奋战,但仍没能阻挡日军的脚步,他们从畹町进入,占芒市,攻龙陵,炸保山,包括腾冲在内的怒江以西地区尽皆沦陷。输送援助物资的滇缅公路中断,只剩下驼峰航线的空中运输。
到了1944年5月,中国远征军开始反攻。跨怒江翻高黎贡山。战役历时8个月零16天,最终全面光复滇西失土,全歼日军。只是腾冲的昔日繁华全部成为焦土,冲锋陷阵的战士死伤累累。
为了纪念这段过往,滇西抗战纪念馆便成了滇西抗战和远征军将士的纪念地。

在滇西抗战纪念馆大厅里,无数当年的头盔所组成的背景墙前,站立着中国士兵、盟国将军和本地士绅的塑像。

里面的展厅,又有这中国远征军三位士兵的组像。
这些塑像均有着坚毅的面容,也代表了当年滇西抗战大反攻的艰苦卓绝经历。

滇西抗战纪念馆有六大展厅、两万多件展品,其内容令人震撼。从中日双方的武器军械、生活用品、历史文献、纪念章,到飞虎队飞行员洋溢笑容的照片、野人山的远征军女兵头骨,以实物、图文、影音记述了七十多年前的那场惨烈战争。据介绍大部分展品来自创办者段生馗的长期收藏。



在纪念馆的西侧,有一片中国远征军名录墙。在七十六块青石上,刻有参加滇西抗战的远征军、盟军、地方游击队等参战部队和参战人员的名字。


国殇园
建于1945年7月7日的国殇墓园(国4),就在纪念馆的旁边,这里是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在腾冲战役中阵亡将士陵园。

进入墓园大门,翠柏参天,绿荫铺地,一堵刻有蒋中正题词的“碧血千秋”石墙,迎面而立。

石墙后有忠烈祠,祠堂正中是孙中山的画像,两侧摆放有花圈。

在忠烈祠的内外墙壁上,嵌有一些文字碑刻。这些文字碑刻,有不少在抹灭真实历史的年代里被敲砸得文字残缺,也有的得到了复原。


但是,历史的长河还是会复归主流。
如今的国殇园,涌来了大批怀念追悼的人们。
那些英勇牺牲的救国将士们被崇敬的冠以“天地正气”,人们献上了朵朵白菊。

国殇园里最核心的位置是小团坡,松柏参天的小山坡上,密密麻麻的墓碑,环绕着整座山坡,安葬着腾冲战役中牺牲的20集团军3346位阵亡将士。


沿着山坡整齐排列着一排排简陋的墓碑,犹如当年整装列队就要冲锋陷阵的士兵们。这些墓碑上所镌刻着的兵士军衔和名字,代表了一个个曾经鲜活的年轻生命。
而事实上,墓碑下的骨殖却与镌刻的姓名并不能一一对应。在腾冲被焦土攻克之后,牺牲者的遗体早已分辨不清。

小团坡的顶端是腾冲阵亡将士纪念塔,塔基上有蓝色的“民族英雄”四个大字。

其实国殇墓园里安葬的远征军将士,只是一小部分。还有更多的数以万计的军人,在血洒滇西牺牲异国之后,由于曾经的偏见时代,至今尸骨仍然散落。
如今,那段历史又被恢复,中国远征军重新回到大众视野。
为了纪念八十年前那场悲壮血战,滇西的龙陵、腾冲和芒市都立起了滇西抗战纪念碑,更有每日墓碑前的朵朵洁白菊花,在追思曾经被埋没的民族英烈。

临走,我俩在3000多名国军将士纪念碑前鞠躬致敬!
天苍苍,野茫茫,
山之上,国有殇!
——于右任
领事馆和文庙
在一座菜市场附近的原腾冲英国领事馆,是一座由火山石砌成的英式建筑,建于1921年,1931年建成,曾经代表了腾冲当年作为贸易中心的繁华。

在中国远征军进攻腾冲城的战役中,这座领事馆建筑曾被日军作为抵抗的坚固据点,遭受到枪炮的射击与飞机的轰炸。
时至今日,在大块的火山岩石墙壁上,尚有大量的累累弹痕仍清晰可见。


在老城的黉学路上,有怒江以西唯一一座学宫腾冲文庙。这座文庙为明清两代所营建,日军也曾把司令部设立在此。
虽然经历过战火后仅存大成殿和启圣宫两处建筑,可是眼前的棂星门却显然是全新复建的。可惜不能进入看看当年留下的战争痕迹。

和顺古镇
和顺镇位于腾冲市西南,这个云南边境上的汉族小镇,因为耕地不足,从四百多年前就开始了“穷走夷方急走场”的生活。男子成年后就走往缅甸方向去谋生,或者就上采石场救急。
当幸运撞上了这些外出闯荡的某位汉子之后,他便衣锦归乡,建大宅院修大宗祠。如今的和顺古镇里,凝聚了过往精华的那些大宅院和大宗祠,便成为了古镇老街里的重要核心建筑。
镇子依山而建,南高北低,入口的正门处,有游客中心。走过三间四柱三楼的牌坊,便可以过石拱桥进入古镇的街巷。

过了石拱桥,又是一座更有生活气息的粉墙拱门。

古镇里最有名的建筑,是正对着牌坊入口的和顺图书馆。这座创办于1928年的乡村图书馆(国6)在当时为全国之冠,也是和顺崇文重教传统的直接呈现。

这座当年由旅缅华侨资助的图书馆,至今仍对本地居民开放借书。馆舍中西合璧,门前悬挂着胡适书写的馆名。

在图书馆的西侧,是一座文昌宫,属于古典读书体系中的典范。

和顺的先祖从中原跋山涉水而来,在古镇里往往以同宗同族人相聚而居,形成了街巷以姓氏命名,如李家巷、张家坡、寸家湾、贾家坝等。
如今的和顺有八大姓氏,并建有李氏宗祠、刘氏宗祠、寸氏宗祠、尹氏宗祠、贾氏宗祠、张氏宗祠、杨氏宗祠、钏氏宗祠八大宗祠。
和顺八大宗祠中,寸氏宗祠修建得最早(1808年),寸氏族人请印度工匠修建了大门,所以这座大门颇具印度风格。

坐落于龙潭边的李氏宗祠是八大宗祠中建盖最晚的(1920年),建筑规模气势为和顺宗祠之最,李氏宗祠由享堂、东西厢、天井、花厅、山门及左右石拱门组成,有三坊一照壁,院落递进富有层次感。

面朝野鸭湖的刘氏宗祠则更显得小巧精致一些,门前的池塘虽然干涸无水,可是石拱桥两侧的一垄垄黄花倒是增添了上镜的色彩。
和顺其余几个宗祠都在通往柏联酒店的小路上,看有关信息,觉得其建筑形态一般化,就没有去。

古镇东南角上的野鸭湖一带,更有田园风光的妙处。环湖建有亭台游廊,锦鲤在一潭碧水中游弋穿梭。

和顺街巷
和顺古镇背山面水,南高北低,房屋沿着坡地铺展,不同建筑特色的巷道,顺着坡地向前延伸。在古镇几条南北方向的巷道入口处,往往建有形式各样的巷道门楼。
这些巷道门楼,有的传统古典斗拱重重,有的中西合璧装饰西式,而更多的还是乡土风的拱门,让乡邻们来来往往延续世代。

如今的和顺名声很大,古老的传统诱来了新时代的游客,土坯房旁建起了很有设计感的新民宿,每天游客熙熙攘攘,街巷店铺热热闹闹。

在和顺古镇里游逛,最好是在每天的早晨。趁着游客们还没有出门,在街巷中感受古镇应有的清净和当地的早市。

清晨,尚未苏醒的古镇,街巷里几乎没有行人,已有人家在门口置放摊点。

偶尔出现的个别身影,也是刚刚买完菜或者正匆匆赶往菜市场。

这时,和顺古镇的百年菜街最为热闹。水灵灵的蔬菜刚刚落地,卸空了的箩筐显得轻松。

天天在一起摆摊的老朋友又一次相聚。

起早采摘的松茸还散放着山野的清香。

网上颇有名气的寸大妈豆粉已经有了食客,才出锅的稀豆粉飘出阵阵诱人的香气。

下绮罗
在腾冲城区的南端,还有一座绮罗古镇,这里也是和顺的侨乡。由于靠近城区,缺少了古镇的清幽,这里新旧建筑都有,也不如和顺古朴。
不过,这里倒是有一座庞大的寺院建筑群,为始建于1609年绮罗文昌宫(国7)。

只是文昌宫大门紧闭,透着门缝看进去,院内有石桥贯通,后面便是殿堂重重飞檐叠叠的建筑群。

如果从围墙的花窗看进去,这院落里还有半圆形池塘一片,池塘里满是翠绿荷叶。

在下绮罗也有一座图书馆。据介绍,这座由华侨和本乡人士于1919年捐资创办的绮罗图书馆,其历史比和顺图书馆更加古老。

这座绮罗图书馆,至今仍在使用,馆内挂有腾冲的历史照片,有着十分静谧的氛围。

离开图书馆,忽然听到一阵器乐演奏之声。寻着声音来到一处游廊,有几位老人正在吹拉弹唱。墙壁上有一幅《腾阳竹枝词》,似乎老人们也正是在吟唱着:上绮罗连下绮罗,耕田不比出门夛,行到弓腰十里铺,一起回首望娘铺。

我们在腾冲待了2天,住在和顺的高坡上。在上述的一番游览之后,却对什么“大滚锅”和火山口失去了兴趣,没有去那些也很著名的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