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远方的春色(十七)沿着怒江

标签:
自驾旅行知子罗老姆登片马双虹桥 |
为了远方的春色(十七)沿着怒江
“三江并流”中的怒江,在东侧的碧罗雪山和西侧的高黎贡山的夹峙中,由北往南流淌。两座高耸的山脉之间,形成了一条怒江大峡谷。
峡谷两旁,多个民族在此生存,多种宗教在此传布。峡谷深邃、雄奇、险峻,沿着江边的“怒江美丽公路”通往一处处的村寨乡镇,串联起一个个的美丽景点。
记得2018年自驾怒江时,这条“美丽公路”正处于改扩建的施工之中,路况极差行驶难,连续爆了两条车胎。
这次再来怒江,有好路况好风景的加持,行驶在这条“美丽公路”上,十分的惬意和舒坦。

位于远方高山之巅的“石月亮”,明亮的孤悬,亘古不变。前方半山腰的房舍,却能明显的看出新建的模样。
怒江流域的变与不变,就伴随着江水的流淌。

知子罗
首先来到了“废城”——知子罗。这处位于怒江旁千米高山之顶的建筑群,在上个世纪中曾经一度成为怒江州的首府。但是,1974年州府迁至六库镇,知子罗成为碧江县城的所在地;可是到了1986年,因担心山体地质坍塌,碧江县被撤县,人员大部迁出,留下了山顶上的一座座被抛弃的空房。
过往时光被凝固的知子罗,只有伴随着怒江峡谷的重重山峦和山脚下的滚滚江水。

不过,眼前的小城在度过了被废弃的时光之后,旅游又催生出这里的新活力。从前的县级机关建筑,成为了景点,高大上的云端酒店,耸立在山头。

上世纪的单位建筑群,带着逝去时代的扮装,像幽魂一样矗立。标志性建筑是碧江县图书馆,当地人称八角楼,现在被改为怒族博物馆。


在知子罗街道的尽头,还有一座更为古老的建筑——基督教堂。

我们想从凝固时光的建筑中,探访旧时生活的蛛丝马迹。来到了从前的政府机关办公楼,很典型的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建筑模样。

可是走进去一看,阴暗中却只见被时间抚摸过的黝黑墙壁。往日熙熙攘攘的景象,早已成了过眼烟云。

这些从前的权力部门,如今成为了平民们的廉价居所,甚至成为了鸡鸣声声的养鸡场。


老姆登
从山顶的知子罗,返回到山腰处的老姆登。
如今的老姆登,已经成为了“中国最美村寨”,更有沿着公路密密排开停放的诸多自驾车辆。

这座“最美村寨”里,随处可见民宿与宾馆客栈,还有若干正在紧锣密鼓赶紧施工的新民宿,一派兴旺发达的景象。

这座怒族村落老姆登,地处碧罗雪山的山腰部分,可以俯瞰由北往南的大峡谷美景,还有怒江西侧的皇冠山奇峰。
除了众多的食宿点,以及看山看水的观景台,在老姆登最值得前往的,便是老姆登基督教堂。这座被称为怒江漂亮的教堂,有一侧的水塘,可将教堂倒影和皇冠山一并揽入镜头,也成为了到此必拍的网红点。

老姆登教堂,除了照片上相,更重要的是可以聆听村中妇女们的无伴奏唱赞美诗。来自西方的宗教歌声,倒是有些类似正在西天焕发出的“耶稣光”。


晚上8:00,教堂前就陆陆续续的有人前来。不过,来的却基本上都是游客。

直到晚上8:30,村民们才按照惯例前来,穿好服装的神父也站到了十字架下,礼拜开始了。

怒江可能是全中国基督徒比例最高的少数民族地区。沿着怒江峡谷,从碧罗雪山到高黎贡山之间的稍具规模村寨,大多都建有一座基督教堂或天主教堂。一般来说,周日早、中、晚和周三、周六的晚上,信徒们会到教堂做礼拜并唱诗。

在一百多年之前,基督教和天主教的传教士沿着峡谷来此布道,唱诗的仪式恰遇上善歌的民族,于是带有信仰的四声部颂唱逐渐成了让听众惊为天籁的民间艺术。

虽然有游客们的围观,可是习以为常的礼拜早已融入人心。在怒江峡谷的风声伴奏中,淳朴的嗓音犹如天籁回响在夜空中。

怒江奔流
在老姆登住了一宿,第二天下山继续往南。美丽公路紧傍着怒江,遄激的水流也在水面上激出一片片的白浪。

江面忽而狭窄,从高山上滚落的岩石占据了河道。

江面忽而开阔,河滩上铺开了金黄色的卵石,江面上跳跃着泛出银色的浪花,于是便有了“金满银滩”的美誉。


就在距离“金满银滩”不远的下游,江水变得迅疾。

一块巨石突兀在江水的正中,独自抵抗着激流的冲刷。

于是,这块孤独的巨石有了“虎跳石”的名称,看来是金沙江的老虎也来此巡游过一回。

片马口岸
从怒江峡谷还可以往西翻越高黎贡山,前往三面皆是缅甸的片马镇,那里也是怒江唯一的口岸。
从六库到片马,是怒江州翻越高黎贡山最好的公路,沿途设有高黎贡山观景台。

沿着曲折盘旋的山路行驶,山中植被和气候的差异能给你带来一路上的气象万千感受。

去片马的路上还会途经海拔3150米的片马丫口,在这里也是要进行边境地区的管理检查。


过了丫口,便是一路的下山。公路在经过片马镇后,就直接通往了片马口岸的国门。

也许是由于疫情期间管理的延续,眼前的口岸还是冷冷清清。传统上的车来车往没有了,两座紧靠着的“国门”处也空无一人。

在片马镇的一处高岗上,建有两座纪念馆,分别收藏了在这一带发生过的中外交往记录。

在一座跨度蛮大的展厅里,停放了一架缺少了一翼的七十多年前的草绿色飞机。这是一架在抗战期间执行空中运输的飞机,不幸坠落在片马附近的原始森林中。
1996年6月,一位猎人在海拔3325米、离国境线140米的片马丫口附近发现了这架C-53坠机残骸。1998年5月27日,将C-53坠机全部残骸从原始森林中搬运出山,安放在离坠机现场50多公里以外的片马抗英纪念馆。
2003年,决定兴建以坠机残骸为主体的怒江驼峰航线纪念馆。2005年8月至10月,将坠机残骸重新组装。2005年12月21日,怒江驼峰航线纪念馆正式开馆。

“驼峰航线”是二战时期中国战区与盟军的一条主要的空中通道,始于1942年,终于二战结束。这条航线,输送了抗战急需的物资,也运送了大批的驻印远征军。
在这条穿越喜马拉雅山脉的航线上,有800公里的航程、7000米的海拔、150万小时的飞行、65万吨的运输量,还有2000多名飞行员的牺牲和1500架飞机的陨落。
如此的艰苦卓绝航运,成就了世界空运史上“最艰难”的航线——驼峰航线!

这些曾经在高空翱翔的飞机部件,也曾经支撑起中国抗战最危难时期的空中“生命线”。

这段历史,早已过去了半个多世纪,可是这段记忆不应该被忘却。

在“驼峰航线”纪念馆的后面,还有一座“片马抗英”纪念馆。关于“洋人”的不同记忆,有意思的在这里并存。
从片马返回后,来到六库镇以北12公里处的登埂澡塘。在公路旁下方的怒江边,有一处露天温泉,也是傈僳族举办澡塘会的地方。当年,由于一张获了金奖的澡堂会照片,使得登埂澡塘名声响亮,他也曾经在18年光溜溜的泡过一回。
可是,眼下公路旁的停车场里,已经停满了车辆,还有几辆旅游团的大巴。罢了,成为了景点的登埂澡塘,想来也不会有人愿意在众多的观赏目光下进入池子。
向阳桥
当晚住在六库(也就是现在的泸水市),晚饭后带着大家去感受一下老六库。建于1979年的向阳桥,依然展示出上个世纪的时尚形象。
桥东头的场地上,广场舞正在热热闹闹。如此极富生活气息的场景,多少有了一点曾经边陲六库的感觉。

不过,看着满江的红红绿绿,也就知道如今这里已经成为了怒江州的首府——泸水市。

添加上一张2005年他第一次来六库时拍的向阳桥照片。那时,这里还有马帮。

双虹桥
从六库往南,沿着G219国道行驶70公里后,便到了保山市的芒宽乡。在这里的怒江上,建有一座双虹桥。公路旁的步道沿着坡地往下,通往双虹桥的北岸桥头。

双虹桥是一座铁索桥,清乾隆五十四年由永昌知府陈孝升倡议首建,后来在民国12年又重建至今,如今也是怒江上的唯一历史古桥。

不过这跨越怒江江面的铁索桥却分为两段桥面。由于这里的怒江江面宽达125米,如果想一桥跨越,在当年肯定受限于施工能力。
于是想出了在江中的礁石上建筑桥墩,将索桥分成两段建成。由此建成的索桥北段长38米,南段跨径67米,最终建成总长162.5米、宽2.8米的怒江索桥。

这座索桥,两段悬垂跨江,形如水面双虹,由此得名双虹桥。

在双虹桥的两端建有桥楼,在中间的礁石上也建有重檐亭阁一座,形态古朴庄重,现为云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第一榕树
从双虹桥往南约28公里时,看到路旁有块指示牌,上有“亚洲第一大榕树”的指向。
对于这个标为“亚洲第一”的说法,倒是从未知道过。于是有了兴趣,去看看到底是怎样的大榕树。
不看不知道,看了很吃惊,反正是我们所见过的最大榕树了。

这株大榕树的树冠,遮天蔽日。这株大榕树的树干,极其粗壮,只知道围着榕树停放了5辆车还没有围拢(在网上看到了一张30人拉手围拢榕树的照片)。

在大榕树旁,立有一块石碑,上面的介绍文字标明:树名,高山榕;树龄,700年;树高,28米;胸径,9米;树冠直径:55米。

如此庞大的古树,有了这样的数据蛮好,可是由此,能不能自称为“亚洲第一”?
潞江
继续往南,便是潞江坝潞江坝是高黎贡山边的一段干热河谷。在前往腾冲的途中,会经过这个光照充足、四季温暖的地方。
在这片开阔的坝子一带,有瀑布、大榕树群、水潭和咖啡园散布。路过新寨万亩咖啡庄园,据介绍寨内有几家咖啡馆可以小憩,

找到了一家咖啡馆,主人热情推荐咖啡花,让我们喝到了从来没有品尝过的味道。

从新寨往南一点路,就是白龙潭。在起伏的丘陵之间,有着一汪碧绿清澈的湖水,在热辣辣的阳光下散发着清凉。

白龙潭是附近这一带傣家人的休闲之地,湖边有好多的傣味农家乐,一碗带着酸辣滋味的米线,充当了我们的午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