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了远方的春色(十四)人神共居丙中洛

(2023-06-12 08:55:38)
标签:

自驾旅行

丙中洛

桃花岛

雾里村

秋那桶

为了远方的春色(十四)人神共居丙中洛

顺利走完了德贡公路,来到怒江边,高山深谷之间,“V”字形的怒江大峡谷,被认为是横断山脉中最长最深最险峻的大峡谷。

经过了“怒江第一湾”后,眼前豁然开朗,江对面的西岸上出现了一片很大的缓坡地——丙中洛到了。

丙中洛,藏语的意思是箐沟边的藏族寨子,但实际上丙中洛最早的土著居民是怒族。到了200多年前,那时藏传佛教传入丙中洛,进而也迁入了很多的藏族,此后这里才改称丙中洛。

最初,这里的怒族信奉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后来藏传佛教传入丙中洛,再后来天主教、基督教也相继传入。从此之后,无论是土生土长的、还是引入开发的、甚至是原版的各种宗教,均在这片怒江边少有的蕴含着山水灵性的开阔坡地上,长期并存和谐相处,达到了人神共居的理想境地。

为了远方的春色(十四)人神共居丙中洛

丙中洛一带,除了宗教众多,各民族也很多。除了汉族以外,还有15个少数民族,其中傈僳族、怒族、藏族、独龙族是丙中洛镇的主体民族。在绝大多数的村寨,属于民族大杂居,甚至大多数家庭也是由两个以上民族所组成。比如,我俩中的他,第一次来丙中洛时,住的丁大妈家庭,就有六个民族组成。

可惜的是,只有在恰逢过年过节办喜事之时,才能看到身着全套民族服饰的民众。否则,只能在赶场的日子里看到民族服装的端倪。

为了远方的春色(十四)人神共居丙中洛

 

人居桃花岛

来到怒江,有句广告词是:天境怒江,心灵呼吸的地方

怒江一带最值得前来的核心景区丙中洛,有一处很像“怒江第一湾”的桃花岛。站在丙中洛入口的观景台上,往怒江俯瞰,江水在这里拐了个大湾,在江东出现了一个凸出的半岛台地,那里房屋散布田地成块林木葱茏,两座索桥横跨怒江,把这块台地与丙中洛联系起来。

这块台地上的村落叫扎那桶。这里有很多被称为“桶”的村落,其“桶”的含义就是有这么一块平地的意思。

为了远方的春色(十四)人神共居丙中洛

如今,通往扎那通的老索桥旁又建起了一座新索桥,可以将车子直接开到村庄的入口处。

为了远方的春色(十四)人神共居丙中洛

扎那桶生长着不少的桃树,每到春季桃花灼灼绽放,这里也会迎来每逢农历二月十日的怒族桃花节。

不过,在我们到来时,短暂的桃花已经缤纷落地,只有新建的游道和指示牌表示着曾经的热闹。

为了远方的春色(十四)人神共居丙中洛

走进扎那通,田地里的植物翠绿,还有些菜花点缀。

为了远方的春色(十四)人神共居丙中洛

最令人惊讶的,却是田地里布满了石块。这样的石块与泥土掺杂的田地,肯定不利于植物与庄稼的生长。

由此推断,扎那通所处的这块“半岛”,是由于山岭坍塌河流淤积而成。而在这样的土壤上耕作谋生,也是年复一年的艰辛。

为了远方的春色(十四)人神共居丙中洛

桃花岛上的房屋,成色较新也很齐整,大多是近年来新建或改建的,显然得到了扶贫或旅游开发的资助。但是由于村庄的位置较为偏僻,再加上几乎没有商业网点,使得这里只有少许游客前来看看便走。

为了远方的春色(十四)人神共居丙中洛

 

神居殿堂中

将丙中洛称为“人神共居”之处,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这一带的宗教信仰不但很普及并且多样化。佛教有汉传与藏传,都在跪拜菩萨;同样来自西方的天主教与基督教,都有对于上帝的崇拜。但这些来自西方的不同信仰,却彼此共存于怒江之畔,都是要尊崇偶像。

为了看看多样化的宗教,首先来到了重丁村的天主堂。遇见了曾经掌管重丁教堂钥匙现已老态龙钟的丁大妈,如今她已80多岁,不再参与重丁教堂的管理。正在没头绪时,恰好有人打开了大门。

为了远方的春色(十四)人神共居丙中洛

走进院落,哥特式的天主堂建筑,以其有别于当地建筑的独特气质,醒目的伫立在大山怀抱。来自法国的传教士任安守,在清末光绪年间来到丙中洛,努力拯救此地各民族百姓的灵魂,直到将自己的墓安放在这座天主教堂的旁边。来自上帝的“福音”,已经在怒江流域传唱了一百多年。

为了远方的春色(十四)人神共居丙中洛

看完“西化”的教堂后,再去那座始建于500多年前,来自西方后被藏化的佛教寺院——普化寺。

据介绍,藏传佛教于1490传入丙中洛,是最早传入丙中洛的宗教,曾在丙中洛先后修建了日扯寺、香巴拉宫、巴玛拉宫、福禄拉宫、普化寺等寺庙群,还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地方政权。可是随着时光的流逝逐渐衰落,只剩下一座普化寺。

为了远方的春色(十四)人神共居丙中洛

走进普化寺的大院,在几座近年来新建的楼殿之间,是仅存的一座建于清道光五年,显得老旧的大殿。这座三层四角攒尖顶的汉藏风格大殿,如今是州级文保。

为了远方的春色(十四)人神共居丙中洛

虽然附近的寺院建筑看上去富丽堂皇,可是这座古老的佛殿却“不施粉黛”,依然满面久经风霜的老迈模样。

为了远方的春色(十四)人神共居丙中洛

在大殿内两侧的墙壁上,有残破的古壁画。那些由于人为而留下的刻痕和铲刮,代表着曾经发生过短暂“破四旧”信仰留痕。

为了远方的春色(十四)人神共居丙中洛

狂热的信仰消失了,传统的金身塑像又堂而皇之端坐佛台,并且被供奉上了一瓶瓶一排排的美酒。

只是不清楚,是不是菩萨必须喝了这么多的酒之后,才会有空来关怀众生?

为了远方的春色(十四)人神共居丙中洛

在秋科当村后看到了一座基督教堂,据介绍是上世纪三十年代美国传教士莫尔斯传入,教堂的名字显得很与时俱进。

为了远方的春色(十四)人神共居丙中洛

这座基督教堂大门紧闭,不得入内。只好在大门之外看看那“东风教堂”几个字,再揣摩那“东风”名称的意味,是不是代表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为了远方的春色(十四)人神共居丙中洛

随着时代的变迁,宗教也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变异。

 

石门关

从丙中洛沿着由高黎贡山和碧落雪山一路夹行的怒江往北,经过一处两侧陡峭矗立的河谷,据说这是神仙也难以通过的关隘。一左一右的两座石山,就像随时要关闭江流的巨大石门。所以,该景观被称为“石门关”。

为了远方的春色(十四)人神共居丙中洛

 

雾里村

从石门关往前不远,就到了雾里游客中心。站上这里的江边观景台,可以一览无遗的看到怒江东岸的雾里村风光。

雾里村三面环山一面临江,林木田地房舍散落在山脚的坡地之上,那里山形俊美、森林葱茏、田地青翠、房屋古朴。这样的雾里村风光,被很多人描述得很有画境诗意,充满了观赏的美感,抚慰了被淡忘的“乡愁”。

为了远方的春色(十四)人神共居丙中洛

尤其在清晨时分,山岭云雾飘散,房舍炊烟升腾,雾起雾散间,整个村庄就在那或隐或现、或明或暗的雾霭中静静地绽放自己的美丽,颇有些悠然的世外之感。

为了远方的春色(十四)人神共居丙中洛

在怒江的西岸观赏雾里村的最好时间,是初升的太阳刚刚投射村后峡谷之时,斜射的阳光下重重山峦深浅不一,光影效果格外呈现。

为了远方的春色(十四)人神共居丙中洛

在西岸的观景台一带守候,看着阳光慢慢穿越深谷,渐渐照入村落,仿佛是那熟睡的怒江美人逐渐在醒来。

为了远方的春色(十四)人神共居丙中洛

待到阳光普照雾里村,逆光中的民居林木和田地,又出现浓淡交错深浅不一的绿色、灰色和黑色。

为了远方的春色(十四)人神共居丙中洛

这时的我们,已做好准备,将要徒步这段当年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为了生存必须跨越的自然屏障,如今被冠以美丽与危险共存”名下的德拉姆古道,到达雾里村。

进入雾里,分别有两座桥可以过江。一是在村庄下游的索桥,二是经过上游的拱桥,从村庄的上游过江进村,会有更好的感受。

2005年,他第一次到丙中落,便在这条源远流长的茶马古道上留下了足迹。中间又走过一次,现在他又要带领伙伴们,从不同时期建造的三座桥起步,第三次再走古道。

为了远方的春色(十四)人神共居丙中洛

和新建不久的钢混拱桥并列着两座索桥,其中最老的一座名为“朝红桥”,已经破败不堪废弃不用。

为了远方的春色(十四)人神共居丙中洛

过了能通行汽车的大桥后右转,便是通往雾里村的小路,也是旧时进出雾里的唯一通道,据说那是古老的茶马古道。

为了远方的春色(十四)人神共居丙中洛

为了远方的春色(十四)人神共居丙中洛

这段古道上,有一段从崖壁上开凿出的凹形栈道,形似挂壁公路。这一段路也曾经作为许多影视片中的场景而出现。

为了远方的春色(十四)人神共居丙中洛

作为第三次徒步这段栈道的老驴,感觉现在的路况比起当年好了很多,古道临江的一边,用石块垒砌了一截路牙,虽然不高,也会使行进途中少了许多提心吊胆。

为了远方的春色(十四)人神共居丙中洛

当走过这段约一公里的临江古道后,被树荫遮掩的雾里村出现了。

为了远方的春色(十四)人神共居丙中洛

以往只是在怒江对岸被关注、被拍片的“诗意”乡村,如今也有了很多游客进村游览。而为了留住“乡愁”,村里房屋的顶部,依然沿用古老的石片瓦(石片之下却是更能防雨的水泥瓦或油毡)。

为了远方的春色(十四)人神共居丙中洛

雾里村的坡地,能向对岸的观景台展示最佳的拍片角度,并不能保证土地的肥沃。走近才能看清楚贫瘠的土壤,只能让青稞挣扎着生长。

为了远方的春色(十四)人神共居丙中洛

为了远方的春色(十四)人神共居丙中洛

雾里村通往富裕的道路,已经铺开,虽然已有旅游团的踏入,可是依然长路漫漫。

而经过拓宽维护以后的古道,路况是毫无悬念的好,我们徒步后感觉还没尽兴,没有太多的体力消耗。

为了远方的春色(十四)人神共居丙中洛

 

秋那桶村

离开雾里村后,沿着怒江继续往上游方向3公里后,右转上山,没多远就看到了秋那桶村。

为了远方的春色(十四)人神共居丙中洛

秋那桶的田地,斜铺在坡地上。已经抽穗的青稞,青翠的可爱。

为了远方的春色(十四)人神共居丙中洛

远山间,浮云飘忽,绿地中,麦穗摇动,好一幅边远之地的田园景色。

为了远方的春色(十四)人神共居丙中洛
山民久居在此,被江水滋润,被大山环绕,被田地养育,古朴又幽静

为了远方的春色(十四)人神共居丙中洛

来到秋那桶村中的小广场,一座新建的砖混结构天主堂高高大大。

为了远方的春色(十四)人神共居丙中洛

依然还是高耸在雪山背景之下的十字架,可是教堂的主体再也不是多年前的简陋木结构。

为了远方的春色(十四)人神共居丙中洛

他在2005年第一次与两位朋友徒步来到了这个村子时,是一片犬吠之声在迎接他们。那时,没有任何的“民宿”,只有一辆由于途中道路垮塌而滞留在村中的越野车。

为了远方的春色(十四)人神共居丙中洛

如今的秋那桶,已经开设了好几家客栈民宿,全然是一番新时代的景象,那些当年紧随狂叫的旺财们,也消失了。

为了远方的春色(十四)人神共居丙中洛

他从在2005年的第一次到这次,已来过三次。时间跨度近20年,变化可谓非常之大。第一次来这里之前,是田壮壮的首部纪录片《德拉姆》,引导他来到这里。这一次在丙中洛的那个晚上,我们又一次看了《德拉姆》。

这部介绍了丙中洛前世今生的纪录片,展示了丙中洛地区不同文化和宗教的融合统一,写实出几个人物,变幻人生的纪录片,实在是值得在丙中洛每日放映的影片。

为了远方的春色(十四)人神共居丙中洛

可是,又有几个前来的游客,会关注这部不可能“网红”的纪录片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