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在“浙”里(5)山里与海边

标签:
旅行自驾南阁村牌坊洞头区黄檀硐村 |
初春在“浙”里(5)
山里与海边
雁荡山不仅是一首山奇水秀的二重唱,也是集山水美学、历史文化、宗教、自然科学于一体的交响曲。欣赏山水的同时,寻访可观性强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简称“国保”)也是此行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龙鼻洞碑刻

离开通往灵岩景区主要景点的步道,沿着陡峭的之字形台阶一路往上,路的尽头就是敞开式的龙鼻洞,那里有不同年代、不同名家(作者)、不同书体的摩崖题记。

据介绍,被称为“雁荡石碑窟”的龙鼻洞摩崖题记有94处,分为题名、题字、诗刻、记游等,出自众多名家之手的书体,不同时代的正、行、草、隶、篆集中在这里,俨然是一个书法艺术宝库。
历代文人墨客因雁荡美景欣然提笔留下墨宝,才使得今天的我们能一饱眼福。

摩崖石刻沿山势而分布在两侧岩壁,洞中现存有唐至民国历经千年以来的摩崖石刻,数量如此之多,摩崖如此集中,十分罕见。
龙鼻洞摩崖题记因历时久远,大多暴露野外,受风雨侵蚀,苔藓弥漫,许多石刻日渐风化,乃至消失,但其笔画大多比较清楚,从容稳健的笔意尚存。这些摩崖题记的存在,让历史有了温度。

看到山崖壁上有“包举”二字,旁边并没有找到纪年符号,赶紧问度娘,原来这竟然是在龙鼻洞年代最古老的摩崖题记。据介绍。唐中朝,贞元十年(794),曾任武康县尉的包举大人,来雁荡山游玩一时兴起留下的题名。
看来,古人的“到此一游”,可以成为值得推崇的文物。

下面这幅“至元”年间的摩崖题记比较完整,时间、年号、姓名、职务等全部呈现,让我们知道了“玉连赤不花”和“李朵儿”两位“长官”,还感悟到“入侵”与“和谐”的关系。

这深隐在陡崖峭壁上的龙鼻洞,高40余米,宽10米,深有30米。当我们一直走到这石洞的深处时,才看到了洞之尽头的那根石柱,古人居然将这根天然形成的石柱认为是龙的鼻子。
可见有文化是很有好处的,可以让想象力爆棚。

南阁村牌坊
结束雁荡山的游玩,不能总沉醉于旖旎的山水景色,还得找找新看点。于是又扒出附近有个罕见的明代牌坊群,是第五批国保,在距离雁荡山15公里以外的南阁古村。于是,方向盘转向那里,回望那段悠长的岁月。
牌坊,是古代的大型3D奖状,也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南阁古村,藏匿于绵绵山峦之间,是明代名臣章伦的故里,这古村算起来也有了千余年历史,老章家人才辈出,有牌坊为证,这里有大小牌坊近十座,流逝的岁月,古村的故事,深藏其中。尤为令人惊讶的是,接连五座明代牌坊立在村里的主干道上。
站在村口的国保牌面前,一眼望过去,五座牌坊一字排开(原有七座牌坊,现仅存5座),分别是“世进士”、“恩光”、“方伯”、“尚书”、“会魁”。坐北朝南的五座牌坊,显得好有气派。始建于明代的牌坊,每一座都藏有故事,它们共同彰显章伦一族四代三进士的荣耀。
五座牌坊的结构和形制相同,都是石木混合结构的两柱单间三楼(两主柱的前后各添一斜柱支撑)的形式,主脊上饰有龙吻。
“世进士”牌坊最为高大上,是牌坊中的“南波王”。

后面的几座则规格略小。在“恩光”牌坊之下,聚集着留守老人,以打牌来感恩时光。

牌坊下是村里的主干道,鹅卵石铺成各种图案的路面,也历经了千百年沧桑,在川流不息人来人往的脚下,早已被磨得光洁如玉。

举人巷的路牌把我们引入“举人第”。门前有一口百年水井,门口立着一对旗杆石,据说以前上面是一对“武”字旗帜。


进入院子里,一对石锁引起大家好奇心,原来这是一个武举人的宅第。当两个人都搬不动一个石锁时,一人的俯卧撑便可大显身手。但是在武举人府上出此招,未免有点“班门弄斧”“关公面前舞大刀”。

漫步在小众又遗世的村里,沿街两旁有不少老房子,斑驳的墙体,残破的屋面,写满了古老的故事。

在浙江飞速发展飞速超越的时代,还有这样的古老味道,真是难得一见。正是因为这样的古味,让我们充满了好奇,激起兴趣。

开着小卖部的这家,沿街还是早上卸下、晚上再装的旧式门板。如此守旧的传统,可谓对于时光是“战无不胜”。

老人们闲坐在牌楼下、老屋前,相互陪伴,面无表情的看着眼前走过熟悉的、陌生的面孔,来打发残年。


中国现存的牌坊(牌楼)并不少,但是国宝批次在前五名的却寥寥无几。安徽的棠樾牌坊(国4)名气很大,也成为了门票蛮贵的景区。但是棠樾牌坊一连串七座,其中三明(代)四清(代)并非全部明代。
可是位于南阁的一连串五座牌坊,却全是明代且还是下石(柱)上木构牌坊,更是罕见。由此可见,南阁牌楼群的文物价值在现存同类国保中当属佼佼者。

在南阁村里,除了给男性达人留下的激励褒奖牌坊外,在后街上还有座“节孝坊”。父权社会中的“节孝”,使得无数妇女被这两字套牢,在表彰的牌坊下,深藏着非人性的隐痛。

离开流连了三天的雁荡山,要沿着G15沈海高速,开往温州,去温州的洞头区,再次前往海边。
但是,在听到东海的波涛声之前,先顺路去看两处国保。
国安寺塔
建于北宋年间的国安寺塔,位于瓯江之南温州城以东,这座将近千年的古塔,现在是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保。
这座名称很唬人的宋塔,为六面九级实心青石仿木结构楼阁式塔。石塔高约20米,但是体型却格外的高挑纤细,再加上底部那伸展得很大的木结构副阶,极像是一位穿着很夸张裙摆的麻豆。

我们所看到的国安寺塔,外观整齐,不像是经历过千年的风吹雨打。原来这古塔曾经在1987年进行过落架大修,才使得宋韵国安原貌再现,符合了新时代的审美。

由于国安寺塔是实心石塔,故无法登临,只能绕圈观赏一番。石塔的最下层雕刻精彩灵动,被称为“九山八海纹”,据说是唐代的标配图纹。

在底座的“九山八海纹”之上,又有一圈动物浮雕。在六面雕刻了八头形态各异的狮子,有的独自搔首弄姿,有的两两戏耍,全都栩栩如生,个个体态生动。

在一圈狮子的护卫之上,便是每层每面的许多大小佛像。据介绍,这塔身通体雕有千余尊佛像,是名副其实的千佛塔。仔细观察,发现每一尊佛像的手势各不相同,实在难得,这也是国安寺塔有别于其塔的地方。

永昌堡
从国安寺塔往东10公里,便是一座呈矩形的永昌堡,一座兼具军事城防和生活色彩的明代抗倭寨堡。永昌堡作为第五批全国文保,浓厚的历史痕迹有:城墙、城门、宗祠、民居、古桥、古井等。
让人难以想象的是,这样一座用以抗倭防寇的城堡,竟是民间产物。据介绍,城堡是由当地王氏家族自发集资修筑,用以抵抗倭寇保护乡民,没有官方的一分钱资助,绝对属于地方民营古堡。

永昌堡呈长方形,南北长778米,东西阔445米,城墙高8米,周长2688米,有敌台13座。永昌堡的东门是最大的城门,城门外有瓮城,瓮城之上建有四面围拢的城楼,命名为“环海楼”。

这座瓮城有一个特别之处,就是瓮城朝外的一面墙体内为中空,建有坚固的夹墙和隐秘的炮窗,可以成为朝外射击的炮台和藏兵洞,使得这瓮城具备了超强的防御能力。

我们沿着永昌堡的城墙绕行,来到了通市门。这通市门虽然规模不大,但是旁边还建有一座水门。


这座水门,将环城河水引入堡内,形成了贯穿城堡南北的长渠水道。

城外御敌,城内生活,接地气是永昌堡的又一特色。虽说是明代抗倭城堡,但建立在市井生活的基础之上,除了具备强大的军事风格之外,也有着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风味。

在这条贯穿永昌堡的长渠水道上,架起了多座石桥,其中属于明代的石桥就有11座,其造型也分为石拱桥和石梁桥两类。

沿着河边,古老的民居散落。这些还在被今人居住和利用的老宅,依然满满的人间烟火气,和传统意义上的旅游景区大不一样。


永昌堡里的国保景点有十多个,规模最大的是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一年的王氏宗祠。它比永昌堡建城还早,是王氏家族祭祀祖先的场所。走过这座三间四柱三楼冲天柱式牌坊,便是三进院落的宗祠。

洞头风光
温州的洞头区,位于瓯江口外,这个海岛区拥有大小岛屿104个,在早年间被称为洞头列岛。
如今的洞头区,有了跨海大桥与温州城区连接,有了更多的岛间桥梁,将若干个海岛串联。这些跨越海面的桥梁,也使得洞头成为了温州的后花园。
我们来到列岛中的最大海岛洞头岛,驱车前往海拔227米的烟墩山,走进了海岛最高处的望海楼。在望海楼内的陈列展示中,知道了洞头的历史、渔业、民俗等过往。而登临这座五层高楼之后,近可见城区的高楼林立,远可见东海和大大小小的岛屿岛礁。

从过去的洞头列岛到如今的洞头区,这座海岛也从渔村进化到城市的旅游度假区,现代化高楼和港湾渔船同框呈现,将千百年的变迁浓缩并存,却毫不违和。
当晚,我们入住一户开业不久的渔家民宿,带有“西化”外形的小楼里,也是满满的“西化”装修和设施。

来到洞头的第二天,我们观赏了滨海风光最好的仙叠岩。走过一段石阶步道,登上了仙叠岩。眼前海滩、礁石、巨岩浑然一体,巍然耸立,威武壮观。

海面上的几何方块,是紫菜养殖基地,和霞浦风景类似。

临海悬崖栈道绵长,沿着山势形成了一弯又一弯的形态,就像海浪的连绵起伏。我们要沿着这条栈道走过去,直到终点处的一段玻璃栈道。

天气很友好,无风也无浪。太阳很调皮,不时躲猫猫。我们很淡定,观山观海信步缓行。


只是在最后的一段路时,突然风力骤强,卷起波涛层层,扑打岸边礁石,激起一片白浪。

黄檀硐古村
在返程的途中,顺路前往黄檀硐村。这个颇有年头的村子,藏在温州乐清城旁的中雁荡的山旮旯里,一副与世隔绝的样子。
从乐城镇沿着号称最美的盘山道行驶20公里,就到了现存为数不多、尚未受城镇化伤害的黄檀硐古村落。

曾经,这座800多岁的黄檀硐村,还是雁荡山中很难到达的古村,往往只有户外的喜好者前来探访。
可是今天,沿着刚刚铺设完工的黑色路面,很顺畅的来到了黄檀硐村。这座被大山围拢的古村,正在进行旅游景区的建设,村头停满了施工的车辆,村中也正在进行水电管线的铺设。

虽然满村的忙忙碌碌景象,可是在村口小溪边的连体大樟树,却倚老卖老的巍然不动,并且将两树连接处的心形空洞袒露。好像在说,“别再伤我的心”。

小村南北两边有陡峭的山崖石壁,清澈的小溪穿村而过,小溪上石桥横卧,连接起村庄和田园,毓秀清幽,似一幅韵味无穷的山水画。

漫步溪边,树木青翠竹林窈窕,成片梅花枝头绽放,炊烟在农家小屋升腾,古村充满了活力。



古村的民居大多建于数十年甚至上百年前,依山而建的农舍,石墙围砌的四合院,屋前的绿水深潭,定格在暖暖阳光中,相映成画。

现在的黄檀硐古村里,有了新开张的民宿,有了多样口味的咖啡屋。


还有冒着袅袅炊烟的大灶台土鸡,浓香味与烟火气一同飘散,预示着黄檀硐古村被打造后即将出现的氛围。

我们两车八人的“浙”里之行,也就在这里结束,返程600公里回到了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