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初春在“浙”里(3)海边的传统和新潮

(2023-03-12 19:29:29)
标签:

旅行

自驾

石塘

小箬村

上栈头

初春在“浙”里(3)海边的传统和新潮

    我们来到“浙”里,已经是第三天了,也该前往海边,去看看辽阔的东海,当然也会顺便去品尝更加新鲜的海鲜。

 

石塘镇

这是一个三面环海的古老的渔村集镇,这里以石块垒筑而建房,以地势起伏而铺路。

初春在“浙”里(3)海边的传统和新潮

虽然石塘镇港湾的曲线凸凹有致,依山的房屋高低错落,可还是与浙东沿海的渔港小镇很相似。由于本世纪初的一缕曙光,便使得石塘突然成名爆红。

这里不但有了新的名号“千年阳光镇”,并且升级成为了诗和远方的代名词。

初春在“浙”里(3)海边的传统和新潮

石塘有座属于“远方”的天后宫,始建于光绪二十四年,现在是省级文保单位。妈祖文化及信仰,是沿海渔民普遍的崇拜,渔民出海前都会来此祈福,保佑风调雨顺,平安返回。

初春在“浙”里(3)海边的传统和新潮

我们曾在泉州看过规格较高、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泉州天后宫,现在石塘的天后宫虽规模很小,但渔民们依然同样的祭祀妈祖,同样传承妈祖文化。

初春在“浙”里(3)海边的传统和新潮

 

陈和隆宅

    走进港湾尽头的幽静之处,便是当地最大的、也是最有名的陈和隆旧宅,现在是省级文保单位。

初春在“浙”里(3)海边的传统和新潮
   石塘镇最早的石屋建于明、清时期,绝大部分建于5060年代。最具代表性的老派石屋,当属眼前这个高砌如堡,具有东南沿海木石结构典型建筑的陈宅。

初春在“浙”里(3)海边的传统和新潮
   清末民初,当地渔业大亨陈和隆精心打造出面朝大海的石建筑群,前后两幢石屋坐北朝南,两幢楼之间上有飞桥相连,下有石板路相隔,样式很是前卫。

初春在“浙”里(3)海边的传统和新潮
   在陈宅大院里,临海一面建有一座炮楼,目测有五层,足见陈和隆当时富甲一方的财富和地位。

初春在“浙”里(3)海边的传统和新潮

紧挨着炮楼旁有块空地,是个精致的小花园,一株百年紫藤,仍沿着墙头攀爬,足见当年陈和隆的生活品味和情趣。

初春在“浙”里(3)海边的传统和新潮

融入中西风格的陈宅,花草鱼虫石雕精致而生动,书法题字体现了主人的经商理念与处事思想。

初春在“浙”里(3)海边的传统和新潮

陈宅与海相邻,海浪时刻拍打着外侧墙基。大宅底层是地下仓库,面海有水门,潮起时,船便可靠近水门,在地下仓库前装卸货物。这样的与海相融合的石屋,所谓依山作屋,架海为庐正是如此吧。

初春在“浙”里(3)海边的传统和新潮

 

七彩小箬

平淡无奇的小岛,总要有点特别之处,吸引游客前来,于是就以颜色俘虏(征服)了游客。依山而建的小小渔村,当地居民把错落有致的屋子涂上七彩艳色,远远望去,犹如童话般的层层叠叠城堡,显得很朝气蓬勃很有活力的样子,有人戏称这里是中国版的五渔村

这就是近几年炒作到爆的网红小镇——小箬村,来这里的游客,不由自主的会少女心泛滥,各种“POSE”各种作,分分钟就能整出大片的效果。

初春在“浙”里(3)海边的传统和新潮

文青们在这里尽情发挥“诗”的想象:“遇见谁不重要,遇见你是最美的意外。”

初春在“浙”里(3)海边的传统和新潮

七彩马卡龙色的民居,不再是简单的石屋,而摇身一变成为几何体线条棱角分明的现代建筑,加上不同色彩赋予的格调,斑驳石墙间的小径夹着彩色台阶,色彩和光影都会给人带来莫大的享受。

初春在“浙”里(3)海边的传统和新潮

    再将似乎应该悬挂在画廊里的世界名画,贴上渔村深巷的墙壁。顿时,“文化”便有了“接轨”的恍惚。

初春在“浙”里(3)海边的传统和新潮

一栋栋古朴而苍老的石屋,是久经沧桑的历史烙印,虽然深陷在色彩绚丽的楼房包围中,并没有混搭出杂乱无章的感觉。

这个季节几乎没有游客,我们很惬意的漫步在这里,看看渔村的前世今生。

初春在“浙”里(3)海边的传统和新潮

初春在“浙”里(3)海边的传统和新潮

鲜艳的色彩固然养眼,但网红是有时效的,比网红更吸引我们的,还是那石头成就的,充满既视感的渔村风光,只有那些原汁原味的传统石屋和土生土长的原生田园,才是渔村应有的模样。

初春在“浙”里(3)海边的传统和新潮

初春在“浙”里(3)海边的传统和新潮

 

落日辉映

到了海边正好是傍晚落日时分,背后山坡上的房子,眼前平静的海面和停泊港湾的渔船,在晚霞的映照下都变成了暖红色。

初春在“浙”里(3)海边的传统和新潮

    有了如此的光照,那么西面会更有落日的“大片”。于是,赶到了观看落日最好的“海云阁”,在这里守候海天之间的落日炫彩变幻。

初春在“浙”里(3)海边的传统和新潮

    在我们的守望中,西天那一轮灿红的落日,在漫天霞光的辉映中,徐徐的下沉,直至隐入天际线下。

初春在“浙”里(3)海边的传统和新潮
初春在“浙”里(3)海边的传统和新潮

初春在“浙”里(3)海边的传统和新潮

初春在“浙”里(3)海边的传统和新潮

 

千禧百年

200011646分,新千年的第一道曙光,在中国大陆首先照在温岭的石塘镇旁的一座高岗之上。此后,这高岗上兴建起一座千年曙光碑,开辟了好大一块观景台,只为纪念这一刻。

初春在“浙”里(3)海边的传统和新潮

开车绕上盘山道直达观日出制高点,也可以从山间小路徒步上山。海风很大,吹得让人站不稳,我们自然都没有选择徒步上山。

初春在“浙”里(3)海边的传统和新潮

永志纪念的曙光碑屹立在观光台的中心。

此刻海风肆无忌惮的乱吹,广场空无一人,我们上来时云层很厚,太阳被遮挡的严严实实,偶尔露一小脸,还恰好从“曙光碑”正中缝隙中投射出来,就被我们记录下来了。

初春在“浙”里(3)海边的传统和新潮

在钟楼里,撞击铜钟发出的声音,清脆悠扬,在广阔的山海间飘荡。

初春在“浙”里(3)海边的传统和新潮

 

渔村石屋

千年曙光碑的不远处,有一个保存完好的古渔村石头村落。相比小箬村,这里的石屋有一种原始的自然美。

据介绍,最早这里只是一个荒岛,零星居住着打鱼为生的渔民,因为石头可以更好地抵御台风,他们就地取材,于是石头堆砌起一栋栋房子便成了他们的家。

初春在“浙”里(3)海边的传统和新潮

石屋、石墙、石街(阶)、石巷……,在这个并不大的山坳里,全是石屋毗连重叠的石砌建筑,俨然就是一个浑然天成的石头世界。

即使所见之处全是石头,却整洁有致,连屋顶用来压着瓦片的石块都排列的那么整齐。

初春在“浙”里(3)海边的传统和新潮

百年不变的石屋,与生俱来的淡定。

随着时间流逝,拔地而起的高楼见怪不怪,这个古老渔村的石屋,反倒成了一抹独特风景。

随便走进一个院子,竟然发现是一栋两层的楼房。外面看似不起眼的房子,梁柱上也雕着吉祥喜庆的图纹。

初春在“浙”里(3)海边的传统和新潮

初春在“浙”里(3)海边的传统和新潮

这栋老屋内,住着一位93岁的老人,楼下生活起居,楼上卧室,生活全部自理,家里收拾的干净清爽,院子里种着几种简单的蔬菜。

和思维清晰的老人聊天时得知,她的儿孙们都在城里买了房,因为不愿意给孩子们添麻烦,就一个人住在老宅,孩子们不时过来看望她,给她带来鸡鸭鱼肉,打开冰箱我们看到里面堆得满满的……

初春在“浙”里(3)海边的传统和新潮

当我们离去时,老人坚持把我们送到门口……

初春在“浙”里(3)海边的传统和新潮

石屋在老去,住在里面的主人也老了。年轻人渐渐从石屋里搬了出去,曾经人来人往的渔村,变得空空荡荡,古老村落的空巢化,成为城市化背景下的一种特殊现象,令人唏嘘不已。

 

好望一角

在千年曙光碑以东,其实还有几座孤悬在海水中的礁石滩,地图上的名称是“蚊虫滨屿”。这个很富有动感很土气的名称,显然不符合旅游的大目标。于是,“蚊虫滨屿”在新世纪里变成了很洋为中用的东海好望角”。

初春在“浙”里(3)海边的传统和新潮

一段几百米长的沿海公路,用桥梁将这几座礁石滩串联,形成了一道新的风貌环境。交了相关费用,我们开上了这条建造在海中的大坝。这里视野超开阔,无边无际的大海一览无遗。往西看去,对面就是石塘镇的中心渔港,风大的时候,渔船停泊港湾。

初春在“浙”里(3)海边的传统和新潮

    朝东看去,一座拱桥飞跨。过桥之后的凉亭,便是台风登陆地标,很多次台风都在温岭石塘这里登陆。

初春在“浙”里(3)海边的传统和新潮

初春在“浙”里(3)海边的传统和新潮

风急浪高的时刻,真不敢随便停车,仿佛一不留神就会被大风吹入海中。

我们到了好望一角的终点,在避风的地方留下合影,身旁半圆风帆形的地标性建筑物,临海那面写着温岭中心渔港,身后的灯塔,也在看着我们。

初春在“浙”里(3)海边的传统和新潮

 

途中小憩

在观赏过石塘的滨海风貌之后,我们沿着海边的公路,开往50公里外的玉环市上栈头。通往上栈头的公路,在海边和丘陵间来回弯曲绕行,也将山村和渔村一同的呈现。

初春在“浙”里(3)海边的传统和新潮

自驾出行,也是随心、随性又随意的过程。如果路边有好景色,便会立马停车欣赏。

在前往上栈头的途中,来到了龙溪镇山里村。看看这里的环境蛮好,便在村口停车,摆开桌椅,煮咖品茶,音乐声中,吹风晒太阳,游哉乐也。

初春在“浙”里(3)海边的传统和新潮

初春在“浙”里(3)海边的传统和新潮

初春在“浙”里(3)海边的传统和新潮

 

上栈头石屋村

上栈头村位于玉环市东部的楚门半岛东端,村落东濒东海,南与鸡山、大鹿、小鹿、洋屿等海岛毗邻。

据说,由于南北渔商船只南上北下方向都必经这里的海港,于是此地海港船只云集,热闹兴旺,形成了一处港湾“客栈”,此地也由此得名“上栈头”了。

初春在“浙”里(3)海边的传统和新潮

初春在“浙”里(3)海边的传统和新潮

    上栈头村高居于港湾旁的高岗之上,村中也全是块石垒砌的石屋。

初春在“浙”里(3)海边的传统和新潮

初春在“浙”里(3)海边的传统和新潮
初春在“浙”里(3)海边的传统和新潮

初春在“浙”里(3)海边的传统和新潮

    虽然如今的上栈头村已经变成了一处“上栈头景区”,增添了如“摩天轮”这样的游乐设施,也修复了村里的几处寺庙。可是渔村里还是看不到游客,冷冷清清的只有几位老人,他们还在延续着习惯了的生活。

初春在“浙”里(3)海边的传统和新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