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浙闽行(8)石山与海岛

标签:
旅行自驾太姥山冷城古堡大嵛山岛 |
十月浙闽行(8)石山与海岛
花竹日出
早晨5:00,开车去花竹观景台。看日出的人不多,可以随意的在围栏处找到一个位置。到了5:30,在旭日喷薄之前,东方红色的霞光就映射到了海面,渲染出大片的浅淡红色。


日出的过程,很有些类似魔术的变幻。东方红日的升起,也伴随着艳红颜色的铺展推进。这片渲染天地的红色,却是从地平线开始,然后蔓延进入海面。

可却仅仅只有约20分钟的时间,那遍布海面的红色却上升到了天庭,使得那些原本蓝白相间的云天,有了玫瑰色的加持。


当我还在欣赏着天空白云的染色过程,可是一轮旭日的升起,又将漫撒海天的霞光收拢到红日的周围,让所有人的注意力,聚焦在喷薄日出的过程中。


从6:05到6:20,太阳就从突兀而出上升变幻成为明亮刺眼。而日出时分的朝霞,也将随即变为海天一色的蓝色。


太姥石山
太姥山历史悠久,据《太姥山志》记载,早在黄帝时,就有某位名人曾在太姥山练丹。到了汉代,汉武帝派东方朔为天下名山授封,这太姥山居然被封为三十六名山之首。
传说无论怎样,总是要张扬自家。太姥山被赋予了如此的博大精深,于是就成为了名山,也当然的成为了一处很早就闻名的著名景区,以满山凸显的奇(乱)石而引人瞩目。

来爬太姥山,可是一开始先看到了位于登山路右侧高坡上的一座石塔。这座建于唐乾符年间的楞伽宝塔,为七级八角实心石构。在塔基座下伸出了八只兽脚的刻饰,基座上刻有力士、花卉、神兽等,石塔的各层均有佛龛,下层正中有铭文“楞伽宝塔”四字。

这座楞伽宝塔,属于附近的国兴寺。而始建于唐乾符四年的国兴寺,却早在在宋朝的时候就被大火烧毁,现在所看到的寺庙是1992年全新建起的。
新修建的寺院建筑三面环水,一面背山,但是在新寺院前却有古国兴寺的遗迹。据说当年的寺院拥有多达三百多根石头立柱,可如今仅存下七根还立于地面,其基座为覆盘莲花础。在这七根石柱的旁边,还留有昔日国兴寺建筑的残存石头构件,以及古井和多方残缺碑刻。

过了国兴寺,便开始了徐徐登高的过程。虽然有爬山的喘气,可路上还是有欣赏丛丛凸起石峰的乐趣。

比如,看到了被加以美好传说的“夫妻峰”和“仙人锯板”。


继续沿着石阶路忽高忽低的前行,又到了一处蛮刺激的天然景观——“一线天”。说起这由天然的两片巨岩所形成的狭窄通道“一线天”,其实在很多的景点里都有,比如几天前去过的遂昌南尖岩也有一处。但是那些以前所走过的“一线天”,与跟眼前的这条“一线天”相比,简直是太宽敞了!

我们眼前的这条巨岩间的窄缝,可以说是国内最窄的“一线天”,其长有60多米,高40多米,而最窄处不到20cm,如果你的身躯属于丰满的一类,那可是侧着身子都挤过不去!
所以,这条“一线天”,虽然是单向通行和禁止“大货”驶入,还常常遭遇“堵车”。


继续前行,就是一片岩石峰丛中的一片少许开阔的空地,这里被称为“一片瓦”。这里有始建于唐朝的太姥娘塔,塔后是太姥娘娘殿,传说此处为太姥娘娘得道升天之处。

过了“一片瓦”后,我和老毕又去了“五百罗汉堂”、“香山寺”、“九鲤湖”和“仙桥栈道”。在太姥山的各种模样的大石头中转悠了整整四个小时后,开始沿着修筑在巨岩石壁上的“观海栈道”走向出口。


冷城古堡
冷城古堡的城墙,周长有1127米,高5.6米,厚4.6米,北面依山,只开东、南、西三个城门。



在这座古堡里,原先有20多处明清古屋建筑。可是在天长日久之后,已经所剩无几。有一座被保护修缮之后的“易厝”古屋,是古堡内现存最大的古民居,据称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大嵛山岛


天湖的四周山势平缓,有茶园垄垄条条。我们选择了环湖的道路走去,一路观赏好似从天而降的碧澄湖水。

在大嵛山岛上,除了青山、碧水和环岛的林立礁石之外,更有神奇的万亩草场。也许大嵛山岛是岩石的地质构造,使得岛上的树木并不算多,而是漫山遍野的茅草丛生。



从来没有想到,在碧波万顷的东海之境,竟有如此不搭的海滨风光。

在《中国国家地理》组织的“选美中国”中,大嵛山岛被评为“最美海岛”的第八名。在国家地理的褒奖词语中,是这样描述大嵛山岛的:地处东南,却有西北高山草甸的风光;身为海岛,更有天湖清澈如镜。
居高观望,山湖草海在此浓缩;极目远眺,海天一色湛蓝如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