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走边境到看国保(10)应县雁门关朔州

(2022-11-11 20:16:12)
标签:

旅行

自驾

应县木塔

雁门关

崇福寺

从走边境到看国保(10)应县雁门关朔州

    在游玩过晋北重镇历史古城大同之后,我们“没头苍蝇”队要开始南下,准备沿着应县、朔州、代县、繁峙一带前往五台山,沿途游览古建筑,然后再根据疫情蔓延的情况,伺机而动。

 

应县木塔

    首先来到应县,这里的木塔,在中国的建筑史上赫赫有名,是第一批国保,也是晋北一带的必游之地。

从走边境到看国保(10)应县雁门关朔州

  应县木塔,以其纯粹的木头结构,成为世界上最大体量的木构建筑,也成为了最古老的木塔。这座被命名为“释迦塔”的佛塔,恰好应和了木塔上悬挂的“天下奇观”。

从走边境到看国保(10)应县雁门关朔州

建于辽代清宁二年(1056年)的释迦塔,高67.31米,底层直径30.27米,呈平面八角形。第一层为重檐,以上的各层均为单檐,一共是五层六檐。但是各层间夹设有暗层,实际上达到了九层。

从走边境到看国保(10)应县雁门关朔州

释迦塔的各层,均用内、外两圈木柱支撑,每层外有24根柱子,内有8根,并且木柱之间使用了许多斜撑、梁、枋和短柱,组成错综复杂的木构体系。在每层的挑檐之下,多样的斗拱密布。这些用途多样结构复杂的斗拱,将梁、坊、柱结成一个整体,也使得木塔的每层都形成了一个八边形中空结构层。

如此木材结构复杂的巨塔,也形成了牢靠坚固的木构体系,经历过风霜雨雪,遭遇过枪炮战乱,可是屹立千年,成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估算,整个木塔共用红松木料3000立方,约2600多吨重。

从走边境到看国保(10)应县雁门关朔州

在木塔的底层,南北各开一门,以上外露各层均设一周平座栏杆。在每层均有木质楼梯,可供人逐级攀登达顶端。

    我曾经在2000年来此一游登顶,可是如今为了保护木塔,早已禁止游客登塔了。

释迦塔内各层均有泥塑佛像。一层为释迦牟尼佛,高11米。

从走边境到看国保(10)应县雁门关朔州

在底层内的墙壁上画有六幅壁画,门洞两侧壁上也绘有金刚、天王、弟子等形象。

从走边境到看国保(10)应县雁门关朔州

从走边境到看国保(10)应县雁门关朔州

  释迦牟尼佛的底座上,塑造有八位肩抗力士。力士全身甲胄,神态生动。这些塑像与壁画,据称均为金元时期的作品。

从走边境到看国保(10)应县雁门关朔州

这座释迦塔,其实也是佛宫寺内的佛塔。而佛宫寺院,则保留了古老的佛寺以塔为中心的布局模式。

在释迦塔前有山门、钟鼓二楼和东西配殿。在塔后有位居高台之上的大雄宝殿及东西配殿、钟鼓二亭。

从走边境到看国保(10)应县雁门关朔州

 

净土寺

    在释迦塔的西北方向,还有一座净土寺(国6)。虽然寺院刚刚经过大修,前门焕然一新,可是前往这寺院的道路正在修建之中,坑坑洼洼不易前往。

从走边境到看国保(10)应县雁门关朔州

净土寺的主殿为大雄宝殿,据介绍重建于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深广各三间,平面略成方形,单檐歇山顶,屋顶平缓,斗拱疏朗,侧角升起显著,经国历代修葺,虽然保持原貌,但是遍布明清彩绘。

从走边境到看国保(10)应县雁门关朔州

净土寺大殿最值得细细观赏的,是大殿顶部上满是覆斗形的天花。以房梁划为九块,分别制作为九个藻井,并且形状各不相同。

从走边境到看国保(10)应县雁门关朔州

在这些藻井之中,最中间的藻井为最大。在传说中,藻井中心那两条金色的浮雕双龙会在深夜飞舞,光照大殿。

从走边境到看国保(10)应县雁门关朔州

更为特别的,在藻井的侧边,用上万块的细小木制条块制作成飞檐和斗拱,形成了天宫楼阁的模样。这些小木作制作精细,从飞檐、斗拱到吻兽、栏杆,件件玲珑精巧,令人赞叹。

从走边境到看国保(10)应县雁门关朔州

殿内有大幅壁画,内容为佛,菩萨,第子等,构图和技法颇有民间传统画风。

从走边境到看国保(10)应县雁门关朔州

在文管员的介绍中细看壁画,一些修补很明显,而技法和颜料也均有差异。在梁上,有“大明崇祯重修”的字样,看来在明清时代有过多次的修复。

从走边境到看国保(10)应县雁门关朔州

 

广武古城

    古长城在山西境内东西贯穿,除了在大同的一线外长城之外,还有长约400公里的内长城。这内长城由河北省涞源县延伸进入灵丘县,经繁峙、代县、宁武、神池、朔州朔城区,至偏关与外长城会合。

    就在这条内长城蜿蜒经过的起伏山岭之北,立起着一座广武古城。古城城墙的确切建筑年代,史籍无载,据有关文献佐证和现存建筑考究,始建于辽代,当时为夯筑城垣,到了明洪武七年,夯土城墙包上了砖块,清代也曾作过维修和补葺。

这广武城墙,周长1652米,平面呈长方形。城墙总高83米,下宽5米,顶宽34米,外表全部砖砌,石条作基。这城墙近年来也得到了新的修复,看上去外形整齐表面完好,最上沿的矮墙垛口和射孔整整齐齐。

    一株大树,从垛口间伸了出来,将它的枝繁叶茂充分展示。这株扎根在城墙顶端的槐树,怎么也会有大几十年的寿命了,可见这几十年间的城墙就处于自然经营的状态中,

从走边境到看国保(10)应县雁门关朔州

广武古城(国6),坐落于恒山山脉的雁门关外的白草口处,即史书上所称的西陉出口,为雁门关之山前平原上的防御据点。这座保存较完整的古城墙,在城池的东、南、西三面设城门,而最易于遭受攻击的北面却不置北门。原城门上有门楼,在过去的战争和动乱当中被破坏。

从走边境到看国保(10)应县雁门关朔州

  登上城门,下方的古城里有好几处工地,看上去是正在复建新的老屋老宅,为疫情之后的旅游蓄力。

从走边境到看国保(10)应县雁门关朔州

在古城的城墙上,可以清晰的看见南面一带沿着山脊延伸的长城。从那内长城上,可以俯视孤零零座落在大山以北平川上的广武城。

从走边境到看国保(10)应县雁门关朔州

  那山脊上的长城,被称为广武长城。起点是广武古城附近的G208国道旁的新广武村,而终点则是白草口村。这段长城约有十几公里,由于距离不远地势不险峻,便成为了蛮好的一段长城徒步线路。在起点附近的“月亮门”,还成为了可以开车到达的景点。

    不过,我们的车子被禁止进入,理由当然还是“疫情”。于是,我们开车前往这段长城的另一端——白草口村。

 

白草口长城

白草口长城,是山西并不多见的包砖长城,位于山阴县和代县交界的白草口村边上,村内有关口城楼一座。

从走边境到看国保(10)应县雁门关朔州

眼前的白草口长城,尚存一座关楼和一个关门。石基砖砌的关楼尚还完整,只是顶部的垛口已经坍平,而那个关门却因地制宜的成为了老乡的羊圈。

从走边境到看国保(10)应县雁门关朔州

  荒废已久的关楼,一幅残败模样。附属的房屋,也只是残垣断壁。

从走边境到看国保(10)应县雁门关朔州

在关楼的西侧有一门洞,门额上有石匾,但所镌刻的文字已经漫漶不清。

从走边境到看国保(10)应县雁门关朔州

  从门洞进入关楼,发现已经被成功的改造为多居室的羊舍。

从走边境到看国保(10)应县雁门关朔州

透过关楼的窗孔,朝东可以看见山顶端的长城,包砖的城墙显得险峻,而山腰处便是车辆风驰电掣来往的G55二广高速。

从走边境到看国保(10)应县雁门关朔州

从走边境到看国保(10)应县雁门关朔州

  如果朝西看去,尚能看到一段包砖的城墙,可是此后延伸的长城,就是难以辨认的土筑城墙了。

从走边境到看国保(10)应县雁门关朔州

  在白草口长城处盘桓了一阵,想想还是要徒步一段。便回到了新广武村,老毕和老羊走上山坡小径,沿着夯土城墙走去。

从走边境到看国保(10)应县雁门关朔州

  他们的目标,就是远处山顶处的“月亮门”,那是一座敌楼坍塌之后仅存的一孔门洞。

从走边境到看国保(10)应县雁门关朔州

 

雁门关

    看过了白草口与广武的长城之后,看看时间还早,便决定再去更加著名的雁门关转一圈。

    在历来作为拱卫帝都的长城防御体系之中,有所谓的“外三关”与“内三关”之说。那“外三关”为山西的偏关、宁武关和雁门关,而“内三关”则是倒马关、紫荆关和居庸关,这六座长城沿线的重要关隘,均为扼守边防的军事重镇。

    说起我们要去的雁门关,恐怕一般人便会联想起“杨家将”的故事。作为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杨家几代男女的忠君报国故事,在戏曲、故事甚至连环画中屡屡出现,成为了教化百姓的经典,让他们养成对于“万岁”的仰视。

从走边境到看国保(10)应县雁门关朔州

  如今的雁门关,已经成为一个景区,也理所当然的必须乘坐景区车才能进入,同样的必须要穿过两侧皆是店铺的一段步道,才能到达正式的景点。

从走边境到看国保(10)应县雁门关朔州

  我曾在2010年来过这里,那时的雁门关还是一片原生态的模样,充分的展示出从杨老令公至今的沧桑履历。

    如今的雁门关,可是被修复得很有新时代的气概,也看到了一拨拨的旅游团队。

从走边境到看国保(10)应县雁门关朔州

  几重的关城,被修复;关城的城楼,被重建;蜿蜒的残垣断壁城墙,被修复;一些消失得无踪无影的建筑,被新建。

从走边境到看国保(10)应县雁门关朔州

  反正在有效的投入之后,雁门关便不负其显赫的名声,再次的聚拢人气,成为了这一带的重要旅游看点。

从走边境到看国保(10)应县雁门关朔州

从走边境到看国保(10)应县雁门关朔州

  不过,还是需要细细的观察,就可以发现古老的遗留。几块墙体上残缺的城砖,几条城门洞里被车轮碾压后的石痕,便是这座千年关城的点滴见证。

从走边境到看国保(10)应县雁门关朔州

  其实,还有比关城更加古老的痕迹,就是古人在岩石上开凿出来的山路。

从走边境到看国保(10)应县雁门关朔州

通往雁门关的山路,被万千的脚步打磨,被万千车辆的轮圈碾压,留下了光滑的岩面,留下了深深的车辙印。

从走边境到看国保(10)应县雁门关朔州

 

朔州

    离开大同之后,在应县到雁门关之间玩了一天,当晚住在了朔州。说起朔州,也是个古城,早在汉代便有了城池。

    现存的残缺城墙,为元末明初时期建起,围拢了边长约千米的正方形城池。

从走边境到看国保(10)应县雁门关朔州

在古城的东、南、西、北大街交汇之处,有一座标志性建筑——文昌阁。据《朔州志》记载,文昌阁高百尺有余,重檐飞角,四门通衢,北额镇朔,东额朝阳,南额迎熏,西额来爽。 文昌阁底座高10米,上面为纯木结构,十字重檐歇山顶。这座25米高的古典建筑,已成为古城内的地标。

从走边境到看国保(10)应县雁门关朔州

  在朔州古城,不但有古老的中华传承,也有引进的世界性。在古城的西北角上,是传统的文庙。可就在文庙的东侧,却是比文昌阁更加高耸的天主堂。

    1876年进入朔州的天主教,历经多重磨难。现在的这座教堂,建成于2000年,采用哥特式建筑风格,设有两座高32.8米的钟楼。

从走边境到看国保(10)应县雁门关朔州

 

崇福寺

    在朔州,最有名气的还是崇福寺(国3)。这寺院据称创建于唐代麟德二年,并且是由唐代大将军尉迟敬德奉旨建造。到了金代熙宗年间,寺庙扩建,大兴土木,成为了崇福禅寺

从走边境到看国保(10)应县雁门关朔州

  在我们到来之时,崇福寺冷冷清清的没有游客,又成为了我们四人的专场游。不过,在寺院的入口处旁,却看到了专门用于排队的隔离护栏,其曲折程度有些令人吃惊,难道在热闹的时期里,会有如此多的游客进这个崇福寺,从而需要如此构造的隔离护栏。

从走边境到看国保(10)应县雁门关朔州

过了崇福寺的山门之后,正面的大殿是天王殿,原来内供四大天王及两金刚,现塑像已无存,辟为文物展览室,用于不定期搞专题展览。

在天王殿之后的二进院,在两座钟鼓楼的中间,有一座面阔5间,进深3间的二层阁楼,称为千佛阁。

从走边境到看国保(10)应县雁门关朔州

从走边境到看国保(10)应县雁门关朔州

走进千佛阁,那“千佛”已经不见踪影,迎面却是一尊弥勒佛像和佛像身后的木制阁楼模型。这弥勒佛像为铜铸,高约1米,是崇福寺传世的明代作品。佛像后面的三檐双层阁楼,高约45米,结构精巧,造型别致,据传是明代仿唐代这里的大藏经阁式样而作。

在殿堂的东西两侧各有造像,东边7尊是砂岩造像,各高1米左右,面目清奇,据称是从朔州南榆林乡旧庙遗址中出土。

从走边境到看国保(10)应县雁门关朔州

  再往后,就是三宝殿和两侧的配殿,东边是文殊堂,原内供文殊菩萨和十八罗汉,西边是地藏堂,原内供地藏菩萨和十大阎君。

       这就有了特别之处,按照佛寺惯例,如果东侧为文殊殿,西侧该是普贤殿;如果西侧为地藏殿,东侧应为观音殿。而在崇福寺这里却是将文殊与普贤、地藏与观音进行拆对后又创新的混搭,世所罕见。

从走边境到看国保(10)应县雁门关朔州

在三宝殿之后,就是崇福寺的主殿——弥陀殿,建于金熙宗皇统三年(1143年)建,已有近九百年的历史。殿身面阔七间进深四间,正面檐下的弥陀殿竖匾是金大定二十四年原物,上为单檐歇山顶,坐落在2米多高的台基上。

从走边境到看国保(10)应县雁门关朔州

大殿内的佛坛之上,立着9尊塑像。西方三圣端坐主位,中为弥陀佛,东为观音菩萨,西为大势至菩萨。

从走边境到看国保(10)应县雁门关朔州

这三尊主像仪态雍容华贵,面部端庄恬静,气度超凡脱俗。较为特别之处是佛像的背光,为编条泥壁,图案呈草叶纹,边沿是焰光。这三尊佛像背光的精致细密的程度,很是罕见。

从走边境到看国保(10)应县雁门关朔州

主像两侧4尊立像为胁侍菩萨,坛前两隅为护法金刚。总共9尊塑像虽经明代重装,但造型、躯体、面容、衣饰仍保持金代原塑风骨,是难得的金代塑像精品。

从走边境到看国保(10)应县雁门关朔州

弥陀殿内的四壁,满绘壁画,也是金代作品。画面的内容,主要是佛和菩萨讲经说法的场景。

从走边境到看国保(10)应县雁门关朔州

  崇福寺的弥陀殿,将建筑、雕塑、壁画、屋顶琉璃以及门窗隔扇、檐下匾额、墨书题记等多种金代文物荟萃一堂,并且历经近九百年的时光,至今还能保存完好,实在难得。

从走边境到看国保(10)应县雁门关朔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