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走边境到看国保(10)应县雁门关朔州

标签:
旅行自驾应县木塔雁门关崇福寺 |
从走边境到看国保(10)应县雁门关朔州
应县木塔


建于辽代清宁二年(1056年)的释迦塔,高67.31米,底层直径30.27米,呈平面八角形。第一层为重檐,以上的各层均为单檐,一共是五层六檐。但是各层间夹设有暗层,实际上达到了九层。

释迦塔的各层,均用内、外两圈木柱支撑,每层外有24根柱子,内有8根,并且木柱之间使用了许多斜撑、梁、枋和短柱,组成错综复杂的木构体系。在每层的挑檐之下,多样的斗拱密布。这些用途多样结构复杂的斗拱,将梁、坊、柱结成一个整体,也使得木塔的每层都形成了一个八边形中空结构层。
如此木材结构复杂的巨塔,也形成了牢靠坚固的木构体系,经历过风霜雨雪,遭遇过枪炮战乱,可是屹立千年,成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估算,整个木塔共用红松木料3000立方,约2600多吨重。

在木塔的底层,南北各开一门,以上外露各层均设一周平座栏杆。在每层均有木质楼梯,可供人逐级攀登达顶端。
释迦塔内各层均有泥塑佛像。一层为释迦牟尼佛,高11米。

在底层内的墙壁上画有六幅壁画,门洞两侧壁上也绘有金刚、天王、弟子等形象。



这座释迦塔,其实也是佛宫寺内的佛塔。而佛宫寺院,则保留了古老的佛寺以塔为中心的布局模式。
在释迦塔前有山门、钟鼓二楼和东西配殿。在塔后有位居高台之上的大雄宝殿及东西配殿、钟鼓二亭。

净土寺

净土寺的主殿为大雄宝殿,据介绍重建于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深广各三间,平面略成方形,单檐歇山顶,屋顶平缓,斗拱疏朗,侧角升起显著,经国历代修葺,虽然保持原貌,但是遍布明清彩绘。

净土寺大殿最值得细细观赏的,是大殿顶部上满是覆斗形的天花。以房梁划为九块,分别制作为九个藻井,并且形状各不相同。

在这些藻井之中,最中间的藻井为最大。在传说中,藻井中心那两条金色的浮雕双龙会在深夜飞舞,光照大殿。

更为特别的,在藻井的侧边,用上万块的细小木制条块制作成飞檐和斗拱,形成了“天宫楼阁”的模样。这些小木作制作精细,从飞檐、斗拱到吻兽、栏杆,件件玲珑精巧,令人赞叹。

殿内有大幅壁画,内容为佛,菩萨,第子等,构图和技法颇有民间传统画风。

在文管员的介绍中细看壁画,一些修补很明显,而技法和颜料也均有差异。在梁上,有“大明崇祯重修”的字样,看来在明清时代有过多次的修复。

广武古城
这广武城墙,周长1652米,平面呈长方形。城墙总高8.3米,下宽5米,顶宽3.4米,外表全部砖砌,石条作基。这城墙近年来也得到了新的修复,看上去外形整齐表面完好,最上沿的矮墙垛口和射孔整整齐齐。

广武古城(国6),坐落于恒山山脉的雁门关外的白草口处,即史书上所称的西陉出口,为雁门关之山前平原上的防御据点。这座保存较完整的古城墙,在城池的东、南、西三面设城门,而最易于遭受攻击的北面却不置北门。原城门上有门楼,在过去的战争和动乱当中被破坏。


在古城的城墙上,可以清晰的看见南面一带沿着山脊延伸的长城。从那内长城上,可以俯视孤零零座落在大山以北平川上的广武城。

白草口长城
白草口长城,是山西并不多见的包砖长城,位于山阴县和代县交界的白草口村边上,村内有关口城楼一座。

眼前的白草口长城,尚存一座关楼和一个关门。石基砖砌的关楼尚还完整,只是顶部的垛口已经坍平,而那个关门却因地制宜的成为了老乡的羊圈。


在关楼的西侧有一门洞,门额上有石匾,但所镌刻的文字已经漫漶不清。


透过关楼的窗孔,朝东可以看见山顶端的长城,包砖的城墙显得险峻,而山腰处便是车辆风驰电掣来往的G55二广高速。





雁门关







通往雁门关的山路,被万千的脚步打磨,被万千车辆的轮圈碾压,留下了光滑的岩面,留下了深深的车辙印。

朔州

在古城的东、南、西、北大街交汇之处,有一座标志性建筑——文昌阁。据《朔州志》记载,文昌阁高百尺有余,重檐飞角,四门通衢,北额“镇朔”,东额“朝阳”,南额“迎熏”,西额“来爽”。 文昌阁底座高10米,上面为纯木结构,十字重檐歇山顶。这座25米高的古典建筑,已成为古城内的地标。


崇福寺


过了崇福寺的山门之后,正面的大殿是天王殿,原来内供四大天王及两金刚,现塑像已无存,辟为文物展览室,用于不定期搞专题展览。
在天王殿之后的二进院,在两座钟鼓楼的中间,有一座面阔5间,进深3间的二层阁楼,称为千佛阁。


走进千佛阁,那“千佛”已经不见踪影,迎面却是一尊弥勒佛像和佛像身后的木制阁楼模型。这弥勒佛像为铜铸,高约1米,是崇福寺传世的明代作品。佛像后面的三檐双层阁楼,高约4.5米,结构精巧,造型别致,据传是明代仿唐代这里的大藏经阁式样而作。
在殿堂的东西两侧各有造像,东边7尊是砂岩造像,各高1米左右,面目清奇,据称是从朔州南榆林乡旧庙遗址中出土。


在三宝殿之后,就是崇福寺的主殿——弥陀殿,建于金熙宗皇统三年(1143年)建,已有近九百年的历史。殿身面阔七间进深四间,正面檐下的“弥陀殿”竖匾是金大定二十四年原物,上为单檐歇山顶,坐落在2米多高的台基上。

大殿内的佛坛之上,立着9尊塑像。“西方三圣”端坐主位,中为弥陀佛,东为观音菩萨,西为大势至菩萨。

这三尊主像仪态雍容华贵,面部端庄恬静,气度超凡脱俗。较为特别之处是佛像的背光,为编条泥壁,图案呈草叶纹,边沿是焰光。这三尊佛像背光的精致细密的程度,很是罕见。

主像两侧4尊立像为胁侍菩萨,坛前两隅为护法金刚。总共9尊塑像虽经明代重装,但造型、躯体、面容、衣饰仍保持金代原塑风骨,是难得的金代塑像精品。

弥陀殿内的四壁,满绘壁画,也是金代作品。画面的内容,主要是佛和菩萨讲经说法的场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