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九天西部大环线(6)全新的进藏路
二百五西游队接下来,就要开启正式的进入西藏路段(那之前的两次进藏太没有仪式感了,不算)——德格到昌都。
这样的一段路线,对于我来说,也是全新的一段。别看我虽然多次多条路线进藏,可是这段路却曾经在16年失之交臂,成为了我的空白。
进藏
从德格沿着G317
往南行驶26公里,就到了位于岗托村的金沙江大桥的桥头。在这里预备离开四川进入西藏的车辆正在排队。
遇到了一列来自安徽铜陵的自驾车队,他们的车辆上都有“此生必驾”的车贴,预备穿越西藏进入新疆,在独库公路实现他们此生的愿望。
看来,“此生必驾”的必驾也太多了,人生用这样的现实必须来堆砌,倒也省事。
驶过金沙桥后,综合检查站的检查内容,已经从传统的身份确认扩展到了对于翠绿染色码的判定,健康码行程码码码必查,红黄绿只有绿色能过。
几番折腾,让我们也失去了对于红色箭头指向的兴趣。
过了金沙江,G317就延伸进入一道峡谷。这样的模式,倒是与G318进入西藏时的地貌一样,由峡谷劈开了延伸进入的通道。
雪巴沟
过江后行驶9公里,便到了岗托镇。在红色主调的大门楼后,建有一片也是红色基调的广场,广场的旁边便是簇新的十八军进藏驻军遗址。
我们要去的地方,是在岗托镇以南10公里的雪巴沟。这条沟风景秀美,大山有岩石裸露的青灰色峰峦,坡地有苍郁浓密的原始森林,谷地间是农家的青稞田园和牧家的绿草坡地。
只有在雪巴沟的沟口,有村落一处,而到了雪巴沟内,就只是散落着几户人家了。
雪巴沟地处金沙江与澜沧江之间,是高原深处的隐秘之处。只有一条狭窄的水泥路可以来到峡谷的入口处,然后就要徒步进入。
雪巴沟开始出现在网上并没有几年,前往的游客也很稀少,但是这里也建起了可供游客入住的酒店一座,以及草坪花海中的帐房。
不过,这座雪巴祥水山庄却在疫情期间关闭谢客,只留下红白双色醒目在绿色自然中。
水泥路结束了,前方是深入雪巴沟的一条泥土路。停放好车子,我们开始徒步,准备走几公里进去看看。
土路沿着沟底,路旁是潺潺流水,山坡上野花绽放。
路旁的牧场上,出现了大片的花海,茂密的草丛,顶端洒满了金黄色的小花。
还有成片的紫色花。这样的成片花草,似乎是牧场上人工种植的牧草。
给雪巴沟带来了清新湿润空气的溪水,清澈欢快的在石块间跳跃。
小径旁丛生的山野花草铺展在山谷的底部,山坡上则是一株株耸立的林木,再往上便是更陡峭的山崖,将石质的尖锐峰丛刺向天空。
在这片海拔接近四千米的藏东高原,并没有体能去攀爬哪怕被绿色覆盖的山坡,我们只是满足于在谷地的小径上走上一段。
通往山谷远方深处的小径,在小溪的加持中,给人带来了仿佛不是雪域高原的感觉。
不过,在走了几公里后,也许是快接近山谷的尽头了,谷地的坡度开始明显的提升,小径也在前方隐入到更高的山坡间。

我们并不算长的徒步,也就此结束了。找到伐木后残余的树墩,摆放下带来的食物,在山水的环抱中,吃起了我们的午餐。
夏乌村
离开雪巴沟,公路在高原上延伸,山谷之间,就是公路通行的最好地段。
但是总会有山岭的阻断,这时的公路,便会展开如同长蛇般的盘曲,在坡地上绕来绕去,直到越过山口翻过山岭。
正是六七月份的时节,西藏高原也正处于一年中最绿意盎然的季节,植被的生命在这时蓬勃盛放,将村落的藏房处于绿色的包围之中。
路过一座村落旁的寺院,几座白塔间是满满的玛尼石,一圈转经筒再将白塔和玛尼石围绕,而天天不停的转经脚步,更是日复一日的绕着转经筒走动。
来到了江达县城以东20公里的夏乌村,将车开进村落,将车开上村后的山腰处,在这里观望藏区的特色乡村风光,是最好的位置。
夏乌村,在山坡上建起了可以游览的栈道,还有一方居于高处的观景台,让藏家的田园景色,可以在游客的眼前铺展。
从德格到江达,其实也就95公里,行驶2小时即可到达。可是我们贪恋雪巴沟和沿途景色,整整游玩了4个小时。这样一来便赶不到昌都,当天便在江达住下。
强巴林寺
藏东重镇昌都,位于三江的汇流处。昂曲与扎曲,在那里相遇后,就成为了继续往南的澜沧江。
从江达通往昌都的G317国道,翻越山岭穿越峡谷,沿着溪流河流,来到了扎曲旁,走向昌都。
位于昌都市中心卡若区高处的强巴林寺,是康区最大、历史最悠久的格鲁派寺院。拥有很多建筑占地面积很大的强巴林寺,将其正门开在寺院朝东的位置上,山坡的下方就是滚滚南流的澜沧江。
不过内部建筑多坐北朝南,面向汇流后的澜沧江。措钦殿、格隆扎仓、吉阔拉康等建筑位于几何中心,北侧有僧舍、五个扎仓和曲然,南侧有三个扎仓和印经院。外围一圈是转经道,南侧有八大吉祥塔。
在有关的介绍中,每天早晨有措钦殿上百名僧人的诵经,每年藏历正月十五有最热闹的酥油花灯节,而每年藏历二月十五便是迎请强巴佛的重大节日,巨幅强巴佛唐卡会铺展昭示。
不过,我们可是没有看见任何的热闹,只有空荡荡的庭院,驱散了阴影的垂直的阳光似乎也驱散了人的身影,殿堂内也只是寥寥无几的信众或游客。
倒是寺院之外的街道上,还是络绎不绝的转经人。同样怕晒的她们,打着伞戴着帽子捂着脸,依然在一圈又一圈的走啊走。
这里也会有短暂的有趣插曲,当外来的妆扮与本地的日常靠拢,便形成了极大的反差。
天长日久的习惯生活和临时客串的短暂表演,都在强巴林寺的红门白墙下驻留,高原的迥异,也将青春与年迈互相串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