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九天西部大环线(5)甘白路与岗白路
二百五西游队接下来的行程,是要从甘孜县前往与西藏相邻的德格县,准备从那里进藏。
从甘孜往西,有两条路线。一是继续沿着G317国道往西行驶,经玛尼干戈和雀儿山前往德格,途中有新路海的风光和穿越雀儿山雪峰的隧道,途中还可以选择去看石渠的壮观玛尼堆;另一条路则是绕行到西南方向的白玉县,再沿着金沙江往北到德格。经白玉的线路较长,需要两天的时间,但是沿途的风光很好。
在即将出版的《中国西南自驾》里,是这样介绍的:由甘孜呷拉乡出发往亚青寺方向,便行驶在近年大热的甘白路上,欣赏总长215公里的绚丽风景。莫拉群峰间有蜿蜒公路,穿过卓达拉山隧道后是丹霞红山。灌木草原的尽头,湛蓝的拉龙错在阳光下光芒闪耀,蛮荒的海子山上乱石堆积,不时冒出的牛羊才让你察觉这不是火星表面。105公里后再见溪水流淌,便可以左转去亚青寺。沿着偶曲河继续向南至白玉县,广袤平坦的阿察草原上野花盛开,金碧辉煌的白玉寺熠熠生辉。从白玉出发,你可以经岗白路沿金沙江行驶98公里去往德格,途中在金沙乡能看到偶曲河汇入金沙江,这里被称为真正的金沙江第一湾。然后可以前往噶陀寺,这座寺院在宁玛派中的地位,也许只有西藏的敏珠林寺可出其右,寺庙由宁玛派高僧嘎当巴德协创建于1159年,据说名字源于寺址所处白色山崖上一个天然形成的藏文字母的发音——“噶”。
那么,当然选择开上甘孜——白玉(甘白路)和白玉——岗托(岗白路)——德格。
甘白路
可是,人算不如天算。在云雾漫卷的天空之下,沿途的丹霞和雪峰一概不见,只有偶尔从缥缈中闪现的山脊尖峰。
好在,高处岩石山岭之下,坡地上的草甸依然青翠铺开。
山林间飘乎升腾的云雾,也产生出朦胧美的“仙境”。
“甘白路”在山峦谷地间盘曲,在山谷间蜿蜒的溪流,也伴随着公路。
有了溪水的加持,小小的野花在绿草中灿黄点点。
公路旁,常见一丛丛一片片的各式各色野花,将山野扮装。我们将车辆停下,走入花丛中,开始猎色。
拉龙措湿地
在山谷间,有古老的冰川遗留痕迹。那大大小小的圆滑石块,被远古的冰川所挟裹传送,散落得漫山遍野。
拉龙措湿地,便是将溪水汇聚后留存在这片远古冰川挤压形成的低洼谷地间。有不深的水塘,块石镶边。
水面上冒出来的一丛丛枝叶和花朵,也为湿地增添上耀眼的瞩目色彩。
在湿地的文字介绍中,拉龙措湿地包括永久性河流湿地、洪泛湿地、永久性淡水湖湿地、季节性淡水湖湿地、草本沼泽湿地、灌丛沼泽湿地和地热湿地7个类型,属于中国特有的青藏高原高寒湿地类型。
泛漫在湿地中的水,最终汇聚成流水,在谷底流淌。
在平缓谷底间九曲十八弯的流水,奔向了拉龙措——一片看上去呈规整矩形的湖面。
为了配得上拉龙措国家湿地公园,甘白路也镶上了红黄蓝三色的分割线。
在经过了拉龙措的赏心悦目之后,却在准备左转开往亚青寺时,被横杆所阻挡。
亚青寺的全名为“亚青邬金禅林”,它比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晚成立5年(1985年),也与色达佛学院有几分相像。同样是规模宏大的佛学院,同样是满满当当的红房子。不同的是,亚青寺的修行者多为觉姆(女尼)。遗憾的是,亚青寺已经对外关闭2年,寺庙整改,规模减半。
所以我们的车子也不得而入。
偶曲河
甘白路接下来便是与偶曲河随行的一路,清冽的河水,欢腾跳跃。
汹涌泄下的流水,曾经被用来推动磨盘和碓春。在电力解决了米面的加工之后,流水便只剩下推动转经筒的功能。流水不止,转经不停,就仿佛人间的诵经声声不息。
沿途的藏族民居,看上去崭新整齐。这几年对于藏区的投入支持颇大,使多次进藏的我,每次都能感受到新的变化。

在这一带的沿途,通常的藏区白色圆形佛塔,被纯木结构的红色方形佛塔所取代,也许是获得木材比砖块水泥来的方便。
白玉
来到了白玉县城,这座名称蛮高洁的县城,在河边狭窄谷地里局促展开。沿着不宽街道的高耸楼房,形成了类似峡谷的“一线天”。而更多的房舍,只能层层叠叠的拥挤在坡地上。
县城名气最大的白玉寺,便坐落在山顶山脊线上。仰首望去,蓝天白云的背景中,寺院的殿堂仿佛是天宫一般。
在县城住了一夜,早晨上山去白玉寺。居高朝下一看,整座县城尽收眼中。
回身朝白玉寺看去,白玉寺的金顶还在更高的山巅那里。据介绍,那座金光灿灿的金顶是按照宗教里三层坛城的模样修建,底层是莲花生,中层是四壁观音,三层则是释迦牟尼。
在白玉寺的一侧,还有更高的山峰。一条盘山道曲折而上,一栋栋藏家的房屋便安居在比白玉寺金顶更高的山坡地上。
早晨,也正是信众们前来拜佛转经的时光。脚步不停,经筒飞转。
要想前往白玉寺的金顶,就还要沿着栈道继续往上。开车上来的我们,谁也不想徒步往上。
于是,看看风景瞧瞧热闹拍拍片子,推动转经筒绕上一圈罢了。
第一湾
在一些著名的河流上,都会有被标注为“第一湾”的景点。被山峦地形所约束的河流,在这里变成蛇形的弯曲,变得受人关注,成为了镜头们的注视对象。
金沙江上的著名“第一湾”,被认为是在云南迪庆州的奔子栏,江水在那里形成了一个“Ω”形,给游客带来了景观,给当地带来了门票的收入。
其实,任何水流都不会是笔直,任何江河都会有盘曲回绕。在金沙江上,其实还有更多的“Ω”形湾,只不过由于偏僻而不为人知。
就在白玉县城以北8公里的地方,金沙江也产生了一个大拐弯。我在地图上看到有上山的路,便开车前往,希望也能得到类似奔子栏那样的照片。
沿着盘山路往上,来到最靠近大拐弯顶端的位置。可是高度不够,不能看出大拐弯的全貌。
继续沿着山路往上,但是靠近江水的一侧林木太多,还是不行。看到山坡上的一栋房屋,似乎在那楼上的视觉效果会好些。
沿着一条泥土小径,走向那座藏家小楼。
可惜,在小楼的位置上还是无法看见大拐弯的全貌。看来,只有用小飞机才能高瞻远瞩,将这段金沙江的“Ω”湾看得完整。
不过,虽然拍照没有尽善尽美,可是我们开上了大拐弯端头的金沙江桥。在没有任何检查的情况下,进入了西藏。
说来很有趣,同行的老毕和老羊都是第一次进藏。可是他们的进藏首秀,却是献给了这里,这偏僻的难得有进藏者关注的进藏通道。
他们有些郁闷,在这样地方拍照,恐怕没有人会认为他们进藏了。
可是,我们的进藏之路还在继续。在一座索桥前停车,我们要徒步进藏。走过狭窄的摇摇晃晃的索桥,跨越仅仅70米宽的金沙江,我们第二次进藏了。
噶陀寺
如果在沿着岗白路往北行驶的过程中,改道右转,沿着赠曲往东,便可以开上前往达噶陀寺的公路。
正是六月中旬,可是高原上的油菜花还在绽放,弥补了我在四月间的缺失。
在河坡镇右转往南,离开赠曲,沿着盘山道往上。在兜兜转转中,不觉将海拔从3100米攀升到了4000米,将众多的村落放到了水平视线的下方。
噶陀寺(国7)依山坡而建,气势宏伟。在莲花生大师诞辰的藏历六月,噶陀寺会举办盛大的法会。届时会有上万僧人聚集,与山坡上层层叠叠的红色崩科僧房,一起组成红色的海洋。
噶陀寺分为东西两部分,西侧最瞩目的建筑是通体金色的坛城,据说光殿顶就由100多斤黄金铸就,坛内有格萨尔和众佛的雕塑,非常精致。
虽然无法靠近细看的殿顶据说是黄金打造,可是能看见下层亮闪闪的殿堂外表。整座坛城皆由金色的金属板包裹,满眼黄澄澄的,要是再增添阳光的加持,那耀眼的闪亮恐怕会令人觉得刺目。
如此豪华的包装,从殿顶蔓延到了地面,由一张张铜皮拼焊而成的地坪铺满了整个平台。
从坛城的平台朝东看去,那东侧山脊上的红白楼房建筑,颇有点布达拉宫的模样。
岗托渡口
从噶陀寺返回岗白路后,继续往北行驶40公里,便可看见一座块石垒砌的岗楼。
在这座岗楼位于的高坡之下,便是从前的岗托渡口。那时跨越金沙江的交通,全依赖来往渡口的小木船。1950年,进藏的大军便是从这个渡口渡江,从而前往拉萨
。
站在高坡之上,可以看见眼下的金沙江大桥。G317国道便是经过这座江桥,将川藏两地连通。
在这座岗托大桥的桥头一侧,也有一座圆形的碉楼。寥寥可数的几辆车,正在桥头排队等待检查通过。
沿着G317的进藏车辆,比起“此生必驾”的扎堆G318来说,可是数量少得寒酸。
附近有一条从德格流淌过来的色曲河,在汇入金沙江的河口处,呈现出泾渭分明的黄浊与清澄两色。
印经院
来到德格,当然要去“此生必看”的印经院(国4)。大红的墙壁下,转经的人们络绎不绝。
走进印经院内,四位师傅正在奋力洗刷印经木版。看来这些经版已经完成了传输信仰的载体任务,要清洗收纳修整入库。
在印经院的楼上,是所有木版的库房,藏传佛教的典籍经版,一排排一层层,挤挤挨挨的满架满室。
据介绍,在印经院的库房里,存放着20多万块印版。在这些印版中,除了佛教经文之外,还收藏有史籍,包括藏族文化中70%的古籍。
在二楼的大厅里,几组师傅两两面对,正在你来我往的一张张印刷。他们动作熟练配合默契,上墨、取纸、放纸、滚刷、揭纸,完成着一个个看似简单的连贯动作,可却有条不紊毫无差错。
在一层的佛殿里,红布包裹的经文堆得高高。藏地吟诵的声音,就是来自这一条条纸页,就是来自德格印经院师傅们的手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