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九天西部大环线(3)驶入“藏羌文化走廊”

标签:
旅游自驾汶川羌寨马尔康 |
三十九天西部大环线(3)驶入“藏羌文化走廊”
二百五西游队的第三天,目的地是川西的马尔康。将沿着G317国道,先从都江堰往北到汶川,再往西去马尔康。
这一路上,将会经过几个羌族的寨子。
汶川



在遥远的神话传说中,大禹是黄帝轩辕氏第六代玄孙,当上了夏朝的开国君主。因治黄河水患有功,为后世人代代传诵,成为了国人企图改造山河的先驱者。
但是,对于大禹的出生地,多年来,四川有三处地方一直在互相标榜,争相号称为“大禹故里”。
一进入汶川县城,身披蓑衣的大禹先生就赫然挺立,似乎也代表了汶川人对于大自然的抗争精神。




萝卜寨


萝卜寨地处山腰间一片难得的开阔地上,下方是岷江峡谷,上方还有更加高耸入云的山峰。







沿着老寨里的小巷,一直往西北方向走,在尽头的岷江大峡谷观景平台处,立着几株古树,在苍劲的树荫下,可以俯瞰下方600米深的壮观岷江峡谷景色.

汶川的特产也包括樱桃,在萝卜寨买了2斤,个大色艳清甜。
布瓦碉楼


在半山腰上,建有三座黄色的碉楼。这些建于明末的碉楼群,并不是类似丹巴那里的片石垒砌碉楼,而是用黄土填塞层层夯筑后,建起的高高碉楼。
这些“土生土长”的黄泥建筑,从地震中幸存下来,有“中国最后的黄泥土碉群”之称。

桃坪羌寨
早在唐宋年间,岷江上游逐渐兴起的茶马古道,成为一条沟通成都平原与川西的主要通道,商贸的繁荣也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从汶川到马尔康的穿越通道,也养育了羌、藏、回、汉等多个民族。
如今,这条从汶川到马尔康的G317国道,也被称为“藏羌文化走廊”。经过改造的现代化新寨与被打造成景点的“老寨”,散落在G317的沿途。
在这些羌寨中,名气较大的便是桃坪羌寨,其保存的完整性和规模都算是这一线中最出好的。桃坪羌寨分为新寨和老寨两部分,新寨完全由餐饮、住宿和旅游商品店组成,商业味偏浓。

收取门票的老寨还留存着过去的模样,块石垒砌的楼屋层层叠叠。老寨里有狭窄的街巷散布,还有建在石屋内部的阴暗通道,走进去如同迷宫一般。


在迷宫般的老寨里,有两座真正有年头的九层四角碉楼。这两座经历了汶川地震的石砌碉楼,却依然完好。

在老寨里,还保存着完整的水网渠道,将山水引入进老寨的石磨碾房。


筹边楼
在这条历史古道上,也有汉文化的留存。在理县的薛城镇,山坡上立着一座建于清代的“筹边楼”(国7)。

在传说中,这座“筹边楼”是唐蕃对峙时期,由剑南西川节度使为筹划川西防务所建。而如今的这座二层重檐歇山式小楼,却是清乾隆年间重建的。

在理县一带,还有毕棚沟和米亚罗两处著名的景区。可是,这两处秋色极好的地方,显然不适合现在经过的我们。
西索藏寨
二百五西游队的第四天,目的地是川西的色达。早晨,我们先去马尔康城东10公里处的卓克基土司官寨。由于昨天时间较晚,所以路过时没有停留,改在今天早晨补上。
不过,到达时,土司官寨还没有开门,便先到河对面的西索藏寨转转。梭磨河对岸的藏寨里,用石头垒砌成的藏族民居鳞次栉比的坡地上展开。

据说,在从前的土司执政时期,这里曾是土司的部下、商人和手工艺者的居住地,也可以护卫旁边土司的官寨。

这座嘉绒藏寨里,现在仍能看到不少穿着传统服装的老年人。

由于对面就是旅游景点,西索村中过半的民居开起了农家乐,村口也建了一条专营餐饮和纪念品销售的嘉绒崇康街 。

卓克基土司官寨
从西索藏寨往对面看去,卓克基土司官寨(国3)就坐落在山腰间的一处平台上。五层楼高的官寨旁,还立着一座更高的碉楼。这样的地势和建筑,使得卓克基官寨易守难攻,成为了这一带的地标性建筑。

据介绍,在嘉绒地区曾有十八个土司,因卓克基、梭磨、松岗和党坝四个土司集中在马尔康区域,所以在1956年马尔康建县之前,这片地区曾被称为“四土”。
卓克基土司也是这一带后期势力和影响力较大的。官寨始建于乾隆年间,曾毁于大火,后又于1937年重建,现在是一座四合院式的木石结构建筑。不过在2005年重新修缮后,已经难以感受到它的沧桑了。

五层的楼宇内,一、二层为历史陈列和当年红军经过时各位领导的复原房间,三、四层被还原成当年土司居住时的模样,从房间井然有序的摆设及经堂的布置中,不难窥见当年土司的奢华生活。此外,你还可以在这里了解最后一任卓克基土司索观瀛,从民国初期入赘继位,到左右逢源于国共两党之间,再到解放后当上了第一届人大代表和阿坝州副州长,最后在“W+革”中被批斗,直至脑梗过世的传奇人生。

据说,藏族作家阿来的小说《尘埃落定》,就是以卓克基土司的故事为背景创作的。

直波碉楼
从马尔康出城往西约14公里,远远就能看到几座碉楼耸立在公路的左右两侧。其中左边的两座高低错落,那是直波村的八角碉楼(国5)。
片石垒砌的八角碉楼,很类似丹巴的梭坡碉楼。虽然多边的凸出八角施工极难,可是其形状却能更加的稳固。

直波碉楼中,地势较低的西碉内部共有13层,通高43米,是中国最高的八角碉楼。远远看去,你会发现它已有一定的倾斜度。而另一座位于东边的碉楼需要爬上一段阶梯才能到达,但两者均不能入内参观。

另外两座碉楼在公路右边,位于山坡上的松岗土司官寨遗址内。据说在南宋年间,松岗第四代土司就将官寨搬到了这里,后来第十六代土司又在原址建造规模相当于原来三倍的新官寨,并自称为“布达拉第二”,但最终毁于一场大火。

如今的这里,经过改造复建,出现了一条全新打造的旅游街区。一条主路沿着山脊延伸,两边的藏式小楼里,有餐厅、住宿和一些文化展示厅。但在我们来到之时,正处于全部闭门中。

两座四方碉楼就位于街道尽头山坡的最高处,但也不能进入。

在这条街区内,还有两处观景台,可将河谷、田园、藏寨和对面的直波碉楼尽收眼底。

开往色达


我们准备在中午时分前往观音桥镇的观音寺,那座措斯甲观音寺座落在镇子西边的山顶上。相传公元7世纪,一位百姓在田间耕种时,发现了一个天然形成的物体,其形状好像长有四个手臂,这尊天生神物后来被人们塑造成了现在观音寺的大殿里主供的观音像。它也是藏地三座神圣非凡的佛像之一(另外两座是大昭寺中的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金像,和甘孜州塔公寺中的释迦牟尼佛像)。
据说,对于阿坝周边的藏民来说,先在观音寺朝拜,再去拉萨转经,行程才算圆满。如果去不了拉萨,那么一生中至少也要到观音寺祈愿一次。由此可见观音寺在当地藏民心目中的地位。
对于我们来说,虽然将车开进了上山路,可是却被半山腰上的塌方所阻拦,去不成观音寺了。

在确定前往色达之前,曾经有过踌躇。因为早就知道色达佛学院处于不开放的状态,作为游客很难进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