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前到来的“旅居”生活(2)深入文昌
虽然不得不被滞留在文昌,可也得将提前到来的“旅居”生活尽可能过的有滋有味。
当然了,最能达到“有滋有味”的方式,就是要享用海南得天独厚的物产。要想得到海南的物产食材,当然最直接的就是去菜市场。
菜场与码头
文昌是个宜居的城市,宜居的城市就有很多的菜市场。住处的对面就有一家超市和一处菜场,走上1.5公里还有海鲜更多的菜场,如果乘坐公交车,更可以去靠近港口的菜市场或者去老城区的第一市场。
无论哪家菜场,都是平民接地气的场所,都有令人眼花缭乱的菜蔬品种。作为全国的蔬菜基地,文昌的菜场里也会有更多的品种选择。
并且,无论是蔬菜还是海鲜,都很便宜。这样的旅居自炊,也将以往旅行中的餐饮费用节省了很多。
在菜市场里购买,有按品种规格摆放整齐的海产品,还有进行过初步加工的。尽可以从容的挑选和讲价,摊主也会告诉应该怎样烹调出美味。
虽然海南并不是牧业区,可是海南的黑山羊还是很有名气,其滋味并不亚于更有名的海鲜。
海南的各式水果,也是每天必不可少的品种,购买最多的便是各种大大小小的红黄绿色芒果。
在文昌购买海鲜,首选的地点便是清澜港的环球码头。这里的每天上午,都是渔船到港卸货的时间。
一箱箱的海产,堆放在码头上。熟悉了的客户,也会将批量大的渔获尽数收购。
对于我这样的家常购买者,只能去码头上的二手小贩处,那里的品种更多更适合家常,也能挑挑拣拣的砍价,或者眼明手快的抢下。
环球码头虽好,不过距离也是较远,前后只是去了三次,可以买到菜场里少见的鱼虾蟹品种。
“老爸茶”与海鲜
在海南,也盛行早茶。不过,这里将广式早茶与西式点心融会贯通,中西合璧的混搭在一起,挂牌为“中西茶店”。不过,这样的民俗喜好,也被俗称为“老爸茶”,很久以来就是中老年汉子们消磨时光的方式。
在文昌老城区里,寻到了一家顾客蛮多的“中西茶店”。也按照中西混搭的特色,点了中式的甜羹+广式点心,外加上西式的咖啡+烘焙糕点。
蛮喜欢这样的有了“西化”的早点,虾饺与咖啡一同入口,粉肠和蛋糕叠加咀嚼,似乎冲突之中又有了格外丰富的口感和味觉。
唯一觉得过分的,就是咖啡里的糖放得太多了,需要提醒服务员将糖送来自己添加。
至于几乎天天要吃的海鲜,当然价格较贵的海鱼和蟹属于偶尔的出现。
倒是价格更为亲民的小海鲜是持续不断。
既然成为了“旅居”,脐橙也对每日里的餐饮投入了较多的时间,精心设计制作,色香味形俱全。
还有这里著名的文昌鸡,也是必须要品尝的内容。按照推荐,找到了据称是最好文昌鸡的三角街饭店。
可是,这里竟然并排出三家文昌鸡饭店,还都是老字号外加点评头榜和上电视舌尖。
只好找了看上去笑容最可亲的一家,吃下去了半只。
不过,其口感和味道,总觉得很类似某地的白切鸡、三黄鸡等等。
在几乎是天天的大吃大喝之后,可是体重居然毫无长进,有些内疚的感觉。
看来一是由于每天的坚持走路和力量锻炼,二是由于海南的菜蔬和海鲜均是不能增加脂肪的食材。
骑行乡村
如果只是依靠两条腿的
,我们的行走范围也只能是有限的周围。可是我们借到了单车,便将前往的范围延伸出去很多。
在文昌的南部新城区没有开发之前,在高隆湾以北的大片土地上,满是郁郁葱葱的椰林。一条从东北往西南方向的乡村公路,穿越过这些椰林,将沿途的村庄串联,从东北清澜港口附近的陈家村到西南方向南海村的陈家宅。
如今,滨海的新城区有了网格化的城市宽阔街道,这条从前的乡间路也被打造成为一条可以骑行的美丽乡村公路。
骑行在这条乡村公路上,还可以看到在成片高楼小区旁留存下来的乡村老屋民居。
这些如今大都人去屋空的老宅,曾经拥有过几进院落的兴旺和繁盛。这些当年的“豪宅”,如今被现代化的楼房所取代,只能容纳对于往事的记忆。


在沿途的几乎每个村落,都有位于村口的一座小庙(土地庙)。乡土里的小庙,自然供奉的也是名气不大的小小神灵。在群星辈出的新时代里,
小庙里的神灵就只能被老人家们所关照,虽然存活下来可是门庭冷落。
文昌有文庙,文昌自然也文运昌盛,儒家文化也扎根在乡村里,就从村落民居上存在的门第名号便可知晓。
“三槐堂”和“济阳第”,代表了家族的悠久渊源;“儒林第”和“德星第”则表达了对于文化和品德的追求。
在这骑行的一路上,还有几处文昌市级的文保。
义门二村的陈家宅,建于民国八年,老宅占地千余平米,是海南传统的单轴线多进式格局,前后四进,硬山顶砖木瓦结构。
当时的陈氏主人拥有自己的运货船队,所用建筑材料都是主人从越南购进。经过本地工匠的细心雕琢,让本土建筑风格陈家宅成为了显赫一时的豪宅大院。
在骑行的途中,看到了一片院落。门楣上的“六桂第”,显示出大户人家的气魄。
这处前后三进房舍的大宅,是一户翁姓人家建于百年之前。主人在越南经商发达之后,携款荣耀返乡,建起了这处宅院,内里拥有精工制作的花窗和细致浮雕的门扇。
有趣的是,就在这处“六桂第”宅院的附近,还陆陆续续的看到了许多标着同样“六桂第”的住户大门。怎么就是与其它的独家门第不同,怎么就会有如此多的人家同样的要攀附上“六桂第”。
在了解后得知,在宋朝时有一位姓翁的大商人,那时因战乱南渡迁徙。为了保住性命与传承,便将他的六个孩子改了六个姓——洪、方、江、龚、汪、翁。为了方便繁衍传代后还能认祖归宗,于是取了“六桂第”作为六姓家族的统一字号。凡是其六姓后世子孙,无论迁徙到何处,在家门口一定要标上“六桂第”的大字。
原来如此,这样众多的“六桂第”,无论是老宅还是新居,无论讲究还是普通,却都是为了表明自家的来历和渊源。
在这条乡间公路的东端附近,还有一座祝嘉故居。这位祝嘉,是清末民初期间的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和书法教育家。
他的故居,是一座典型的民末清初海南侨乡民居。前后共四进,各三开间。前有庭,后带院。这处市级文保正处于维护大修阶段。
骑行在这条乡间路上,一路有高大的绿荫遮蔽,可以免得日晒。
一路上还可以看到乡村的田园。沿途农家的劳作,有在田地里的弯腰,有放养的草滩,还有椰林里的收获。丰饶的南国海岛,奉献出了农牧和林果的收获。
而那些门楣上的传统文字,则是千百年来的耕读传承。虽然这一带出现了大面积的远方“候鸟”一族住宅,可是这些承载了往昔的形式,依然尚存。
文昌还有一处十八行村,现存古建筑规模较大,也较为完整。可惜相距较远,我们借到的小轮单车实在是力不能及。
骑行港湾
在往西骑行乡间公路之后,又开始了沿着清澜湾的骑行。
从住处到跨越清澜湾的清澜大桥,有5公里,在桥头有座公园。
从桥头公园往南,就是沿着岸边铺展开来长达500多米的环球码头。
整装待发的和远航归来的渔船,一艘靠着一艘,密密的停靠在码头旁。
渔家女被绿色的渔网所簇拥,在手疾眼快的修补渔网上的开裂。
沿着清澜湾在西岸排开了很多的码头,其中也包括了可以停靠远洋轮的口岸码头。
在其中的一处码头上,停靠着一艘游轮。这里就是前往南中国海三沙市的游船码头,据称只要花费6000元/人,就可以前往西沙群岛,在5天4晚的海上过程中,抛洒一回爱国的情怀。
在清澜湾里,还可以看见同样要前往南海的海警船,那可是要去维护中国权益的航行。
在结束文昌“旅居”生活的前一天,又再次的骑车前往清澜半岛。这时正好是退潮的时段,那条修筑了三座灯塔的长堤,也露出了海面。
有人便将这条暂时出水的长堤,当做为垂钓的好场所。
为了等候观赏落日,便在清澜半岛骑行遛弯,吹吹海风,看落日下垂。
即将坠入楼群之后的夕阳,艳丽美好。那些成片的高楼住宅,却也呈现出营销中的“夕阳”。
我们,也将送别落日的过程,当做对于文昌48天“旅居”生活的告别仪式。
至于位于文昌东线的东郊椰林、石头公园、铜鼓岭等处,由于曾经去过两次了,便失去了再次去的愿望。
在无奈之中接受的如此“旅居”,也算是提前领略到了预备在10年之后的过程。有些乏味,还能接受。
不过,还是应该把握好当下,还是需要尽可能的“折腾”,从而将最终不得不的“旅居”尽可能的延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