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中看国保(2)走一路看一路
浙江,有着独特的地理环境。东面临海,拥有众多的港口,可以接纳来自大洋的潮流;北有杭嘉湖平原,鱼米之乡物产丰饶;南有连绵群山,山水间景色秀丽。坐拥如此的山川形胜,更深隐下众多的历史遗迹,使得浙江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多达280处。
今天,就选取了一条从东阳通往武义的乡间公路,沿途串联上几处国保。
紫薇山民居
首先来到画水镇的紫薇山村,这样的如诗如画名称的乡村,想来也孕育过古时的文人墨客,并留下来古老的民宅。
据介绍,紫薇山民居(国8)为明代曾当过兵部部长的许氏家族所建造的府邸。这处大宅,前临一片池塘,塘沿为河卵石大街,沿街种植有两株大树,古树枝盖浓荫苍翠。
在府邸前的小广场上,立有“三世尚书”坊(复建)。
在三间四柱三楼的牌坊之后,便是“尚书第”了。这座古宅现在尚存三进,第三进为尚书第的主体建筑,名曰“诒燕堂”。
其“诒燕堂”的梁架粗犷高大,并且施以彩绘。历史在缓慢的逝去,彩绘也被时光所暗淡。
地面为方砖平墁地,山墙的柱、梁、檩、枋等,均为砖砌仿木构造而成。
在粉白的山墙壁上,还残留着上世纪五十年代豪言壮语的零碎字迹。
在许氏家族发达的年月里,筑起了表示着身份地位的“豪宅”,也赋予了各样名称的“XX堂”。
时过境迁之后,纯粹农家宅院里的“开泰堂”和“竞业堂”,也就只能成为一种符号了。
古月桥
就在紫薇山村的附近,一座古桥跨越过清浅的龙溪。古桥起名“古月桥”,那一弯拱形的石桥,就像那每晚映照溪水的一弯月亮。
块石铺筑的桥面,疏密有致。也许是现代的桥梁更便于来往,这座少有行人踏步的古月桥面石缝已经变得绿意盎然。
古月桥采用单拱纵联分节列砌置法建造,桥身分三层叠砌,两端的底层用条石块直砌,桥拱由五节构成,呈五边形。
每节桥拱用六块石条纵向直砌,条石之间距离0.5米,每两节之间的搭接处,用一根横向条石锁扣承接。全桥共用三十根纵向条石、四根横向锁扣石。
这样结构的石拱桥,虽然构造简单,可是由于石材的特性,却不能承受较大的载荷,所以后来被劵拱石桥所取代,成为了石桥中的罕见品种。
也许正是由此,所以这座宋代的古月桥成为了第五批的国保。
雅端村古建筑群
在义乌,不但有闻名天下的小商品,还有也许闻名中国的雅端村古建筑群(国8)。义乌的小商品,带来了财富的积累,雅端村的古建筑群,成为了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赤岸镇的雅端村,有传承悠久的陈氏家族。在这个家族中,出现了先富起来的祖孙三代人物,他们从清乾隆初年至清道光年的百年之间,一直在持续不断的营造自家的宅院。
这个忙乎了百年的建筑群,由陈氏宗祠(叙伦堂)、容安堂、遗安堂、居安堂、德星堂、敦礼堂、敦星堂等多个厅堂宅院组成,号称“七厅八堂”,总占地面积5082平方米,建筑面积约8527平方米,如今这处建筑群的整体布局基本保存完整。
整个建筑群以容安堂为核心,坐西朝东分布,容安堂前临广场,由门厅、正厅和左右厢房、南北重厢组成。
在整个雅端村的古建筑中,就数容安堂最为气派,三开间的大厅气势宏大,用料粗硕,雕刻精美。
在荣安堂的梁枋柱间,布满了木雕。这些雕饰有的从大处着眼粗犷有力,有的精雕细刻装饰感十足。
但是荣安堂更为令人瞩目的,却是那些木构的用材,根根粗大件件肥硕。在这一带清代的木构建筑中,能动用如此体量的木材,尚属难得。
如今的雅端村文化礼堂,就是从前的陈氏宗祠叙伦堂。一座檐角高翘的戏台,座落在庭院正中,也是当年陈氏家族举行祭祀大典的场所。
往年难得几次的唱大戏祭祀娱乐,如今恐怕更是罕见。好在现在的老人,除了必不可少的寂寞外,也还有祖辈们再也想象不到新潮物品。
“遗安堂”上悬挂的祖辈画像,天天面对着与时俱进的新生活,以及年复一年的菜蔬新绿。
赤岸朱宅建筑群
赤岸朱宅建筑群(国8)位于义乌赤岸镇朱店村,由明朝至民国时期的若干建筑所组成。其中包括明代荐叙堂、清代六房厅、清光绪年间的大夫第等,以及在民国年间建成的厢房等部分。
我们主要参观了大夫第,这座清代理学传人朱一新和其弟朱怀新的宅第,是由二进三开间加左右厢房合围成的十八间院落。
也许是文人的宅院,在常见的木雕之外,又格外的安排了一些颇具文人美感的木雕。
在院落一层的46扇木门上,上部都是雕花的窗格,而下部则镌刻上了不同的字画,有梅、兰、竹、菊、荷花、茶花、山石等各种图案46幅。这些很有装饰感的木雕,也使得整座院落更增添了浓厚的文化韵味。
在这座“大夫第”里,居然还独居着一位已经88岁的老人。看到有人前来,便讲述了当年购置这里的房屋居住至今的往事。
老人还特意的指出了一间房门上锁的房间,她说那是从前的书房,屋内的墙板上有书法文字的雕刻。
于是透过那件书房的窗孔,看到了满墙满壁的木雕书法。据说,这间书房的板壁镌刻了清代张度、黄士陵、汪鸣銮、汪洵、陶睿宣、陈宗颖、朱启连、吴延康等人共8幅小篆、大篆、魏碑体等书法作品。
在建筑中镌刻上名家书法作品,堪称一绝,也使得这座宅第成为了江浙文人宅第的典范之作。
朱宅建筑群里,既有传统文人深刻的印记,也有当今生活的琐碎片段。
俞源村古建筑群
座落在武义县城南24公里的俞源古村(国5),完全不同于今天之前看到的几处古村。它被包装打造成为了一个景区,也许是拥有着更古老和更上档次的品质。
一条溪水,穿越古村。筑坝留下一泓清水,倒影出粉墙黛瓦。
据称,俞源村系明朝开国谋士刘伯温所谋划设计建造而成。这位充满了神奇传说故事的大师,将古村按天体星象“黄道十二宫二十八星宿”来排布乡土建筑,还在村口隐含下直径达300多米的巨型太极图。
在古村里的二十八座主要古建筑,被认为是按照天庭的二十八宿星座的方位布开,其中最主要的便是俞氏宗祠。
在宗祠的大门之外,十个方正厚重的旗杆石左右排开,如同雁翎般排开的旗杆指天高耸。
被誉为“婺处第一祠”的祠堂大门左右,留下了现代近代的大大文字。“人定胜天”,代表了敢于逆天的豪情;“守纪律负责任”则贯彻了等级次序的理念。不同时代的文化,也会留下特色甚至矛盾的词语。
宗祠里,立有一座戏台,传统教化的灌输,曾经就是在这一人多高的台面上唱念做打,以喜闻乐见的形式流传凝固。
在祠堂的一根立柱上,还有“西陲多望”的词语。也许,这俞氏的先祖,就是源自遥远的西陲,在历代的重重变乱拓展后,一步步的走到了这里。
虽然要进入古村的几处看点需要门票,可是进入俞源古村,倒是无需购买门票,可以随意的在古村里游荡。
作为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俞源村,虽然作为景点的古建筑得到了保护,可是更多的古屋老房却处于任其败落的状态。
完全不符合现代居住要求的老屋,往往人去屋空,空留下一块“古宅文物公示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