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G318到S318(4)前往川藏中线
由于巴塘的竹巴龙路段维修,每天8:00就开始进行交通管制。所以我们在早晨6:30就出发了。
离开县城不远,就是一处金沙江的大拐弯,一个被江水环绕出的“Ω”形,铺展在公路边。
再往前,就是路旁满是道路工程设施的路段了。
正在翻新修筑的道路,正处于施工中间,没有铺装的路面,被滚滚行驶的车辆卷起漫天的尘埃。
视线不良,车辆只能缓速前行,互相扎堆形成了临时组合的车队。
在2018年11月,金沙江白格段形成堰塞湖,其下泄洪峰在通过G318的竹巴龙这一段时,造成了G318国道路段和竹巴龙金沙江大桥严重损毁。原本9跨270米长的金沙江大桥,有7跨桥面被完全冲毁,长度达210米。
时隔数年,现在新的竹巴龙金沙江大桥正在施工中,而G318国道的通过,就靠着一座临时搭建的钢桥进行单向通行
。
(下图是07年第二次进藏时的金沙江大桥,那时的“西藏界”牌子上干干净净)
进入西藏
过了金沙江,也就进入到西藏的境内,G318沿着一条深谷向前蜿蜒。
在芒康县检查站,进行了进入西藏的第一次检查,健康码行程码和身份证,缺一不可。
在如今的G318进藏大军中,除了舒坦坐在车里的轰响摩托的奋力踩踏单车的主流之外,还有徒步的和拉车的小众人群,都在以自己觉得合适的方式进入西藏,奔向拉萨。
在行驶100公里后,9:00到达了芒康县城的东边。
前往察雅
在传统的G318进藏过程中,应该是沿着芒康、左贡、八宿、波密、林芝一路去拉萨。
可是我们这次进藏,却是要从传统的川藏南线G318,转向这几年刚兴起的川藏中线,去洛隆、边坝和比如。
从G318去川藏中线,一般来说,是要经芒康、左贡,在翻越怒江山之前,在邦达镇右转经G214去洛隆。
可是我们这次去川藏中线,却是要在芒康就右转,经S203省道,往北到察雅县,再从察雅沿G349前往洛隆、边坝和比如。
我们驶上的S203省道,是一条去年才建成的连接了昌都与芒康的西藏东部南北向新通道,可以比传统的G214缩短130公里的路程。
这条新开通的省道,车辆很少,也让公路边的羊群免受干扰,低着脑袋寻找野草的滋味。
在开过一段河谷之后,开始翻山,公路盘曲着往上,通往高山的垭口。
从3875米的芒康到3158米的察雅,要翻越4820米、4010米、4060米、4480米、4350米的五处垭口。好在车少路况好,行驶在S203省道上还是很轻松的。
受印度洋板块挤压而隆起的青藏高原,也会在地表显现些被扭曲变形后的纹理。
地层的亘古变迁,哪里比得上风云的瞬间万千,更加接近上天的高原,也更容易看清楚云层的翻飞腾挪。
在车行的一路上,能看到云层的聚会浓厚。
能看到云层真实接地气的过程,那垂直往下的云气,正在裹挟着雨水倾泻到地面。
看看时间还早,就在途中转向去了察雅县的香堆镇.那里有向康寺和仁达摩崖造像。
可惜的很,通往向康寺的道路不通,又懒得走上较远的高坡,就不去看那个向康大殿了。
转而去找仁达摩崖造像(国8),可是在来来回回开了十几公里之后,却发现去摩崖造像的路太烂,只好再次放弃。
下午18时,我们到达了察雅县城。说起这个察雅,还是得先介绍一下川藏中线。
所谓的川藏南线G318与川藏北线G317,恐怕已经为大多数的自驾者所熟知。被宣传为“中国最美景观大道”的G318,更是被忽悠成为“此生必驾”的线路,在被追捧中导致了经常的路堵与闹腾。而G317由于全程铺装路面的完工和几段隧道的开通,也使得路况甚至好于G318,将成为进藏的新热门线路。
可是,有一条处于川藏南线与川藏北线之间的川藏中线,在勇于探索的自驾先行者的探路后,渐渐吸引到更多的车辆前来。这条所谓的“川藏中线”,一般来说,是一条经由成都、丹巴、道孚、新龙、白玉、贡觉、察雅、洛隆、边坝、比如、那曲的线路(各种说法有所差异)。这“川藏中线”其实并没有全程贯通的干道,而是由多段各种道路所组成,有国道省道县道甚至乡道,而其中西藏境内的国道,就是G349。
我们来到的察雅,就是这条“川藏中线”上G349国道的起点。而G349国道的“0”公里,似乎就应该在S203省道终点与察雅县城主干道入口的衔接处。
寻找公路的“0”公里,我曾经有过多次,也是蛮有趣味的一件事。不过,找到了与扑空了都是可能的。在察雅的这个街头,我就扑空了。
并且,在察雅县城的街道上,就没有G349国道的公里数路牌。
开上川藏中线
在第二天从察雅开往洛隆的路上,在离开县城之后,终于看到了G349国道的第一块公里数路牌——5。
虽然1、2、3、4都消失了,可是这块“5”公里路牌,还是能证明我们开上了“川藏中线”。
车行不久,看见一条江水奔流。查看了地图以后,才知道这水流却是大名鼎鼎的澜沧江。
澜沧江边翠绿的梯田,令人想起四月经过的西双版纳。澜沧江在流淌几千里之后,从那里流出了国境。相同的一条江水,却串联起差异极大的两处田园。
G349国道继续往西,从察雅到洛隆有260公里。沿途经过过河谷、草原、山峦、雪峰,各样地貌也在路边层出不穷。
在翻越过4462米德嘎拉山口后,就进入到洛隆县境内。
在洛隆县城吃午餐,一家面馆的门前,几位藏民正在刷去新采集虫草上的泥土。那一根根新鲜的金黄色虫草,虽然也算不上肥硕,可也开价30元一根。
边坝三色湖
从洛隆往西,沿着G349国道行驶130公里后,左转离开国道,进入群峰环绕的一条谷地。
沿谷地行驶15公里,就来到了“三色湖”边。由雪山流淌而来的水流,在山谷间的洼地里汇聚成三片的水面,呈“品”字形排列成三个小湖。由于在阳光下颜色各异,故称“三色湖”,分别为黑湖、白湖和黄湖。
首先来到的是“白湖”,也是水面最大的一片,也许是背景上白皑皑雪峰的映衬,使得这片水面呈现出白色。
在湖边的一处断崖上,一挂瀑布倾泻而下,奔流的瀑水,注入了“白湖”。
“白湖”旁是平坦的草场湿地,色彩鲜艳的帐房就搭建在湖边,附近的藏民们也将这里当做度过节假日的场地。
与“白湖”相隔了一道山梁,便又是一片水面。这个湖面的周围,被石山崖壁所围拢。
也许是湖水较深,也许是周围的深色山石,使得这片水面呈现出厚重的深蓝色彩,得名为“黑湖”。
就在湖边的石山崖壁上,却生长着一丛丛的高山杜鹃。正值高山杜鹃的花季,一簇簇盛放得花枝招展。
这里杜鹃的颜色,均为粉白。白色基调再渲染上粉红,一份淡雅就端庄在深绿叶片衬托之中。
高原的山岭间,蓬勃出如此娇嫩的粉彩,也算是我们的幸运,能够在“三色湖”边又看到更加妖娆的颜色。
从“黑湖”再翻过一道山梁,便是“黄湖”。这是一片积水的洼地,由于很浅,水底的土色就成为了湖色。
在“三色湖”流连了近2个小时,看看天色已晚,便驱车离开。
再行驶49公里,到达边坝县城。这个小县城里的食宿选择不多,入住门口停满自驾车的火炬大酒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