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缓解后的旅行(19)初见土楼

标签:
旅行自驾百侯镇花萼楼道韵楼 |
“疫情”缓解后的旅行(19)初见土楼
行程的计划,是从梅州往潮州、汕头走。但是在大埔县住了一晚,主要是大埔的看点太多了。
除了那些与客家人紧密相关的以外,我们在大埔还发生了一件“撞机”事件,这是续TONY的“坠机”事件后的又一起事故。
平安要居高俯瞰那泰安楼,可是由于大树的遮挡,小飞机撞上了没有想到的高楼,直坠而下。
据被撞击人家所说,那场景颇似911的过程。在小飞机扑面而来的过程中,顿时心动过速。
由于平安号折翼,导致了以后的飞行编队,只剩下TONY单机出击。
百侯镇
大埔县的百侯镇,是“中国历史名镇”,据说在镇上有120多座保存完好的明清时期古民居建筑,展现了当地的客家和侨乡风采。

在百侯镇的许多古老民居中,只有肇庆堂被定为国保(第八批),可见这座大宅的不同凡响。
肇庆堂,又称为敬修衍庆,是一组中西合壁式的客家民居建筑群,建于民国六年。

肇庆堂也是不得入内,只好在大门外,看看那门楼上由彩色小瓷片拼缀而成的精美造型装饰。

肇庆堂的主体是一栋堂横屋组合式的围屋,但是围屋的西北角上却有一栋两层的洋楼。
在这西化的洋楼上,也应用了西式的彩色玻璃和铁艺,并且使用了大量的巴洛克装饰手法,那些波浪形装饰线条和图案比比皆是。
就连洋楼屋顶的正中,也立起来一只伸展开双翼的飞鸟,而不是一条弯曲的龙。

肇庆堂附近的海源楼,是扬姓富商在1907年所建。
他的南洋经历,导致了这栋二层楼的几乎全盘西化。

不过,最好的形式,还是选择了兼容并蓄的与时俱进模式。
宅院里既有悠久历史的古典,也有引进的海外舶来进步。


在百侯镇转悠了一圈,古老的民居、祠堂屡屡可见。
有的还是居家模样,有的已经成为了开放的场所。


花萼楼
在从江西往梅州的一路上,看到了很多的各式客家建筑,围屋围楼围龙屋。
可是在紧靠着福建的大浦县联丰村里,看到了土楼——花萼楼(第八批国保)。
看来,各式客家建筑,是有地域区分的。

这座由林氏建于明万历三十六年的土楼,距今已有400年了。
土楼高11.9米,楼的墙体用生土夯筑而成,底层宽2米,顶层宽1.3米,楼顶为木梁灰瓦。
门楣上石刻“花萼楼”,左右贴有“花开常棣,萼发青云”。

油亮的卵石,铺设了进入的通道。

花萼楼内的场坪,除了水井外,皆是卵石铺地的空场地,在正中间还有拼镶出的外圆内方古币图案。

虽然整个花萼楼里几乎没有什么住家了,可是每扇门口都贴上了大红的对联,悬挂了大红的灯笼。
前几年,在春节期间有朋友来过这里,正巧遇上了春节的祭祀场面。
那些返回祖屋进行年节祭祀的仪式,很火爆热闹。

正对着大门的,应该是家族祭祀和议事的大厅,可是却挂有“观音娘娘”的匾额,看来祈求神灵是更为要紧的。

花萼楼有由低到高由内而外的三个层次组成,共210个房间。
内环为平房,有30个房间;外环为土楼的主体,其一层与内环的平房相贯通;二层退后一些,有房60间;第三层最窄,有房120间。
花萼楼这样层层递进的造型,也好似花瓣的重重叠加。

在直径50米的花萼楼外,还有一圈低矮的平房环绕。

这些围绕在花萼楼之外的房屋,也许是土楼内的房屋不够住了,也许是林姓以外的各家,也许是为了将花萼造型完美。
“联合起来”的大字标语,也体现了土楼群居需求的精粹。

据说,由于这圆形土楼形似花萼,又取兄弟邻居乡村相助之意,所以取名为“花萼楼”。
坪山梯田
在花萼楼的附近,有片坪山梯田,正好是梯田蓄水等待插秧的时节,顺便去看看。

在坪山村外的坡地上,层层叠叠的梯田,从村边往山坡的顶端蔓延。

梯田随着山形,也在弯曲着水平延伸,就像飘撒在山体上的飘带,柔美的缠绕。

蓄满了水的梯田里,有着星星点点的绿,那是刚刚插下的幼嫩小秧苗。

古老的村落,拥挤在山脚的谷地里。

田地里,已经看不见农夫辛劳的身影。
每年最为辛劳的插秧,看来已经结束。

田地里的秧苗排列齐整,农人们也可以短暂的休息几日,然后继续下田辛劳人们的盘中餐。

潮源楼
位于饶平县上饶镇二善村的潮源楼,建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现在是省保。

迎接我们的,只有满耳的鸡叫声。

直径近百米的潮源楼,土楼内的场地很大很空旷。
可是已经基本上无人居住,让公鸡母鸡们将这里当做了它们的幸福乐园,并且遗留下满地的斑斑点点。

细看这些门户紧闭的各家,在建成的初期时,应该是统一打造得一模一样。可是随着入住人家的不同,其入户门也有了渐渐不同的变化——门扇油漆的颜色、门扇上的文字。
到了上个世纪的50年代,这些门户紧靠的左邻右舍之间,也许还出现了阶级成份的不同。

道韵楼
从潮源楼往南,在饶平县的三饶镇有座第六批国保——道韵楼。
作为能够在2006年就进入国保名单的土楼,道韵楼恐怕是以它的历史古老而入选的。
这座土楼始建于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居然耗时百余年,直到万历十五年(1587年)方才完工。
在这么长的时间里,究竟发生了什么?是费用不够,是修改规模?
从而导致在百年之间这黄氏家族没有建成的家园。

不过,这座占地面积约10000平方米的土楼,也真是罕见。
蛮有文化的“道韵”,成为了这座巨型土楼的名号。
两旁的对联写到,“道义为本根天下无双克念祖德,韵文光奕业实华并茂昭厥孙谋”,复杂注释了“道韵”这个词。

穿过道韵楼的门洞,前方就是一条长长的甬道,看上去这座土楼的直径是灰常的大。

可是从甬道里往回一看,却是残败不堪的模样。

眼下的道韵楼正处于全面维修中,所有的住户已经全部搬空。
登上三楼俯看,才发现这道韵楼为八边形,内部还建有两圈的平房。

这环绕的平房,也就是每户的入口。
发现,每家的门面都是大不一样,各有各的装潢门面内容。
这一家是“浣香别舍”,很有些雅致的情趣。

“浣香别舍”的隔壁,就是土楼的黄氏祠堂,两侧还有古人物的图画。

除了像“浣香别舍”和祠堂这样重要的房屋,其余的门户都已经空空荡荡。

走进去看看,还有主人看不上后被抛弃各种家用物品。
其中有两张老式座椅,其实完全会被喜欢的所收藏。

回来后从网上找到了道韵楼的俯视照片,可以清楚的看清全貌,据说这还是全国最大的八边形土楼。
度娘介绍说:
整座楼呈八卦形,卦与卦之间有甬道隔开。
楼内充满8的倍数——72间房、32口井、112架梯。
围楼内广场中有两口井,象征太极中的两仪阴阳鱼眼。
土楼坐南朝北,对角线长101米,周长328米,楼高11.5米,墙厚1.6米。
土楼内共有住房72户,每户均为二进二天井,前两排为平房,后排是三层高楼,有单独的楼梯,整套进深达29米——很像如今的联排别野。

凤凰单丛
离开道韵楼后,本应该往南,经潮漳高速去潮州。
可是导航路线显示出一长段的红色,车祸路堵。
重新导航,给出了一条经省道去潮州的路,还近了一些,那么就走这条路吧,省的堵在路上闹心。
车行途中,突然看见有一长排一长排的茶叶晾晒在公路上,占据了快一半的路面,怎么回事?
突然想起,我们要经过一个凤凰镇,是“凤凰单丛”的凤凰吗?
看见了茶叶的招牌“鸭屎”,想起来曾经惊讶过的凤凰单丛品种“鸭屎香”,当时还上网查看了一下这个太不雅观名称的由来。

原来,我们误打误撞的来到了凤凰单丛的著名产地——凤凰镇。
那就停车吧,找了一家茶厂,看看问问闻闻品品。

应该说,这样的看上去像是一根根干草似的凤凰单丛,有着别样的多层次香型,并且十分耐泡。

由于品尝“鸭屎香,到达潮州时已经天色黑漆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