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1.高原反应
生长在低原的人初上高原自然反应强烈,就像农民进城一样不适应。这没办法,你只能忍着,等待身体突然开朗的一刹那。
今天就体验了醍醐灌顶般的一刹那的透彻。那是自松赞林寺出来之后。浑身突然清澈。脑子里的氧也够了,身体每个缝隙似乎都张开了,并且还有清冽的空气在流通。
这种体验,难以言传,只有身临其境才可明了。
2.客栈
独克宗古城有很多客栈,相比较丽江大理的客栈,这里的客栈阔大深厚,多利用原藏式院落改建。我们住的是前后两个小院相连的客栈,阳光自天井顶篷喷薄泻下。坐在中庭的竹椅上,老板娘带着儿子耍闹。健壮纯朴面孔黝黑的藏族小服务员出出进进,偶尔低头露出腰来,吓你一跳,着实黑的出奇。
3.达娃路口的鱼头火锅
达娃路和池慈卡街街角,有一家重庆女人开的“老字号鱼头火锅店”。这个店子没有菜谱,老板娘只好展开别的客人点的菜单给我们看。
像谭鱼头那样。老板娘给我们解释到。
该店的火锅把藏地炉灶和重庆火锅结合在一起,锅是个大铝盆,灶火是蜂窝煤炉,上面方方正正一米见方一个大铁皮灶台,擦得油黑锃亮,因为烟囱的缘故,填上木炭后,铝盆放上去,一会儿就开了。
其它配菜诸如菠菜,小白菜,炸猪皮,火腿肠,豆腐什么的都放在一个小架子上,任你拿,最后按你拿走的菜数算帐。
柜台上居然有煮花生米,还有猪耳朵卤鸭胗什么的。
这里也卖一种在大理常见的雕梅酒,甜,很好喝。
旁边没人的灶台上,放着几份报纸杂志。报纸是12月份的,打开一看,还是孙道临去世的消息。另一份杂志没有封面,打开的一页豁然写着:旅行箱惊现腐尸
哇。差点吐了。
4.四方楼前的锅庄舞
本地居民大都是五六点吃晚饭,吃晚饭后便聚集到镇中心广场,也就是四方楼前开始跳锅庄舞。
此时阳光依然浓烈,相当于内地的四点左右,将近九点半天才漆黑下来。
镇中心广场和县城的广场不一样,这是个高出地面的方方正正的石砌的台子。跳锅庄舞的有游客,穿民族服装围着围裙的白天出没在各个铺面里的当地妇女,老中青男人,醉汉,外国游客。小娃娃在中间起哄。狗低眉顺眼地趴在一旁观战。不知怎地,让我想起萧红的《呼兰河传》来。
除了跳锅庄舞时,这里充满了慵懒之气。当街摆着麻将桌,一群男女开战,颇有成都靡丽之风。酒吧大都空荡荡的,许多门脸都写着出租铺面的字样。
5.石卡神山
海拔4449.5米,香格里拉最大的神山。
登上峰顶,满眼茫茫,宛如冬日,原驰蜡象。阳光时隐时现。
下山时,下起了雨夹雪。
6.藏建筑
香格里拉县的所在地叫建塘镇。这里的藏文化保留的比较完善,大部分的建筑都是高大伟岸的宫殿式楼宇,方方正正,外墙都是藏式图案和石头质地,好像到处都是布达拉宫似的。
和所有的城市一样,县城中心也有一个广场,一个像宫殿一样的藏式建筑依山而起,初看还以为是庙宇。
镇上的住屋多用石头和粗大的木头做成。和丽江的纳西古楼一样,先用木头搭起架子,甚至连屋顶都盖好,然后再垒砖或石。看上去炮弹也奈何不得,即使击穿,也无损建筑,只是多了一个洞而已。
7.松赞林寺的照相模特
松赞林寺正在建筑大门,金碧辉煌已初见雏形。
一进门便看见一身穿民族服装满面敷粉的妙龄少女牵一藏獒,当你经过时,少女便要求合影,两元一次。
绕过少女,迎面两个三岁左右的女娃奔来,刚把相机对准,女娃一扭身,没等回过味来,那女娃嘟哝道:照相给钱,两元一次。诸人忍俊不禁。
一路上攀,便不断有三岁女娃拦住,口中喃喃有词:大哥大哥照张相,祝大哥越长越胖。
不管男女老少,环肥燕瘦,一律照此办理,并且口齿伶俐,发音正确,显然经过训练。
8.碧谷天池
猜对了,就是《无极》拍过的那个天池。
天池座落于一个因为禁伐令下达后而废弃的林场峰顶,海拔3600多米。
一路上山,山坡上散见粗大枯朽的树桩和腐朽的树干,越往上走,腐木越多,横七竖八躺在路边,拿手一抓,便散乱开来,宛如腐纸。
山谷里有牧民夏季露宿的木屋,木屋旁边是一条雪水小溪。再往上走,便随处可见厚厚的积雪。
天池已几乎无水,仅剩湖底的水仍在结冰,杜鹃花刚刚发芽,枯草枯树枯木遍地。
此地毫无人烟气息,似入上天之界。静静坐着,倾听风声过耳,宛如神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