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在这样一个沉闷的春天,没有阳光的下午,终于看了让人血脉贲张的《巴尔干庞克》。
埃米尔·库斯图里卡
无法原谅的是:为什么到现在才看这部片子?愚蠢至极。
肉体和情感的持续狂欢。高潮迭起。
无法理性倾诉这样一个片子带来的酣畅淋漓,只能简单地说,痛快。无法预知也无遮无拦的痛快。不需思考。不须装蒜。
看一个影片,能达到痛快二字的,不多。
看得出来,《太阳从这里升起》没少受影响。尤其是巡回乐队乘坐的火车,简直就是直接抄袭。而高声喊着的“阿廖莎”,也在米哈尔科夫的《西伯利亚颂》里屡屡出现。
还有,就是充盈整个片子的激情。
但唯一不同的,也是最根本的区别在于: 《巴尔干庞克》抛弃政治,体现的是肉体的狂欢。直接有力。现实。关乎所有人类,种族。而 《太阳从这里升起》体现的是形而上的狂欢,梦境,关乎自我。 埃米尔·库斯图里卡感染了所有人,因为他的俗世快乐。姜文肯定和埃米尔·库斯图里卡一样沉浸狂欢。但我们不知道。并且,大多数都不关心,或者说,想关心,但找不到入口。
看《巴尔干庞克》无法不联想到《太阳从这里升起》,请原谅我的絮叨。
虽然一个是纪录片,一个是剧情片。
马尔克斯的魔幻实际上是在用魔幻写现实,或者说人类真谛。这也是寓言的任务。但魔幻这东西如果功底不够,容易走火入魔,东施效颦。
“有度”和“无度”是大师和迷幻药上瘾者的根本区别。
马尔克斯的魔幻现实主义所以能影响中国自八十年代以来所有的先锋作家,因为契合了八十年代思想解放的阶段性承前启后,天时地利人和全占,而现在已经进入《猜火车》的迷幻阶段,80后业已进入无妄时代,深刻已经不是这个时代的主题,有限深刻和深入浅出的表达才是这个时代的主旋律。
何况,谁敢说自己就是深刻呢?那不是找死吗?
《巴尔干庞克》DVD封套上标明该片属艺术片类型。
当然,谁要说这个片子不是艺术片,那才真是瞎了眼。
这样的艺术片,乖乖,好极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