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1。
从少年时期起,西伯利亚就是梦中常出现的一个情境。或者,意象。
《西伯利亚颂》。
永远的青春。少年。革命。
一个村庄的史诗。俄苏文学的底蕴。
只有俄罗斯这样的民族才可能产生这样的影片。无论这个民族遭受过如何的摧残。无论这个民族目前如何的窘迫和躁乱。
乐观的承受和传承。人种的根本力量和生命力。一切种种。
一百年里,中国难以出现这样的作品。
因为,我们只是一贯抱怨。或者装模作样的独立。或者,狗屎。
这里就是西伯利亚。所以,他们说:“流放也不过西伯利亚。”
这是植于民族本性的达观。
2。
《乱》。
牟森说:这是黑泽明最好的一部片子。
另一个森说:这个片子证明黑泽明已是廉颇老矣。
同一个片子,同样有水准的两个大师看法不一。
3.
兄弟,一直在担心,看见你很高兴,放心了。
人间正道是沧桑。只能这么说。
4。
《精英部队》。巴西真的这么乱吗?
5.
《卡珊德拉之梦》。
伍迪·艾伦依然是絮絮叨叨,但阵容越来越强大和时尚。情节越来越黑色,结果越来越残酷。
这个世界是世俗的,并且世俗的吞噬力很强大,就连大师也不能例外。
伍迪·艾伦越来越好莱坞了。不错。
6.
我的口味基本代表世俗社会的欣赏水平,我能买票进电影院看的,票房一定好。
当然,《东邪西毒》是另类。
一些打着艺术片口号,在家里连碟都看不完的,怎么会票房好?荒唐的判断。
既然是艺术片,自己就应该很清楚片子的去向----一定要拒绝大众。既然成心拒绝大众,为什么要大众买单呢?
这是个拗不过来的悖论。
违反逻辑和规律的事情,结果一定不会如意。自以为是无助于事情的结果。
当然,艺术片如果真的表现的是人类的真实情感,大众还是会买单的,可惜大部分中国的艺术片都在故弄玄虚,故作高深状,其实说穿了,浅薄的很。
既然无法形而上,宁可形而下。
事情很简单。
近几年来,只有一个片子很形而上,《太阳从这里升起》,结果也不好。
7.
朋友说,姜文相当于北大文学系的水平。可惜,他还是中戏表演系毕业的。
如果真是北大文学系毕业的,《太阳从这里升起》就会是另外一个结果。绝对大师兼巨匠级作品。
早期教育相当重要。
因为文化的传承问题,俄罗斯导演解决了这一问题。比如米哈尔科夫。做到了深入浅出。
还有就是黑泽明。
从《鬼子来了》看,中国只有姜文有成黑泽明的可能。但不知能不能坚持到底。
8.
许多欧洲电影大师都深受好莱坞影响,比如戈达尔。特吕佛。
但我们的艺术片导演却拒绝好莱坞。你以为你是阿巴斯啊?你有人家的沉着吗?
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