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阿尔莫多瓦式的电影,一部隐秘的生存秘史,一个时代的记忆,两个兄弟的命运密码解读。
中国先锋作家的马尔克斯情结依然挥之不去,强烈的南美风依然使这个江南刘镇再次呈现出一副异样的海洋性气味。
我现在看的是《兄弟》的下部,没有反对者说得那么不堪,但明显比上部逊,就像很多人说得那样,我也是在一个晚上加开车回京的路上看完的。多亏在晚上看的是前一部分,车上看的是李光头发迹后的下部分。恣意汪洋的叙述快感淹没了人生的荒诞和悲悯,但平心而论,改编成一个电影还是绰绰有余的。
虽然后来李光头对处女的迷恋无论从那个角度上来说都不可能在中国审查通过。
过去的时代成了一种极具自然状态的小人物撒欢的田野,物竞天泽,适者生存再次成了人生规则,一个肆无忌惮的混蛋成了整个刘镇乃至社会的主宰,而享受完美爱情的道德优胜者因为理念高尚而最后在妻子被勾引后卧轨自杀,而那个曾经对李光头极尽羞辱的刘镇美女林红也在适当的时候完成了灵与肉的投诚。
一对兄弟,一个女人,这样一个毫不惊奇但极具经典意义的组合让我们再次怀疑大众道德的虚伪和不堪一击,也完成了余华对人生的荒诞解析。
异样的南美味道是同时代先锋作家格非,孙甘露等一干人马的共同母体气味,但对人生整体和深幽的探秘,还原成若无其事的平和是导致余华和中国大部分先锋作家区别开来的一个根本因素,与苏童,格非,孙甘露等一再留恋于人生和情感横截面的怪异奇崛描述不同,余华越来越沉溺于对人生根本意义的怀疑和异样开掘,并且越来越能在行而上和世俗生存意义中找到一个很好的契合点,并不动声色地讲的意味深长。
但这一次,尤其是下部,尤其是下部的后半部,余华失控了,作家本身的俗世念头战胜了文学家应该的隐没和危言大义,进入一种生趣盎然的激情发泄。
也许余华太想改变一下了,就像一个导演总对自己的成名作不满,一个歌手总是不屑在朋友间的聚会场合唱自己的成名曲一样,腻了,想换一种味道,孰料群众不买帐,因为喜欢余华的人非常不情愿在余华这儿看到莫言。
大概这就是诸多对《兄弟》下部不满的原因。
还是那句话,《兄弟》改编成一个电影还是绰绰有余的。
不必过于厚非,《兄弟》需要的是再用慢火细细炖上一个下午,然后我们就会尝到一锅溢出罂粟味道的秘传高汤。
中国先锋作家的马尔克斯情结依然挥之不去,强烈的南美风依然使这个江南刘镇再次呈现出一副异样的海洋性气味。
我现在看的是《兄弟》的下部,没有反对者说得那么不堪,但明显比上部逊,就像很多人说得那样,我也是在一个晚上加开车回京的路上看完的。多亏在晚上看的是前一部分,车上看的是李光头发迹后的下部分。恣意汪洋的叙述快感淹没了人生的荒诞和悲悯,但平心而论,改编成一个电影还是绰绰有余的。
虽然后来李光头对处女的迷恋无论从那个角度上来说都不可能在中国审查通过。
过去的时代成了一种极具自然状态的小人物撒欢的田野,物竞天泽,适者生存再次成了人生规则,一个肆无忌惮的混蛋成了整个刘镇乃至社会的主宰,而享受完美爱情的道德优胜者因为理念高尚而最后在妻子被勾引后卧轨自杀,而那个曾经对李光头极尽羞辱的刘镇美女林红也在适当的时候完成了灵与肉的投诚。
一对兄弟,一个女人,这样一个毫不惊奇但极具经典意义的组合让我们再次怀疑大众道德的虚伪和不堪一击,也完成了余华对人生的荒诞解析。
异样的南美味道是同时代先锋作家格非,孙甘露等一干人马的共同母体气味,但对人生整体和深幽的探秘,还原成若无其事的平和是导致余华和中国大部分先锋作家区别开来的一个根本因素,与苏童,格非,孙甘露等一再留恋于人生和情感横截面的怪异奇崛描述不同,余华越来越沉溺于对人生根本意义的怀疑和异样开掘,并且越来越能在行而上和世俗生存意义中找到一个很好的契合点,并不动声色地讲的意味深长。
但这一次,尤其是下部,尤其是下部的后半部,余华失控了,作家本身的俗世念头战胜了文学家应该的隐没和危言大义,进入一种生趣盎然的激情发泄。
也许余华太想改变一下了,就像一个导演总对自己的成名作不满,一个歌手总是不屑在朋友间的聚会场合唱自己的成名曲一样,腻了,想换一种味道,孰料群众不买帐,因为喜欢余华的人非常不情愿在余华这儿看到莫言。
大概这就是诸多对《兄弟》下部不满的原因。
还是那句话,《兄弟》改编成一个电影还是绰绰有余的。
不必过于厚非,《兄弟》需要的是再用慢火细细炖上一个下午,然后我们就会尝到一锅溢出罂粟味道的秘传高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