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王妃黛安娜死因的真相探秘在欧洲已经几乎成为了一种新兴行业。
在回上海的飞机上又看了一篇关于黛安娜之死新说法。
有关于阴谋论的新疑点,意思是当时黛安娜已经怀孕,血缘正统的英国皇室绝对不会允许一个曾经的王妃怀上一个穆斯林的后代,于是设计谋杀。
谋杀的手段就是车祸。
这个推理据说已经有了足够的证据。
比如司机保罗是英国军情六处的眼线;黛安娜死后被匆匆做防腐处理等。
但我不知道这些证据即使确凿又有何意义,除了给那些不屈不挠的考据癖们挣些稿费和知名度外,一切似乎都无济于事。
你能指望最后由一个国家的情报部门来向公众承认自己是谋杀并向广大“戴丝”们道歉吗?
实际上到目前为止,已完全不需要用证据来佐证,因为英国或肇事地法国根本就不会承认或者惩办凶手。
以国家的名义杀人,总是有足够的借口的。
何况如果凶手是一个国家,那就有足够的时间和条件来证明这次杀人事件是一次正义的出征。
你会想象因为伊拉克战争一向标榜公正的美国联邦法院去惩办布什吗?
当以国家的名义大规模杀戮或者误伤时,除非失败者,没有人会为此付出道义或法律的代价。
对于黛安娜之死,我相信这是一次谋杀。
但这是黛安娜自己杀死了自己,并不是别人。
触犯规矩的女人最后的结局大都如此,黛安娜也没有例外而已。
似乎是只有在中世纪才能上演的悲剧,在二十世纪亦独幕公映。
这是一个有身份羁绊的女人追求自由和欲望的必然结局。
没有人的自由是单纯的,贵为王妃和皇子的母亲双重身份的黛安娜尤其如此。
皇门如海,一朝身入皇门便被打上不可磨灭的身份烙印,你的一举一动就会让人正面反面联想到你身后的阶级。
如果你疯狂的追求自由,那就是说你这么多年来是多么的压抑;如果你荒淫无度,那也只能说明你曾经是多么的压抑;如果你依然压抑,必然有人猜测你被人付了封口费。总之,实际上,在被虚荣或卑贱的欲望驱使进入皇门的那一刻,黛安娜就已经不是黛安娜了。她是一个王妃,一个国家冰清玉洁的身体象征,是一个国家的脸面,这个脸面上涂的化妆品,是根源于一个掌控国家图腾的强大的策划班子的选择和教唆,完全由不得你了。
这是一个必须的牺牲,是最初虚荣的代价。
你应该无怨无悔,你别无选择。
因为你选择了一个别无选择的选择!
违背此选择,只有死。
这是一个诸多当事人的默契。
其实黛安娜非常明白自己的这一结果。她在数十天前已经预料到了自己的这一结果。
她写信给人说,有人要我死,可能是车祸。
一切如料。
只有她自己清楚这是怎样一回事。
但女人之所以是女人就是因为她们对感性或感觉的忘我沉浸。黛安娜太享受如期而至的自由和身体幸福了,她忘了自己应该有的警惕和顾虑,义无反顾的爱上了一个埃及大佬,也可能她听信了大佬的许诺或者实力呈现,听信了自己身体的单纯欲望对理性的蔑视,放纵了对规矩的遵从和尊敬。
结果一切如料,刹那间香消玉陨。
如果黛安娜稍稍具有控制力,把自己的荒唐和欲望放置在一个有限的范围内,不至于大规模的被狗仔队追逐,不至于被大肆张扬,好面子的英国皇室或许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忍了。
但黛安娜忘了。
英国毕竟是世界上唯一一个皇室不仅仅只有特权的国家。
皇室为天,违者格杀勿论。
黛安娜之死,死于自由。
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由此再想到海岩《一场风花雪月的事》里的警察吕月月,道理亦如此。
吕月月之死,与黛安娜之死,如出一辙。
海岩小说,决不仅限于制造偶像,更牛逼的是他对于女人命运的洞烛和寓言。
虽然他经历的女人好像并不多。
在回上海的飞机上又看了一篇关于黛安娜之死新说法。
有关于阴谋论的新疑点,意思是当时黛安娜已经怀孕,血缘正统的英国皇室绝对不会允许一个曾经的王妃怀上一个穆斯林的后代,于是设计谋杀。
谋杀的手段就是车祸。
这个推理据说已经有了足够的证据。
比如司机保罗是英国军情六处的眼线;黛安娜死后被匆匆做防腐处理等。
但我不知道这些证据即使确凿又有何意义,除了给那些不屈不挠的考据癖们挣些稿费和知名度外,一切似乎都无济于事。
你能指望最后由一个国家的情报部门来向公众承认自己是谋杀并向广大“戴丝”们道歉吗?
实际上到目前为止,已完全不需要用证据来佐证,因为英国或肇事地法国根本就不会承认或者惩办凶手。
以国家的名义杀人,总是有足够的借口的。
何况如果凶手是一个国家,那就有足够的时间和条件来证明这次杀人事件是一次正义的出征。
你会想象因为伊拉克战争一向标榜公正的美国联邦法院去惩办布什吗?
当以国家的名义大规模杀戮或者误伤时,除非失败者,没有人会为此付出道义或法律的代价。
对于黛安娜之死,我相信这是一次谋杀。
但这是黛安娜自己杀死了自己,并不是别人。
触犯规矩的女人最后的结局大都如此,黛安娜也没有例外而已。
似乎是只有在中世纪才能上演的悲剧,在二十世纪亦独幕公映。
这是一个有身份羁绊的女人追求自由和欲望的必然结局。
没有人的自由是单纯的,贵为王妃和皇子的母亲双重身份的黛安娜尤其如此。
皇门如海,一朝身入皇门便被打上不可磨灭的身份烙印,你的一举一动就会让人正面反面联想到你身后的阶级。
如果你疯狂的追求自由,那就是说你这么多年来是多么的压抑;如果你荒淫无度,那也只能说明你曾经是多么的压抑;如果你依然压抑,必然有人猜测你被人付了封口费。总之,实际上,在被虚荣或卑贱的欲望驱使进入皇门的那一刻,黛安娜就已经不是黛安娜了。她是一个王妃,一个国家冰清玉洁的身体象征,是一个国家的脸面,这个脸面上涂的化妆品,是根源于一个掌控国家图腾的强大的策划班子的选择和教唆,完全由不得你了。
这是一个必须的牺牲,是最初虚荣的代价。
你应该无怨无悔,你别无选择。
因为你选择了一个别无选择的选择!
违背此选择,只有死。
这是一个诸多当事人的默契。
其实黛安娜非常明白自己的这一结果。她在数十天前已经预料到了自己的这一结果。
她写信给人说,有人要我死,可能是车祸。
一切如料。
只有她自己清楚这是怎样一回事。
但女人之所以是女人就是因为她们对感性或感觉的忘我沉浸。黛安娜太享受如期而至的自由和身体幸福了,她忘了自己应该有的警惕和顾虑,义无反顾的爱上了一个埃及大佬,也可能她听信了大佬的许诺或者实力呈现,听信了自己身体的单纯欲望对理性的蔑视,放纵了对规矩的遵从和尊敬。
结果一切如料,刹那间香消玉陨。
如果黛安娜稍稍具有控制力,把自己的荒唐和欲望放置在一个有限的范围内,不至于大规模的被狗仔队追逐,不至于被大肆张扬,好面子的英国皇室或许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忍了。
但黛安娜忘了。
英国毕竟是世界上唯一一个皇室不仅仅只有特权的国家。
皇室为天,违者格杀勿论。
黛安娜之死,死于自由。
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由此再想到海岩《一场风花雪月的事》里的警察吕月月,道理亦如此。
吕月月之死,与黛安娜之死,如出一辙。
海岩小说,决不仅限于制造偶像,更牛逼的是他对于女人命运的洞烛和寓言。
虽然他经历的女人好像并不多。
前一篇:东条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