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医堂张绍才赣南行医记
(2018-09-02 12:12:43)
标签:
北平国医学院大医孔伯华共享与传承张绍才孔医堂医馆 |
分类: 感悟随笔 |
孔医堂张绍才赣南行医记
一方济之,德逾于此
2004年仲春,龙南恒泰实业的总裁,龙南县中医院董事谢晓明先生到北京办事,在一次聚会上,遇到了在北京孔医堂坐诊的年轻小老乡张绍才先生,听闻了张绍才颇为传奇的治病故事后,他思虑良久,然后在散会的时候,试探性地问道:“张先生,龙南也是你的家乡,像您一直在北京潜心学医,悬壶济世,能不能用您的医术为家乡人做点事,龙南中医界很需要您这样的人呀。”
听罢,张绍才也沉思良久,谢总的这句话说到了他的心坎上,他之所以不顾一切地到北京来学医,后又师从四大名医之一孔伯华的儿子孔少华先生,原因是小的时候,张绍才家隔壁就有一家乡村诊所,他小时候经常到诊所去玩,好多次看到病人因无法诊断,而导致了严重的后果。病人痛苦的表情与绝望的眼神,深深地启蒙了一个少年的心。
散会后,张绍才回到住处,想着谢总邀约,走来走去。他看到自己的书架上,陈放着千金派祖师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想起千金派振聋发聩的名言:“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 千金派对于高尚医德的追求也是中医各派的最高使命,作为温病派的弟子,履行此言也是不二之责。
张绍才思考了一天后,在得到孔医堂创始人,孔伯华先生之孙孔令谦支持下,答应了谢总的邀约,回乡义诊。条件是一个月三天时间在龙南开诊,至于报酬,由龙南中医院看着办。
事后,张绍才说:“有的事要讲缘份,也要讲究情感,为家乡人治病一直是我绕不开的心结。”
品位虽贵,必不敢减物力
答应谢总的第二个月,张绍才就开始在龙南中医院开诊,因其出色的医术,很快就门庭若市了。不久,他发现一个共同的问题,病人如果按照自己开的药方吃药,病应该好了,为什么老是要多吃几付才好呢?他意识到是中药房的中药质量有问题,于是询问采购中药材的负责人,采购中药材的人说:“全县的医院和药店都比谁的价格低,采购药材的时候主要是以便宜为主。更谈不上中药的炮制了。”
张绍才马上批评了采购负责人,说:“采购中药不是以便宜为好,而是要以道地药材为好。我们是医院要以治好病为标准,同仁堂为什么能存续几百年,在全国人心中地位不一般,因为他们一直奉行一句古训,品位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龙南中医院搞成龙南全南定南三县最好的医院,必须要搞道地药材配药,这样才对得住老百姓。”采购负责人对此深为认同。
于是,张绍才把用道地药材配药的计划报给中医院的院长及中医院的董事会,因为要大幅增加药材采购经费,又不能大幅提价,怕老百姓接受不了,这会影响医院的利润。在医院会议与股东会上,有过激烈的争论,最后,得到了谢总的支持,他一捶定音,“这个事必须做,而且要做好。马上安排采购部直接到樟树.普宁挑药”
张绍才的提议得到执行以后,道地药材房很快弄好了,由于药材好,药效到位,病人好的更快,中医院的口碑在社会上越来越好。为了保持这种药材质量,张绍才还会经常到药房里去检查药品质量,看会不会出现虎头蛇尾的现象。
一次,江西省中医局的评审组来龙南中医院检查工作,到中药房看了一二味药,负责检查的领导就说:“后面的不用检查了,这是我在县一级看过的最好的中药房。”
因地制药,因人治病
中医,作为传承了数千年的一个文化,形成了不同的派系。中医里有七大派系,分别是:伤寒派、千金派、局方派、温补派、攻邪派、温病派、汇通派。
北京有“四大名医”,孔伯华先生,因其善于妙用石膏,被称为“石膏孔”,便名噪北京,被誉为“四大名医”之一。北京人把孔伯华门下的弟子统称为孔门弟子,张绍才属于孔伯华先生门下的再传弟子,孔少华先生的弟子,是孔门的学术传人。
温病派善用凉药,清热解毒,治病以“卫气营血、三焦辨证”为纲领。张绍才除了潜心研究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等温病派大家的治病精要,还积极吸收不同派系的医学思想。
在传承孔伯华医学思想的同时,张绍才还丰富发展自己的医学实践。一次,恰逢回家过春节到中医院义诊,他遇到了一个肝硬化晚期病人,广州第一附属医院早就给他下了病危通知书,称今年活不过春节,,家属慕名而来,接手后用心给他治疗,治病过程中,遇到了一件突发事情,病人大吐血,护士在一旁手足无措。紧急之下,张绍才想起老师孔少华先生用京墨治妇女崩漏带下的事,并联想到蚕丝可以治消化道出血。于是给病人使用了京墨与蚕丝,很快,就解决了病人吐血的问题,这一处理方式,大出会诊医生的意外。随同在旁的医生问张绍才为什么要采用这二种来为药?张绍才说:“京墨是有粘性的,可以帮助固化与收敛出血的伤口,而蚕丝可以像网一样铺在伤口周围,让血更好地凝固。就如同浇灌水泥柱子,京墨就是水泥,蚕丝就是钢筋。”
最终,在张绍才的治疗下,这位肝硬化晚期的病人活了11年,这可是一个奇迹。
用药开方如同行军打仗,因势而变,因人而变,还要因地而变。因地用药也是优秀中医的一个表现。比方说,南方阴雨多,较为潮湿,易脾胃多病,所以当地人多喜辣食,而医生也一样,要开一些辛辣芳香祛湿的药化解人身上氤氲的湿气;各地的医生在用药时必须考虑当地的气候与病人的体质。刚返乡之初,运用孔伯华学术思想经验治病,但病人易胃痛.腹泻等,张绍才百思不得其解,切脉辩证准确、用药也没错,何故?后始有渐悟。赣南属岭南气候,而地势丘陵山多。南方炎热.阳燠之气常泄,地势薄而多雨,阴湿之气长盛.而二气相搏,故湿热病居多.阳气常泄.冬季少雪.暑热时间过半.人居其间,气多上雍,皮肤多出汗,腠理不密.阳气不返本位.阴湿之气盛,春夏雨多,早晚雾蒙蒙,山岚瘴气频繁,往往一天之内,气候多变.昼热夜寒.人与天地之气相通.上焦易热,下焦常寒.阴阳之气均不升降.故赣南人中焦脾胃多雍滞.而孔伯华学术思想善用凉药,雪上加霜.自此以后,临证不为时令所拘.用药多配白薇透热外出,利湿热,退伏热。配芳香化湿的藿香佩兰,配健脾渗湿的茯苓薏米,又可甘淡化苦和胃气。
赣南有一个解放前就参加工作的老红军,100多岁的老人了,身上有各种病症,肺气肿、心衰,常拉肚子。病发的时候在赣州市人民医院,地委的领导很重视老红军的身体,要求尽全力救治。张绍才刚下飞机准备回龙南,就接到电话,要求晚上到人民医院一起去会诊。会诊以后,张绍才提出了用“牛黄清心丸”加固脾胃的汤药来解决老红军的急病。一剂药下去,就把老红军的病稳定了下来。张绍才之所以用固脾胃的药,就是考虑到老红军久居南方,如果单用凉药会加重拉肚子的症状,必须固脾胃以保持平衡。
张绍才说:“我一直认为,医生如练武之人,不同的境界不同的方法,武林中最高境界的高手是无招胜有招,见招拆招。医者也是一样,对症下药就是见招拆招,用药该出奇时出奇,该守正的时候守正。攻邪派的张从正无论看病还是用药都很邪,像金庸先生笔下的黄老邪,凡事不合世理,不按章法,不循常规,但总是能致胜。张从正治病有核心思想,他强调凡病都是因邪气入侵而致,所以力主治病邪去则正安,用药看病就是贯彻这一核心思想。这是一般的庸医所不能理解的。但愿,我自己以后也能到达见招拆招的化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