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义臣:寸草春晖(中国基层医师纪实)

(2017-07-02 14:16:01)
标签:

孔医堂

基层医师

郭海英

孔令谦

健康

分类: 医案实录

王义臣:寸草春晖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的这首《游子吟》,撼动了多少羁旅路人的心。孝,在我们中华文化中,有一种特殊的历史定位。传统社会讲究以仁孝治天下,生活之中,孝敬父母的人会得到别人的尊重,受到朋友的信任,更容易有所作为。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更被看作是一种至高的美德。

 

王义臣医生在生活中,就是一位孝子。

孝,也是王医生学医的初衷。王医生的母亲年轻时体弱多病,那时候经济条件不好,年少的王义臣看到母亲被疾病困扰的情况,立志学医。他的舅舅家有家传的中医,大自己二十岁的表哥也在学习,他就常常到舅舅家学习,舅舅看到这个小外甥学习勤奋又有医学天赋,常常指点,在上大学之前,就有了一定的中医根基。

后来,王医生上了山东省中西医结合学校,虽然医院大环境不认可学校的文凭,但是他有良好的医术基础,加上家里的支持,不久就在家乡河北衡水开了自己的诊所。因为为人厚道,对待病人有礼貌,很快取得了周围人的信任,每天病患过百。86年的乡村诊所都是西医为主,打小针、吃西药、输液,其中输液最令人担心,病人发生输液反应往往就在几分钟到几十分钟之内,抢救不及时,就有可能危及性命,即便通过药物皮试,也不能掉以轻心。王医生记得自己有两例病人输液过敏反应,发作速度非常快,还好自己有中医根底,临危不乱,抢救了回来。王医生形容当时的工作是工作量大、收入差、风险高。

王医生十几年前接触到中医直肠用药,发现小孩不排斥这种给药方式。小孩子在打针的时候,怕疼,很多小孩往往怎么哄都不行,也不愿意吃难吃的药,所以往往是强制。而直肠这种给药方式无痛苦,小孩也不怕,所以诊所小孩一般就采用这种方法治疗。后来发现很多常见病灌肠都十分有效,碰上合适的病症,渐渐就放弃了打针输液。

2003年,王医生参加卫生部中华医学会的一个会议,会议领导尹大奎、梁万年一些专家分析讲解了给药途径的利弊,认为能口服不要肌注,能肌注不要输液。王医生从他们给药途径道理的分析中又延伸理解为,中医比起西医或更有优势。鉴于自己有一定的中医根基,所以他自己的诊所便逐步向中医诊所转型,2005年诊所完全转型成功,用中西医结合的疗法专门治疗疑难杂症。依靠多年的累积经验,2014年他率先注册了疑难杂症研究院,现在每天接病人30人左右,主要面对一些非常规病症,采用中医针对病人单症单治的疗法治疗,取得了显著成果。

2006年,一位狼疮患者被五家医院下了病危通知书,他的狼疮经过两到三年治疗变为尿毒症,胸腔积水、肝肾衰竭、心衰,家人已经准备好棺材寿衣,又辗转打听到了王医生,希望死马当作活马医。王义生去看时,病人已经不能离床,意识模糊、肚子鼓起、狼疮溃烂、皮肤溃烂、小腿大象腿,靠着进口药输液吊命,一日一千元,估计也只能撑一个月。王医生没有绝对把握,只能说先试试,用了一济中药,病人体温下降,意识好转,连用了七天,能够食用流食,一个月后缓了过来,至今健在。

2009年,德州市一位患者小细胞肺癌,医院建议手术,手术前几天看到临床病房的患者也因为癌症做手术,没有撑到从手术台下来,该患者心理有阴影,便无论如何拒绝手术。家人无奈,找到王医生看后,建议吃中药,当时肺内生有3个结节,两个大于2*2毫米,坚持吃6个月中药,病块变成斑片状,又过四个月,CT正常,12个月后巩固,至今还可以做一点体力活。

一位女性患者当时在北京医院查出骨膜骨肉瘤肺转移,家人专门护理,5次手术,专家认为应该放弃治疗,家人不肯,找到了王医生。王医生看到病人骨瘦如柴,1.67米,却不到四十公斤,十分难过,只能勉为其难,用了8个月中药,完全康复,康复时体重65公斤。前不久她的孙子得了支气管炎,就推荐王医生诊治。类似这样的病例多不胜数,肿瘤、癌症、白血病患者生存期一般是3~5年,王医生认为采用中药控制病情一般可以延长到20年以上。

关于开诊所,王医生认为必须有自己的特色,“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换”。这也同他的为人性格一样,谦逊内敛,步步领先。王医生目前的研究主要以中医为主,他身上,始终透射出一种淡淡的中医气质,令人折服。

中医与西医之争已经有几个世纪之久,就像中国的汉字与西方的英文,同样创造出了出类拔萃的地域文化,并不能说哪一种更为优秀,只能说面对现实相对更好。它们相互竞争,相互学习,相互融合,最终会成为一种世界性文化,如果看成两种壁垒森严的阵营,是不利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的。同样,医学的使命在于使人类生活得更好,西医如果与中医始终以壁垒阵营相互攻讦,终不利于医学发展。

中医的理念趋向于调养,通过调理来增强自身体质,从而达到抗病的目的;西医的理念重在治病,针对病症直接杀灭,恢复健康。它们终归会融为一体,为人类健康而服务,但是目下而言,虽然二者已经产生了不少交集,但两种行医理念还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需要更多有识医师在这个方向上做出努力。由于以前对中医的歧视,中医的科研教学发展水平明显滞后,甚至一度到了濒临灭绝的边缘。在传承与保护中医文化的征途中,王医生已经在基层实践中领先一步,我们也衷心地希望他能在这条道路上走得更远……

编者:郭海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