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孔伯华先生记事连载六

(2017-04-24 19:11:42)
标签:

不龟手

孔伯华

孔令谦

孔医堂

文化

分类: 历史资料

温杂兼举 全科大家

京城四大名医之中,孔伯华尤以擅治温热病闻名。他不但继承了温病学派的经验,还对温病的产生、传变、治疗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认识,为我国中医温病学说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是名副其实的温病大家。

虽然温病大都是由外感温热淫邪引起,但是孔伯华在《论外感温热病因》中提出:“夫外感温热病者,必先赖于体内之郁热伏气而后感之于天地疠气淫邪而成……是以内因之郁热伏气乃外感温热病发病之本也。”可见,人们平时不知养护,形成了阴虚内热之体或伴有湿热内伏,才是温病发生的根本原因。

与传统温病强调温邪的认识不同,孔伯华认为除了温邪,现代人也易感受湿邪,并常常湿热合邪,共同侵犯人体。他总结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撰写了《湿热何其多》一文,指出:“病人中湿邪兼热致病者,十常八九,此非所谓温病中之湿热证,乃湿热合邪所致之其他疾病也。”湿热二邪皆可害人,二邪同时侵犯人体,对人造成的伤害尤其严重。“湿之与热,一为阴邪,一为阳邪,二者相合,形成湿热而胶滞,黏腻淹留,稽滞不去,蕴热缠绵,因而造成病情反复,历程延长,变化多端,于湿温一病,最为明显。湿热合邪,伤人甚广……治依两邪而立法,‘热者清之,湿者化之’,倘只顾治湿,则湿去津伤,内热愈炽;若只顾治热,养阴则更助湿浊,黏着而不去,既须两相并举,义分孰重孰轻,随证变通,不可一执。”

  湿热对于人体的侵犯,既有从外侵入的,又有人体内产生的。遇有气候炎热、潮湿之时,特别是夏秋季节,湿热最容易合邪,侵犯人体,如果此时饮食不当,或淋雨,或久居于潮湿地带,再加上酷暑炙烤,人就容易被湿热所侵。而一年四季,湿邪会以雨、雾、雪、霜等不同的形式存在,随时都可能致病。而湿热内生,则多是由于人们生活不够节制,如食用生冷食物伤了脾胃,更兼贪图酒趣,嗜好茶茗,进食时贪多求快,这些都有可能造成湿邪内生,再一遇热,就变成了湿热合邪。

但温病之中,并非每例皆有湿,即使有湿,其中也有兼温和湿温的区别。孔伯华在《温病与湿温》一文中对于二者的症状表现作了细致的描述,认为病为兼湿,除了具有温病的一般表现外,病人兼有肌体倦怠、身肢烦痛、胸脘痞闷、不思饮食、恶心呕吐,有时还会有腹胀、大便溏或泻利等表现。而湿温,乃湿之重浊阴邪与温病之热邪交并,湿热合邪之杂气相感,是最为棘手的一类。本病多发生于夏秋之间,初起先有恶寒,头身重痛,胸痞苔白;病人气分,则病人发热多汗,或者午后体温增高。而湿温又常有湿重于热与热重于湿的区别,表现亦有不同。湿重于热者,病人高热不退,多汗,但是热不除,肢体倦怠,口渴但不思饮或想喝热水,身体沉重,视力模糊,胸痞泛恶,口中黏腻,大便溏薄,苔白腻而滑,脉襦细而缓;热重于湿者,则病人壮热不退,口渴多汗,脘腹痞满,烦闷呕逆,溺赤便秘,舌苔腻黄,脉息濡数或洪大而长。由此可见,孔伯华对于辩证的重视与精微,确有独到之处。

对于温病的传变,孔伯华总结临床所见,认为许多温病不完全按照前人总结的新感温病的发病规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依卫、气、营、血或循上、中、下三焦顺序依次传变或逆传心包,而是起病急骤,往往并不显示或一越而过卫分阶段,很快出现壮热、神昏、斑疹、衄血、惊厥等一系列里热炽盛甚至热入营血的表现。

于是,他在《论温热病之传变》中提出:“叶氏所指营卫气血,乃是说明外感温病轻重时期之不同,病势深浅之不同,其意并非病邪真入营、入卫、入气、入血也,要在示人以辨明表、里、浅、深及治疗缓、急、先、后之门径耳。”吴鞠通的三焦论治,“其所指之上焦温病、中焦温病、下焦温病者,亦不过是说明温病之轻重深浅而已,非病邪果真严格据于上焦、中焦、下焦也”。而病情变化多端,时有出人意料的发展,因此,孔伯华告诫从医者,辨证之时,必须“灵活着眼,参机应变,勿拘执耳”。

在《论外感温热病因》一文中,基于对“郁热伏气”的认识,孔伯华在温病的论治上提出了“郁热伏气轻”、“郁热伏气盛”和“邪为湿固”三类证治方法。“郁热伏气轻者,则温邪上受,首先犯肺,此时病邪在表,投以辛凉解表之轻剂即可迎刃而解。若郁热伏气盛,或初感解之未当,及误治误补使邪内陷者,即可逆传心包,此时病已入里,投以辛凉祛邪之重剂即可效如桴鼓。若邪为湿固,热深厥亦深者,临床中反见阴象,此热极似寒之假寒者,倘辨证不清,误用热药,必使立毙。然则只设凉化寒凝之品,不唯温热不得解,反使邪愈加闭固,轻者废,重则不治,此时必施以辛凉清热、渗化湿邪之法,佐以芳香辛散之味,以攘开其湿邪外围,不使湿热相搏而直捣其巢穴,则固邪易解,热退厥除,病克瘥。”

孔伯华对四时伏邪温病的治疗,用药考究。温邪初袭者,常以桑叶、薄荷、地骨皮、金银花、鲜芦根等辛凉解表,其中薄荷配伍地骨皮退热之效甚佳,辛散同时又兼益阴退热,且无敛邪之患;在辛凉解表的同时,尤重清热,往往在温病初期即投生石膏、黄芩、栀子、川连、龙胆草、莲子心、生知柏、紫雪丹等重剂清涤里热之药。感受暑湿者,以滑石、通草、西瓜翠衣以淡渗;藿香、佩兰、荷叶以芳透;兼有痰热者,佐竹茹、瓜萎以清化;无汗恶寒身痛者,加苏叶辛温散表,甚者佐苏合香丸以辛通芳开。阳明腑实者,加酒军、玄明粉以通腑泄热。热伤阴液者,常配伍鲜生地、鲜石斛护卫肾阴胃液。热邪人于阴分,日晡潮热者,主以青蒿、生鳖甲、地骨皮以滋阴透热。若见发颐、喉咙肿痛、大头瘟者,常用板蓝根、大青叶、蒲公英、白僵蚕等解毒化痰散结之品,其中发颐、喉咙肿痛者,必用六神丸,大头瘟者,必用梅花点舌丹,皆取其解毒消肿止痛之功。一见壮热神昏谵语者,即投安宫牛黄丸或局方至宝丹配以鲜几节菖蒲根、川郁金、辛夷花、白僵蚕、人中黄等清心开窍,涤热透邪,谨防热极动风,劫阴耗液而致痉厥闭脱之变;闭甚者加虫、山甲以活血通窍醒神。

重剂清热是孔伯华治疗温病的特点,他据于现代温病传变迅速,对生石膏、龙胆草、莲子心、栀子、紫雪丹等清热重剂,往往在温病初期即开始应用,人多畏其有引邪深入之患,其实不然。他在应用清里之药时,必配合辛凉解表之药如薄荷、桑叶、僵蚕等,又常伍以芳香开窍之品,如鲜九节菖蒲、辛夷、苏合香丸、安宫牛黄丸等,里清外透,使火热之气豁然而去,病愈甚速,此非有胆识者不敢用也。

孔伯华论治温病,既重清除体内伏邪,同时,也不忽视外感的“疠气淫邪”,视两者轻重灵活组方,内外兼顾,因此治效奇佳。

孔伯华虽是温病大家,孔门也被称为辛凉派,但他对于今人多“郁热伏气”体质倾向的认识是具有普遍性的。他认为,在具有“郁热伏气”的前提下,外感则为温病,内伤则为杂病,因此将治愈温病的手段推广到内科杂症上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他治疗杂病的理论与治疗温病的理论一脉相承,多从中、下两焦人手,阴虚肝旺者滋潜柔肝,化热者洽以清透,脾湿盛者淡渗芳化。当然,临床辨证,对于纯为阳虚、阴寒,没有湿气者又当别论,当温者还需温。

对于妇科病的论治,孔伯华认为,女子以肝为本,肝肾同源;又冲为血海,任主胞胎,皆以肝肾阴血为本。妇科病也多见阴虚肝旺及血分湿热,而为气血不调之症。对于肝肾阴虚者,首选介类咸寒清滋摄化;肝气不舒,佐以疏肝理气之品;确有血虚,方加归芍,又必以土炒;妇人之病,血分湿热者甚多,故宜用渗利化瘀之品。

良好的临床效果证明,孔伯华治疗内科杂症的思路也是正确的。而他所留下的医案中,既有内科温病,又有杂症,在外科、妇科、儿科上也颇多建树,确实是一位精通内科的大家。

无论治何病,孔伯华最为强调的仍是辨证对之。如人常说“胎前宜凉,产后宜热”,他则认为确属热,当清之,确属虚,当补之,有是证,用是药,不可胶柱鼓瑟。虽然他认为现代多温热病,但如确诊为寒证,则麻黄、附子等辛温药也从不排斥。

曾有人对在中药中使用金箔提出质疑,认为其有毒。1952年,孔伯华发表文章,以自身经验详细论述了金箔在中药中的重要作用,从正面回答了质疑,以正视听。

无论从孔伯华对于精确辨证的强调,还是针对病情不同采取不同的治疗方针,抑或是他讲究用药的精当大胆,都能看到他一直秉持的“知时变而不庸”、一切从临床出发、实事求是的精神。

他常教育弟子说:“古今时代不同,人的体质不同,所受病邪亦有所不同。临证施治切忌主观,必须灵活,仲景之立法垂训,乃法外有方,方外有法;金元四大家各成一派,乃羽翼仲景;后世叶天士、王孟英、吴鞠通亦羽翼仲景也。要知唯在用之当与不当耳。”他极力反对妄用成方,在《时斋医话》中云:“若但知以执某方治某病,不论因时、因地、因人,不审何脉、何困、何证,是冀病以就方,非处方以病。”

中医经过几千年的积累,其精神自然蕴于前人的经验之中,但时至今日再来审视,前人的经验,有其普遍性的一面,亦有其局限的地方。可以说,能够认识到这一点,并能够将自己所学灵活结合到现实之中,是孔伯华能成为一代名医的基础。而在他风格独树一帜的医学体系中,也处处体现着一种“变”与“不变”的巧妙结合,可见其食古贵乎能化、裁制贵乎因时的可贵精神。

也由此,孔伯华治病,常因时制宜,有神来之笔。如黄宗英在《卖艺人家·黄宗英卷》中曾经记载过这样一件往事:她小时候长得极丑——斜白眼,翘黄毛,黑炭条。她在北京西城京师第一蒙养园接受启蒙的时候,淘气淘斜了一只眼睛,家人带她到孔伯华那里看病,孔伯华就给了方子,让她每日贴一薄牛肉片在鬓角一侧。就这样到了小学毕业时,黄宗英的眼球渐渐正过来了,日后终成一代演艺名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