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其法 晓其诊 谙其方
(2016-09-15 13:02:22)
标签:
冯娟孔伯华学院孔医堂望京馆徐世杰张绍才 |
分类: 感悟随笔 |
知其法 晓其诊 谙其方
——“小神医”王超的中医情怀②
王超
知其法
“春暖、夏热、秋凉、冬寒”,人体为了适应这种自然冷热寒温的变化而调节自身的内在状态,从而总结出“春宜吐,夏宜汗,秋宜下,冬宜温”的阴阳顺应大法。根据五行虚实不足的状态确定了“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虚实补泻方向。
晓其诊
“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藏有余不足,六府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可见《黄帝内经》的“能合脉色,可以万全”的诊断思维贯穿全书。纵观整个中医脉诊的发展历史,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的“意治病人,必先切其脉,乃治之。”到《黄帝内经》关于三部九候诊法、人迎寸口诊法、十二经脉诊法、尺肤诊法等诸多诊法的详备论述;从《难经》首倡独取寸口诊法,到《脉经》问世标志着寸口脉诊的正式形成,脉诊在整个中医的传承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所以作为一名合格的中医大夫,必须要学会摸脉。因为中医一直沿用的这种“远者,司外揣内;近者,司内揣外”的“黑箱理论”思维思考问题。同时整个“精明五色”诊法也见证了“扁鹊见蔡桓公”的“望而知之为之神”的中医功力。所以明确的诊断水平是一名中医不可或缺的能力。如果一名医生对病人的病情都没有一个合格的诊断,那样很难让病人对你有明确的信服力。
谙其方
在《黄帝内经》时期,即开始要求方剂的配伍要有严格的君臣佐使配伍,方剂的配伍也是有严格的性味组合。“帝曰:请言其制。岐伯曰: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君一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 从上可见古代的小方子也就是三味药组成,最大的方子也不过是十二味药组成,所以现在临床中医大夫开具的处方一般都偏大一些。纵观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古人开方并非与今人相同。“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的医圣张仲景根据《神农本草经》的性味严格配伍方剂,药味精妙却不失法度,配伍简单而又不失严谨。以桂枝汤为例,药物稍加变化而产生的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加葛根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新加汤,小建中汤,桂枝加大黄汤等一系列桂枝汤类方。他们都是在桂枝汤为底方的基础上稍加变化而其功效却大异,其功力之深厚让人叹服,其“医圣”之名绝非枉然。所以笔者认为临床上使用张仲景的方剂最好使用原方,切忌随意加减,因为张仲景组方谴药之严谨性不容我们随意的增减。同时个人主张年轻医生应该从小方入手,这样不仅有利于患者数量的积累,更加有利于自己临床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