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药工技艺有传人

(2016-06-29 12:45:34)
标签:

孔子后裔儒学

孔伯华学院

孔令谦

孔医堂

孔伯华

分类: 感悟随笔

老药工技艺有传人

——孔门传承故事②

 

王子鹏

 

2016年4月19日,北京中医药学会师承工作委员会在孔医堂召开了2016年第一次常务委员会。出人意料的是,促进中药学的传承教育成为委员会今年工作的重点。

一个不为人知的事实是,由于医药逐渐“分家”,很多年轻医师对于中药材的加工炮制已经非常陌生,甚至对药材的理解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随着那些具有丰富经验的老中医、老药工逐渐凋零,传统中药学的传承迫在眉睫。

不过,作为师承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的孔令谦董事长,在这方面所做的工作,却是超前了一步。

早在两年前,也就是2014年1月4日上午,孔医堂下属的孔伯华学院就曾举办了一次“特殊”的拜师仪式。

说它“特殊”,是因为收徒的不是名医,而是一位一直隐身药房工作的老药工。这位老先生就是年近九旬的高殿荣先生。作为为老一代中药学专家,高老是北京市第一批受聘任的主任药师。但是,多年来,高老淡泊名利,宁愿隐身幕后,专心致志为孔医堂把好药材品质这一关口。这位备受尊重的老人,每周往返孔医堂三家医馆,除检查饮片质量外,还给员工进行中药鉴定知识讲解。有高老亲自把关,孔医堂多年来在中药饮片质量上,虽不敢妄言最好,但假货或次品绝对是逃不过高老的火眼金睛。

高老从年轻就在药房干学徒,60多年来,高老对中草药的商品名称、产地、来源、加工、性味、真假鉴别等各个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对药行历代师徒口传心授的宝贵知识独有心得。从某种意义上说,高老本身就是一本“药典”。在孔令谦董事长看来,高老的技艺必须在孔医堂代代不绝地传承下去。

于是,孔医堂迎来了为老药工举办的收徒仪式。

这次拜师的一共有9个徒弟,其中阮劲平已经是孔医堂的骨干医师。作为徒弟代表,他表示,能够成为高老的徒弟,他非常激动和自豪。作为医生,他深知中医药不分家之礼,希望能够通过向高老的学习,掌握更多的医药知识,更好的将健康带给患者。

图:高老在孔医堂授课

 

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的谢琼瑶本来是学推拿的,在孔医堂做客服,和药材似乎很遥远。但是,她说,她是在馆长的支持下争取到了这次拜师机会。因为她“对中药特别感兴趣”,拜师的时候,孔令谦董事长亲自主持,大家跟着高殿荣老先生拜孔子像、药王孙思邈像,徒弟向师父敬茶,高老现场赠与九位徒弟珍贵书籍并勉励徒弟好好学习。那种仪式感让小谢感到无比的震撼。小谢是拜师的徒弟中的最后一个,所以她对这次机会更是倍加珍惜。拜师之后,高老每次讲课,只能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她一定会认真去听。因为她知道,“遇到这么好的老师不容易” 。

图:刘岗和谢琼瑶在研究药材。

 

年轻的药剂师刘岗对那次拜师活动仍然记忆犹新。他那时候刚来孔医堂不久,能有机会拜高老为师,还得力于主管领导的推荐。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刘岗很早就知道高老的名字,那是一座只能仰望的高峰。拜师之后,除了高老讲课,他和几个师兄弟经常约在一起到高老家里学习。在高老家里,他们看到了人参、麝香、三七等等这一类最原始的野生药材,高老不仅教他们识别、鉴定还教给他们传统的炮制方法。

谈起这些,刘岗显然十分激动,他说:“以前在学校学的都是书本知识,和药材对不上号。以前的单位药材比较少,孔医堂药材多,我负责抓药、药房的进药和库房储存,对药材必须非常熟悉。高老知道我负责这块工作,所以特别关照我。”在高老的口传心授之下,刘岗已经逐渐成为孔医堂药房的骨干力量。用他的话说:“在学校学的基本都是理论上的东西,见的东西也少,有很大的局限性。现在有师父带着,这才能学到真东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