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孔少华谈冠心病证治

标签:
健康孔伯华孔医堂孔医堂宁波馆曲阜中医药学校 |
心脏病证治 文:阮劲平 张绍才
在孔老门诊中,常见的心脏方面的疾病有冠心病、心衰、小儿心肌炎等。
冠心病多属中医胸痹范畴,孔老认为胸痹的病机一般是痰湿阻于胸络所致,并非以瘀血为主,故临床治疗胸痹较少应用活血药,常以宽胸化痰为法,以温胆汤为基本方加减治疗。病久或有心之气阴两虚,合以生脉散,危重者常见肾之阴阳两虚,常处以济生肾气丸,水肿严重者合以五皮饮,由外感温毒内陷引起的病毒性心肌炎则常以温胆汤、生脉饮合以桑菊银翘等辛凉解毒之品。以上诸法治疗心脏诸疾,临床疗效颇佳。
1.冠心病
⑴痰湿阻络
痰湿阻络引起的胸痹,症见胸闷时痛,心悸,舌态白腻,脉象弦滑。温胆汤加减。
【基本方】
橘子络核各15g 法半夏10g 云茯苓30g 炒枳壳10g
青竹茹15g
炙甘草3g
此方中以法半夏为主药,孔老认为,半夏辛温,有强心之效,可以振奋中上焦阳气,故可温化痰浊、宽胸除痹、和胃降逆、化痰止咳,凡中上两焦心肺脾胃诸疾以痰湿阻络为主者均可倚为主药。橘子络化痰通络、橘子核理气,孔老常以此二药代替橘子皮以增强通络行气之效,若以痰湿为主者可以用橘子皮。全瓜蒌宽胸化痰,合半夏有《金匱》“瓜蒌薤白半夏汤”之意,但不用薤白,以其过于温燥易伤阴液,今人阴虚者多,虽然痰湿较盛,化之也要注意不伤阴液为妥。方中云茯苓健脾化痰,青竹茹清热化痰,香附米、紫苏梗、炒枳壳理胸中之气以助化痰。方中炙甘草取用量不大,孔派用药较少用甘草调和缓中,以其甘缓滞中易生涨满,在此方中运用少量炙甘草取其益气和中稳心之意,以防止其它药物温燥对心脏功能的刺激。桑寄生养血通络,血琥珀有活血安神稳心之功,可以化胸中瘀血。若胃阴不足者,孔老喜于方中加霍石斛10~30g,以其甘润滋养胃肾之阴而无滋腻之患。诸药合用化痰理气宽胸活血,对于一般轻症胸痹属于痰湿阻络者用之輒效。
⑵气阴不足兼痰湿阻络
气阴不足兼有痰湿阻络之胸痹,症见气短、胸闷、心悸、舌质红,苔薄白,脉象弦细。以生脉饮、温胆汤加减。
【基本方】
南北沙参各15g
紫苏叶2g
云茯苓30g
桑寄生30g
孔老认为胸痹初期常为痰湿阻络为主要病机,日久则易致胸中气阴两虚,故病情较重者或年老久病者常见气阴两虚与痰湿阻络合病者,治疗上,孔老常以生脉饮与温胆汤合方治疗。生脉饮中的人参孔老常易为南北沙参,以其益气养阴而不温燥助火,一般对气阴两虚症状不甚重者即有良效,若气阴两虚较重者,用西洋参5至10g,对于气虚为主,阴虚不甚者可用太子参或党参15至30g。危重病人用野山参3至10g(另炖)。五味子收敛心气,孔老认为用3g即可,不必多用,以防敛邪。方中干百合配合紫苏叶2g,寓收敛固护之中以微微芳开,敛中有开,静中有动。温胆汤与生脉饮同用,一动一静,一阴一阳,在益气养阴的基础上宽胸化痰,温燥而不伤阴,固敛而不凝滞,对于气阴两虚、兼痰湿阻络的胸痹疗效甚佳。
心肾阳虚,阳虚水泛所引起发水肿、胸闷,以济生肾气丸加减。
【基本方】
大熟地15~30g
建泽泻12g
法半夏10g
此方常用于病危患者,心衰,中医辨为心肾阳虚者,用之以回阳救逆。运用时可配合温胆汤、生脉饮、参附龙牡汤。孔老认为危重病人附子、半夏同用强心效果甚佳,曾用之起死回生,不必顾忌十八反的禁忌。《金匱》治疗虚寒腹痛的附子粳米汤也是由附子、半夏、粳米、甘草、大枣组成,其化胃中寒饮的关键即是附子与半夏同用。
心脏病下肢水肿,可用五皮饮与温胆汤、生脉饮、济生肾气丸加减合用。
五皮饮:
云苓皮30g 大腹皮10g
此方取“以皮治皮”之意,方中茯苓皮健脾渗湿,大腹皮行气宽中利水,桑白皮泻肺行水,陈皮和胃理气化水,干姜皮宣胃阳散水,五皮合用,输脾行水,随症加减,为治疗各种水肿的通用方。
3. 心肌炎
外感风热毒邪侵犯心脏可引发心肌炎,以儿童为多见,早期症状与风温感冒相似,故对于出现外感症状未尽,而出现心悸、短气、乏力、精神不振的小儿,应及时确诊。治疗上,早期心肌炎与普通风温感冒症状相似,治疗亦以清解为主,桑菊银翘之属加减,但之所以发病,往往是由于患者心气阴不足,导致外邪内陷,故对于体质稍弱的儿童,治疗时应注意扶正,处方上益气养阴、宽胸化痰与清解散邪同施,可与桑菊饮、银翘散、温胆汤、生脉饮合方加减。
【基本方】
霜桑叶10g
青连翘10g
麦门冬10g
柏子仁12g
此方为成人用药剂量,小儿剂量酌减。
方中霜桑叶、杭菊花、全蝉衣辛凉解表,金银花、藤、青连翘、嫩桑枝解毒通络,辛凉之品可使温热毒邪从表而出,生脉饮合温胆汤以益气养阴,强心化痰,扶正以使邪不内陷。外邪已解,可去霜桑叶、杭菊花、全蝉衣,加珍珠粉0.9g、浮小麦30g、生龙齿15g、生牡蛎30g、血琥珀5g等以养心安神,但仍继续用银藤、连翘、桑枝等解毒通络之品,以清除余毒。临症随其邪正虚实而加减损益,当有良效。
阮劲平、张绍才,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后拜著名中医孔少华先生为师,随师六年,临床十余年,现为北京市中医药薪火传承3+3工程项目孔伯华名家研究室学术带头人,孔医堂中医师,此方辩证加减多有效验,该资料为二人整理,收录在《孔少华临证经验纂要》一书中。
http://i.creativecommons.org/l/by-nc-nd/2.5/cn/88x31.png
本作品采用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禁止演绎
2.5中国大陆许可协议进行许可。
本博介绍之所有养生方法及中医验方,并不完全适合所有人,凡属药物,均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更加详细可关注北京孔医堂微信服务号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