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位患者致阮劲平大夫的一封感谢信。结识中医,让我有了一个不一样的家

(2015-06-09 09:17:09)
标签:

阮劲平

孔伯华中医传承

孔伯华学院

孔医堂

孔医堂三里屯馆

分类: 历史资料

摘自一位患者致阮劲平大夫的一封感谢信

要写的感谢,是给孔医堂的阮大夫,其实这些话,私下里对朋友讲过很多遍,可是一直没有落于笔端,如此谨慎,全因看重吧。因为从他那里,我们所得到的帮助实在让全家人欢喜,一直欢喜很多年,如果郑重其事地写出来,放到哪里,反倒怕闻者生疑。还有,欢喜和激动之余,也实在怕我的文字不能表达我的情感。但怀揣着感动而不表达,就像揣着秘密一样,也因此有些不安。
直到两天前,一个朋友在微信上,让我讲讲和阮大夫的缘。
三年前,婆婆查出肝癌,弥散性分布,中晚期。爱人背地里大哭。
公婆一直和我们住在一起,婆婆的身体情况有点特殊,不能代表大多数。婆婆今年虚岁70,据她自己说,从三十多岁开始,每个月至少一次发烧感冒,或者哮喘病犯,每次都要到医院输液消炎,直到三年前,她的身体上慢慢确诊的病症有:肺气肿,哮喘,糖尿病,再加上癌症,都是要命的病,听着吓人,更让人心疼。

 家里人聊起来的时候,悄悄把婆婆的就医状况分成三个阶段,从她30多岁到55岁在贵州,每个月至少一次到医院输液,主要是消炎,否则呼吸困难。55岁到67岁,开始和我们一起在北京居住,北京看病贵,婆婆心疼钱,平时的小疼小病忍忍或者吃些药就挺过去了,但是每年都会有1到2次挺大发了,然后住院20几天。前5年到3年前,有两次在人民医院重症室抢救并下发了病危通知书。说起这些,心情无法愉悦。

2012年8月份,经朋友介绍,爱人和我带着婆婆找到阮近平大夫。

从那时开始,直到今天,婆婆没有去过其他任何一家医院。更会让您疑问的是,婆婆再没有过一次感冒,发烧,或哮喘病发。简单说,病人还是同一个人,只是我们从西医处掉头回来,换了中医的治疗方式,而已。
其实,病人已经不是同一个人,因此,也绝不仅仅是换了一种治疗方式而已。
了解婆婆的人都觉得她像换了一个人!原来的婆婆,每天愁眉不展,不是蜷在在沙发里就是躺在床上,手里经常拿着电视遥控器,话不愿意多说一句,不愿下楼,不做家务,没有笑容。经常说的几句话就是一个意思,没有几天活头了,然后叹气。婆婆没有文化,不认识字,爱人的家庭教育又传统的有点过分,绝不会顶撞父母,即使觉得父母的观点是错的也不会提出来,也因此似乎少了父母子女间的畅快交流。最关键的,还是身体情况对人的性格的影响吧,婆婆常年病痛在身,忍痛已是能力全部,哪还有多余的力气用来笑。
我写这些,爱人就在旁边,微信里也会有很多朋友看到。于是有点担心,毕竟角度不同,万一被人说夸大其词该多不好意思。爱人说:“写吧,我们的生活我们自己知道,况且你最了解,我有多感激阮大夫”。
是的,我了解他,了解他对父母的感情,更了解他对阮大夫心怀感激,却羞于表达。
开始的时候我们每周带婆婆去见阮大夫一次,每次开7付药,每天一付,阮大夫会根据婆婆的状态调整方子。我不懂中医,每次只是陪着交费抓药。然后似乎一切如常之中,婆婆变了。
现在回过头去看,已经忘了婆婆从什么时候开始,早上起来给我们做饭,白天跟着公公下楼买菜,下班回到家,菜已经准备下锅了,婆婆话开始多起来,说她儿子,必须戒酒,不能再喝了,要爱惜身体;说孙子,想吃啥跟奶奶说;说我,歇会吧,上一天班怪累的不用刷碗了;说爷爷,这老头子真倔,跟他开玩笑都不明白。现在,婆婆每个月只需要去一次孔医堂,一次开药14付。婆婆成了有说有笑愿意操心的婆婆,而用药量越来越少,我不敢说婆婆的身体状态有多好,因为理智告诉我们,疾病不可能消失,但是让她走出悲观失望的,让她展露笑容的,真不是我们,而是中医和阮大夫。
我不懂中医,也不懂西医,不敢给中医西医孰好孰坏下什么断言,我只知道,每个人的认识都是有局限的,我更是如此。所以我只是,尽量用这些事实的语言,来描述我所认为的真实,我还想,把我们家人从中医那里得到的帮助告诉给更多的朋友,仅此而已。
借用一句话给愿意绝对化的朋友,在地球上发现恐龙以前,有谁知道有这样一种庞然大物存在过,所以,永远对未知或不能证实或不能呈现的事情,心怀敬畏,会更靠近真相。而我们几十年所受的教育都有一个明确的指向,西方,不是吗?除此之外呢,我们又懂多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