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我很受伤(五)
(2015-01-28 19:17:27)
标签:
教育孔伯华学院孔令谦孔医堂孔子中医学堂 |
分类: 感悟随笔 |
中西医是在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因此该从文化层面的视角认知和审视。以现代科学、现代医学标准来评判和衡量中医学,无疑是以西方的历史观复制中国的历史,那将是颠倒黑白的一部阶级斗争史。
众所周知,当人类文明的曙光初升之时,医学思想便已在远古先民的脑海中萌现,这是最初的萌芽思想,东西方开始并无多大分歧。伴随着人类文明程度以及社会的日渐进步,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均在生息繁衍的长期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最初的原始医疗经验,并由感性上升为理性,同时逐渐形成、也逐渐发生分歧,遂产生各民族文化指导下的医疗经验,创立了自己的医学理论。即便是在同一文化背景之下,在不同地域也会存在较大之差异。譬如藏医、蒙医等,以上是其历史发展之大概情形。
就东西方大框架而论,公元2世纪东、西方的两位医学巨匠张仲景和盖伦,他们传承了不同的学术思想,创建了迥异的医学范式,发展和完善了不同的理论体系,使中、西医学各自走向了两条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
中医讲求治病必求其本。因此,无论研究什么,该从历史的角度、从事物本身发展去探求。医学也不例外,该从其起源,该从人谈起。而人与人的差异,绝难在其中间一刀两断,有的偏重于无限向前,遂产生欲望,这颇有些类似于西方人的思维;有的偏重于回顾、注重情感、强调历史精神,这多在中国人思想中体现。什么忠孝啊、情感啊,都是基于这样的价值观下产生的。源于这样的原因,中西方文化之差异,也正体现在此。
中西方文化之差异,说白了,其实不过是侧重之不同。从医学角度来说,西方医学侧重于物质,于是有物理;中医学侧重于精神,于是有道理。就生命科学而言,主要是对生命的认知本质上。其最大之差异体现在人生界与自然界,精神层面与物质层面的取舍上。
若从中西医体系、架构来进行对比,我们可说中医学、西医学各有所长。体现在:西方医学在寻找生命的物质基础上下了很大功夫,从而找到了我们人体的器官、细胞、血管、蛋白质甚至还有更多精微的;中国医学则是在寻找生命的功能关系和精神层面上用的功课多以一些,于是中医学发现了精、发现了气和神、找到了人体的藏象和看不到的经络等。
记得一次与一位学者在探讨这个问题时,这位学者说他解剖了几百具尸体,得到了大量的且经过大量实证的数据,而中医根本没有这些,只凭臆断,完全不符合科学规律。对此,我的回答是:中医学本来就不是科学,至少不是现代科技概念意义下的科学,或是一部分不科学。你解剖几百具尸体得到的这些医学知识对医学来说应该是有用的,但绝对替代不了活着的人。因为对人类而言,整体的看待比之将人体割裂甚至是局部保护更加贴近生命的含义。
西方医学与中国学学,对生命的认知和方法上的偏重偏轻,决定了两者其实是各得一偏,前者采用物质模型的方法,而后者偏重于思维模型的方法;前者注重探索微观、局部规律,后者注重研究宏观和整体的规律;前者以实证、实测之手段,注重于外求,后者以知觉、体悟和思辨,注重于内求。两者所处高度不同,发现的是不同层次的规律,但这些规律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都是科学的。两者虽各有其法,各有其理,但其为解除人类之病痛,探索人类生命奥妙之精神,确是相一致的。
当下,我们中医学的研究方向,不能说是全部,但也差不多是沿着一条人家走过多少年的老路,在追着人家的屁股,却始终在津津乐道。
去年,应邀前往首尔医科大学做学术访问,一位研究红参几十年的梁姓教授在与我们进行交流时说,他不会按照欧美的思路去寻找和研究红参(高丽参)的有效成分,因为欧美已经研究了百年。因此他将研究重点集中在为何有人服用有效,有人无效上。呵呵,这比较接近中医学的思维、贴近活人了。而我们呢?很多中医学博士却在盲目地陷入到物质模型中,进行着实证、实测,且是人家早已研究过何止千百遍的低水平重复。何以故?可拿到国家经费。
中医学比较接近人学,渗透人性。那么,研究中医学就不应该将人性剥离,不应该脱离人生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