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医:我很受伤(三)

(2015-01-22 12:04:05)
标签:

文化

孔医堂

孔令谦

分类: 感悟随笔

纵观中国医学发展历程,实与文化发展紧密相关。粗言有如下历史阶段:分别为先秦两汉的学术理论形成及中医辩证论治体系的确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经典著作研究及各家医方书;宋代本草、医方的发展及医学理论的研究趋于深化;金元时期的学术争鸣;明代时期学术理论的充实和发展;清朝的继承与中西医汇通。

需要强调的是,中国医学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各时代虽有各时代之特点及各时代之争鸣,但其创新思想与发展始终是基于上一时代经验总结基础上发展而来。因为我们不难发现,在这一时代的医学创新思想中,总是可以找到上一时代的医学思想和历史痕迹。譬如在汉代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之前,就有《黄帝内经》、《难经》、《本草经》等古典医药典籍。张仲景总结了汉代以前的医学成就,继承了《内经》等基本理论和丰富的医药知识,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写成了《伤寒杂病论》。其贡献在于确立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为后世中医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盛行于明末清初的温病学说,同样是基于历代经验基础上发展而来。温病学说,其首先见于《内经》,其次见于《难经》、《伤寒论》,后世历代医家皆有发展,至清代始为独立的理论体系,而形成伤寒、温病两大学派,丰富了祖国医学内容。其代表人物为叶天士、吴鞠通、王孟英等。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温病学说是在《伤寒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自宋、元以后,历代医家感到《伤寒论》的解表方剂偏于辛温,不适宜温热病的治疗,遂提倡寒凉。创此论者,朱肱、刘河间肇其端,王安道宏其议,叶天士、吴鞠通等集其成,而成为伤寒、温病两大学派。实际这正是医学领域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的必然规律。

但在中医界,却存在一种学派之争,体现在伤寒学派和温病学派间比较明显。因此,有人认为:伤寒学派善用古方,温病学派善用时方,尊古方者亦称经方派,温病学派喜用凉药,故亦称时方派,其实也就是在用药治疗上,有辛温和辛凉之别。而中医的特点是首先在于辩证,其次在于用药。辨之为伤寒,自当用辛温发汗,辨之为温病,自然用辛凉解肌。辩证不明,用药必误。况温病学说,离不开伤寒论的理论指导,而伤寒论一书,对温、湿等也有论述,因此温病也包括在伤寒范围。如《难经》说:“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我们细译其意,所说的中风即一般伤风之类。所说的伤寒,即一般感冒和流行性感冒。所说的湿温,相当于现代医学所言之伤寒。所说的热病,即暑温,相当于流行性乙型脑炎。所说的温病,包括了各种热性病和传染病。

“各承家技,终始顺旧”。张仲景早已批评了这种保守思想。因此,不论经方或是时方,方与证合即为良方,古方可以治今病,但必须随证加减,灵活运用。所以治病不在于用药之寒热温凉,而在辨证之有无错误,无所谓学派之争,也就没必要各立山头了。各立山头,此伤之二。(未完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