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打针、不吃药,儿童感冒、咳嗽巧预防
(2014-12-17 10:51:31)
标签:
孔伯华孔伯华学院孔令谦孔医堂健康 |
近日,气候多变,门诊上儿童外感的病人多了起来,很多来就诊的孩子家长说,一个班里,会有一半的孩子请假,而我的微信上也多了很多孩子家长的咨询,大都是咨询如何预防和治疗外感病的。
关于冬季儿童外感病,传统意义上,我们都用风寒、风热的分类方法来区别,很多家长也据此来选择一些成药或食疗的方法来预防或治疗,但我个人认为,这个分类标准不是很全面。因为疾病是一个变化的过程,通俗的讲,疾病是人体正气和外来邪气的一场战争,战争是根据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不断变化的,单纯的以寒热来分,很难准确的把握疾病的动态发展。
从中医角度来讲,并不是受什么邪就生什么病,也就是说,并不是冬季受寒就一定是风寒,夏季受热就一定是风热。任何病邪作用于人体,人体的正气都会有抵抗,根据抵抗后产生的状况来区分病性,这才是中医认识疾病的根本,也就是说中医是从发病角度而并非从病因角度来认识外感疾病的,即所谓“受本难知,发则可辨”。
还有一个就是,孩子的体质不同,也就造成了对外感病邪抵抗的不同,因此病情的发展也各异。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现代很多的家庭两代人围着一个孩子转,所以很多孩子从营养角度来说过盛,而平时又缺乏锻炼,那这样的孩子表虚,内热,这个时候遇到了外感的寒邪,就会很快入里,导致出现外寒内热的症状。而并非会出现我们预想中的寒热很明显区分的状况。
那么对于家长来说,如何来区分这种变化呢?首先我的的建议是如果有外感的情况发生,最好及时就医。如果不方便就医的情况下,可以参考下面的一些症状来区分,当然我说的只是一些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首先看孩子是否发热,我所说的发热不是指体温计测出的发热,是孩子的自身感觉,如果孩子只是怕冷,没有自觉发热,而体温计有又显示体温升高,手脚冰凉,流清鼻涕,那这个一般都属于疾病的早期,外感病邪刚侵入人体,这个时候再看舌苔,如果是薄白的,那一般都是风寒,可以选用一些解表发汗的药物,或者用生姜、芫荽,葱白煮水都可以。如果孩子自觉发热,不怕冷,这个时候病情就有往里传的趋势了,病邪往里传就会激发身体的抵抗,于是出现发热明显,不怕冷的状况,这个时候再观察舌苔,一般都会是薄黄的,鼻涕是黄的,还会有嗓子疼,这个时候就属于风热居多,这个时候就可以用一些比如板蓝根、大青叶、薄荷之类的清热的药物。
上面的两种情况其实在临床都不是很多见,最多见的是既发烧,又怕冷,有清鼻涕,嗓子也疼,而且不想吃东西,舌苔厚厚的,寒热的情况都有,那么这种情况呢,就属于外寒里热了,很多孩子平时饮食过于油腻,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生怕缺营养,动不动就红烧肉肉、大闸蟹的伺候着,脾胃平时就处于一个疲于应付,属于食积生内热的状态,这个时候如果出现了外来病邪的感染,就会出现内热外寒夹杂的症状,这种时候无论做任何治疗,控制饮食是必须的,因为只有脾胃功能恢复了,才能保证你后勤,人体才能打胜仗,具体的可以在治疗药物的基础上加一些山楂,陈皮,白萝卜之类的帮助消食。
如果孩子突然出现高热,体温超过39℃,嗜睡,口渴,舌苔很干,这个时候就最好及时就医,因为这种状况往往是病邪绕过了你的所有防御体系,直接侵入到人体重要脏器的表现了,这里需要纠正一个观念,并不是发热会诱发一些很重的疾病,是疾病导致的发烧,千万不要被广告中的咳嗽咳出肺炎,发烧烧成脑炎之类的缺乏常识的话语所误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