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孔令谦
孔令谦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5,207
  • 关注人气:21,45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秋日私语(写给小朋友的忠告)

(2014-09-30 10:33:44)
标签:

孔伯华学院

阮劲平

张绍才

孔医堂

秋季养生

分类: 养生知识

秋日私语(写给小朋友的秋日忠告)阮劲平

秋季为从夏季向冬季过度的季节,天气转燥,肺为娇脏,易为燥邪所伤,小儿肌肤娇嫩,腠理疏松,就更易感受燥邪而发上呼吸道感染,常常表现为燥咳。
从外因来说,秋季的燥邪,有温燥和凉燥之分,一般以中秋节为界限,中秋以前还有暑热的余气,故多见温燥;中秋之后,寒凉渐重,故多出现凉燥。当然,燥邪伤人,还因个体体质寒温不同差异而从化,内热盛的小儿常化为温燥,体寒的小儿从化为寒燥。温燥咳嗽是燥而偏热的类型,常见症状有干咳无痰,或者有少量粘痰,不易咯出,甚至可见痰中带血,兼有咽喉肿痛,皮肤和口鼻干燥,口渴心烦,舌边尖红,苔薄黄而干。初发病时,还可有发热和轻微怕冷的感觉。凉燥咳嗽是燥而偏寒的类型,病发时怕冷,发热很轻,头痛鼻塞,咽喉发痒或干痛,咳嗽,咯痰不爽,口干唇燥,舌苔薄白而干。
从内因来说,易感外邪的小儿一为表虚,一为积食。
表虚的小儿常常表现为动则汗出,因为肺主皮毛,肺气强则表气固秘,不易为外邪侵袭,表虚则汗孔张开,腠理疏松,邪气容易入侵,如感秋燥之气就更容易发为燥咳。
小儿脾常不足,饮食又不知节制,加至家长溺爱,常与肥甘厚味高热量食物。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抵抗力会下降,同时积食之后,往往化热生火,此时最容易外感,所以积食也是秋季咳嗽最常见的原因之一。

北方气候干燥,秋冬往往寒闭于外,热郁于中,也次也是导致外感疾患的外因所在。
针对以上病因,治疗上表虚者,应于平时吃些固表的中药,常用的如玉屏风散,即生黄芪、白术、防风。
易积食者,一定要控制饮食,少吃肥甘厚味,少吃甜食、油炸食物,少喝含糖饮料等,平时注意看小儿舌苔,舌苔稍厚就要控制饮食,或吃些保和丸、山楂丸、焦三仙之类的药物。
对于温燥咳嗽初起,常用桑菊饮、桑杏汤之类加减,用药如桑叶、菊花、杏仁、桑白皮、沙参、栀子、连翘、梨皮等;伤阴重者,可用沙参麦冬汤、清燥救肺汤加减,用药如桑叶、杏仁、沙参、麦冬、生石膏、川贝、阿胶、炙杷叶、桑白皮、地骨皮等。
凉燥者,常用杏苏散加减,用药如苏叶、杏仁、前胡、法半夏、陈皮、茯苓等。
家用偏方:对于温燥者,可用桑叶6g、杏仁6g、浙贝6g、梨一个同煮服汤,此为3岁小儿剂量。凉燥者,可以易桑叶为苏叶5g。
秋季可以熬点银耳百合粥喝。每日吃一个梨可以润肺防燥。


另一种小儿常见的咳嗽为咳嗽变异性哮喘,是指以慢性咳嗽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特殊类型哮喘。小儿时期任何年龄均可发病,而以幼儿、学龄前儿童(3~7岁)多见。其特点是反复或持续咳嗽在1个月以上,大多为夜间、早上发作性咳嗽,运动或哭闹时咳嗽加重,季节不限,伴有胸闷,还经常揉鼻子,揉眼睛。三分之二患儿有过敏史,部分患儿有家属过敏史,过敏原试验阳性,IgG升高,肺功能测定可有气道阻力增高,胸部X线检查无明显异常。一般抗生素、止咳药治疗效果不显,用平喘药(支气管扩张剂)治疗能止咳。久治不愈可以发展成支气管哮喘,成为终生顽疾。故应及早治疗。
本病的发病机理与哮喘相同,其病理生理改变皆是慢性气道炎症与气高反应性为特点,现在认为是以咳嗽为主要症状的支气管哮喘(咳嗽变异性哮喘)。由于表现为反复呼吸道感染,给患儿和家长带来很大痛苦,西药平喘药虽能止咳,但不能解决复发,皮质激素使用又有一定的副作用。
这种咳嗽的小儿临床越来越多,可能跟空气污染、雾霾、饮食有关。中医临床常见以下几种分型,辩证用药,常常有不错的疗效。
风热犯肺型:
多数为反复刺激性咳嗽,少数为慢性干咳,痰少不易咯出,舌质偏红,苔薄腻。或有咽痒呛咳,苔薄黄,脉浮;或有口渴咽痛、咽干,舌边尖红,脉浮数。治法:散风清肺。常用药:桑叶、菊花、杏仁、蝉衣、桑白皮、浙贝、炙杷叶、桔梗、生甘草、南沙参、麦冬、连翘等。
风寒袭肺型:
慢性咳嗽,或伴咯少量泡沫稀痰。吸入冷空气则咳嗽,喷嚏频作,鼻塞流涕质粘。舌淡,苔白。治法:温肺止咳。常用药:炙麻黄、杏仁、前胡、苏子、陈皮、法半夏、蝉衣、桂枝、干姜、细辛、五味子等。
积食化热型:
慢性咳嗽,少量白痰,咽痒,纳呆、大便不畅、腹痛时作,舌苔白腻、脉弦滑。治法:消积止咳。常用药:陈皮、法半夏、茯苓、炒枳壳、莱菔子、前胡、白前、蝉衣、焦三仙、鸡内金、生甘草、连翘等。
肺脾气虚型:
经常感冒,时有咳嗽,日久不愈,少气乏力,纳谷不馨,身常自汗。舌质淡,苔薄,脉搏细少力。治法:补肺固表。常用药:生黄芪、白术、防风、桂枝、白芍、杏仁、炙甘草、厚朴、大枣、生姜等。
临床所见,患此病小儿常常为过敏体质,中医辩证体质常有肺、脾、肾三脏不足,所以在治疗缓解后,应该常服健脾、益肺、补肾等药,强壮体质,避免复发。可以据体质辩证处以膏方或丸药方常服。常用药如生黄芪、白术、防风、桂枝、白芍、炮附子、黄精、沙参、蛤蚧等等。

除了药物治疗,在生活上,患儿要注意随天气变化随时增减衣服,汗出避风,避免吸入冷空气,避免剧烈活动,避免吸入刺激性气体,避免暴饮暴食,少吃肥甘厚味加工食品,避免接触易过敏药物、食物等,尤其在咳嗽发作时要注意。平时应当适当参加体育活动、适当耐寒锻炼,对于增强孩子的体质,完善孩子的免疫功能很有益处。前人说过一句话:“若让小儿安,三分饥与寒”。其实这是一剂极好的良药。
 
阮劲平,孔少华先生弟子,孔医堂中医师,临证十余年,对小儿外感、小儿腹泻等常见、多发病疗效显著,获广大患者之好评。著有《孔少华临证经验纂要》等著作

http://i.creativecommons.org/l/by-nc-nd/2.5/cn/88x31.png
作品采用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禁止演绎 2.5中国大陆许可协议进行许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