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共享论坛”暨孔医堂五棵松馆开业庆典上的讲话
(2012-03-18 18:26:04)
标签:
传统文化中医文化传承与共享知识共享文化 |
分类: 谦和动态 |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前辈、各位同仁,以及所有嘉宾,大家上午好!
首先,我代表孔医堂(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世界孔子宗亲联谊会、以及知识共享中国大陆组织,对各位来宾参加今天的“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共享论坛”暨孔医堂五棵松馆开业庆典,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下,在政府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诸多老专家的无私奉献和帮助下,经一年的努力,整合多方资源,孔医堂在今春迎来了此次论坛的召开,并将以崭新的发展模式,踏入祖国医学文化遗产的宝库!
孔医堂(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是在孔伯华医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孔”,代表着孔子的文化精神和人文科学内涵;“医”,是生命、自然科学的体现。两者相融,则意味着探寻基于人文文化基础上的生命科学。
“办诊务,以求实效;兴教育,以继传承。”这是孔伯华先生早在1929年创办北平国医学院时所倡导的宗旨。因此,孔医堂这几年在开办中医机构的同时,也将医馆作为继承中医精神与经验传承的平台,依托北京市中医药薪火传承3+3工程项目,创办了全国首家公益中医学堂。“公益中医学堂”分为两大部分:
一是面向基层医师进行“中医师承”教学,并建立“帮教诊所”示范点。以开放共享的“网络课堂”新形式,每周以网络视频、网络音频的直播方式进行教学和普及,并在网络上和学员进行即时互动答疑。这几年累计义务培训过数百名临床医生。
二是面向普通百姓进行“中医入门”教育,普及中医健康知识并建立“爱心诊室”示范点。响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倡导的“中医中药进社区、进家庭”,与望京街道共同开展了家庭健康教育普及活动,举办了面向普通百姓的公益中医讲座四十多场,受益人群超过万余人次。
在中医诊务方面,我们注重中医传统本色,实事求是,秉承一人一方的辩证施治原则,提倡中医“因人、因地、因时而治”的精髓,发挥中药价格低廉优势,惠及广大民众。近几年成功接诊患者数十万人次。
在诊疗特色和优势方面,我们依托北京市中医药薪火传承3+3工程项目、孔伯华名家研究室项目、和孔伯华中医世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设立了心脑血管疾病防治、亚健康防治、外感温病防治、痿证防治、儿科疾病防治和妇科疾病防治等各学科的带头人机制。
在探索中医发展和服务创新方面,我们与大唐电信科技产业集团合作,积极探索中医中药为企业服务的新模式,共同制订了《大唐电信集团员工健康工程规划》和《大唐电信集团员工健康指导手册》,并纳入大唐电信科技产业集团十二·五规划中,受到国资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相关部门和领导的高度关注。
在学术研究和社会活动方面,孔医堂积极参加各项公益活动。
2009年,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知识共享中国大陆组织,成功举办“知识共享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暨中医文化的传承论坛,打破中医门户之见,发布了《孔伯华中医世家医学传习录》专著,使之成为我国第一部以知识共享协议发布的医学著作。
值得说明的是,孔医堂提倡的中医开放式教育模式,已被收录于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出版的刊物和书籍中。
中医无界,文化共享。我们人类的思想本就是共通共享的,只是在漫漫历史中,逐渐产生各国家、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因此,在中西文化间,在中西学术间,就需要进行广泛的交流与互补。孔医堂不仅仅是一个中医诊疗机构,更是一扇中医文化的传播窗口。近几年,孔医堂已接待来自德、法、日、美、韩等国的留学生参观学习数千人次。通过这些思想上的碰撞,不但传播了中医文化,也学习了西方一些先进的管理和教育理念。
如今,孔医堂已经在海淀区、朝阳区和西城区建立了三家中医诊疗机构,并设立了注重临床实践的国医学堂,建立了完善的科技创新研发体系,正在筹备的一家以现代互联网络为拓展平台的孔医堂网络科技企业。预计今年或明年,还将建立一个大型的健康文化教育传播基地,在北京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区设立一家分支机构,实现线上与线下的统一协调发展。力求用两三年时间,完成集合传统医疗板块、创新产品板块、网络平台板块和文化建设四大板块的发展目标。
孔医堂感谢各位前辈、各位同仁的无私奉献和大力支持,更真挚欢迎广大中医药工作者加入我们的行列,在我们今后的共同道路上,立正信、传正道、笃正行,脚踏实地,放开眼界,实现我们对中国文化、中医文化的共同追求,去触动和感染更多的现代人。
祝各位领导、各位嘉宾身体健康!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