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儿外感病证治(阮劲平 张绍才)

(2011-10-29 16:42:59)
标签:

阮劲平

张绍才

王国斌

孔医堂

小儿外感

咳嗽

健康

分类: 中医辩证

儿科临床中以外感发热性疾病最为常见,如感冒、乳蛾、咳嗽、哮喘、肺痈、痄腮等病,属现代医学上感范畴。因为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肌肤薄弱,腠理不密,卫外之气不固,抵御外邪能力不足,所以一旦与气候变化或调护失宜,则易于罹患外感发热疾病,孔老认为小儿外感虽有风寒、风温之别,但多为风温,且由于小儿系纯阳之体,即使感受风寒,也多从阳化热,故治疗上多用温病学说辨证治疗。常以桑菊饮、银翘散、白虎汤三方加减治疗。

风温初起,症见发热汗出,或无汗,不恶寒或微恶寒,或头痛身痛,鼻塞流涕,咽痛,舌边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指纹浮红,邪在肺卫,欲入里化热,桑菊饮、银翘散加减。

【基本方】:

霜桑叶8g   杭菊花8g  薄荷叶5g   金银花10g

青连翘9g   全蝉衣8g   鲜苇根25g   条黄芩8g

地骨皮8g

【方解】:

方中以桑叶、菊花清疏肺卫,银花、连翘解毒散邪,薄荷辛凉解表,地骨皮清热育阴,孔老认为认为薄荷与地骨皮合用,辛散而不伤阴,亦无敛邪之弊,退热效果甚佳,蝉衣利咽解表,鲜苇根清热透邪,条黄芩清气分之热,诸药合用,清中有透,治疗风温袭表之外感病效果甚佳。

【加减法】:

身恶寒无汗者,稍加荆芥5g、淡豆豉7g以散表寒,但小儿外感化热较速,辛温之品中病即止,不可重用。

周身酸痛者加金银藤15g、嫩桑枝15g解毒通络止痛。

头痛者加白芷2g散风止痛。

鼻塞声重者加辛夷花6g。

面赤唇红,壮热口渴,脉洪大者为热入阳明气分,合用白虎汤,加生石膏15~30g、生知母8g。

咽痛者加大青叶10g,全蝉衣合大青叶解毒利咽之功甚佳,若扁桃腺化脓者,常为热毒壅盛,可再加板蓝根10g、野菊花10g、蒲公英20g清热解毒,或加山豆根8g、射干8g解毒散结,还可口含六神丸10粒以外用解毒消肿,壮热者仍需合用白虎汤。

小便短赤者加生知柏各7g、滑石块10g以清利之。

高热惊厥,甚至抽搐者为热极引动肝风,加羚羊粉0.6~1.2g(分冲)、白僵蚕8g、双钩藤10g、天竺黄5g、紫雪散1支(分冲)以清热化痰,平肝熄风。

若热邪太盛,逆传心包,出现神昏谵语,惊厥抽搐则加九节菖蒲10g、川郁金8g、天竺黄8g、安宫牛黄丸1粒,以清心化痰开窍。

咳嗽频作,喉中痰鸣者,加杏仁8g、全瓜蒌10g、紫苏子6g、桑白皮8g以泻肺化痰止咳,若痰多色白,再加橘子皮6g、法半夏6g、莱菔子7g以化痰止咳;或加桔梗载药上浮,宣肺化痰。

热盛者合白虎汤。

若因饮食积滞化热,兼感外邪,舌苔厚腻,食欲不振者,加焦三仙各6g、炒枳壳6g、鸡内金8g以助消导。

大便燥结轻者加全瓜蒌15g、重者加酒军4g、元明粉3g。

伴颌下淋巴结肿大者酌加加草河车8g、山慈菇8g、夏枯草8g、浙贝母8g以解毒散结。

小儿流行性腮腺炎(痄腮),症见以耳垂为中心肿胀压痛者,亦可以此方加清热解毒之品如板蓝根10g、大青叶10g,并合用白虎汤治疗。

发热减,胃阴受伤,口渴者酌加鲜石斛15g、天花粉10g、肥玉竹8g以养阴退热。

有小儿体虚易患外感,应酌加扶正之品以达邪外出,如脾虚伴有腹泻者,可酌加太子参8g、炙甘草3g、大枣10g,若气阴不足者加南北沙参各10g,胃阴不足者加鲜石斛10g、天花粉10g、肥玉竹8g,肾阴不足者加鲜生地15g、鲜石斛15g。

 

若为暑季感冒,伴有腹痛腹泻、恶心呕吐、舌苔白腻者,可以藿香8g、紫苏叶4g、大腹皮8g、川黄连4g、广木香5g、六一散10g为主芳香化浊,和中解表,并酌加清解之品。

 

 

临床小儿外感咳喘多属于风热转入肺卫气分,痰热蕴肺者,孔老常以清肃化痰为法治疗。

【基本方】:

霜桑叶8g   杭菊花8g   杏仁泥8g   条黄芩8g

桑白皮8g   地骨皮8g   全瓜蒌10g  紫苏子7g

莱菔子7g   青连翘8g   橘子皮7g  法半夏7g

【方解】:

此方以霜桑叶、杭菊花、青连翘宣肺散热,杏仁、全瓜蒌肃肺化痰,条黄芩、桑白皮、地骨皮泻肺清热,紫苏子、莱菔子、橘子皮、法半夏下气运脾化痰,此方为桑菊、泻白、二陈、三子合方,共奏清肺化痰止咳之功。

【加减法】:

内热盛者,加生石膏20g、生知母8g。

咳痰粘稠难出者,可加黛蛤粉15g(包)软坚化痰,使之易出。

喘者,加全蝉衣8g、净蛇蜕8g,孔老认为蝉衣蛇蜕有解痉平喘之功。

若邪热入肺,高热,呼吸急促,咳嗽胸痛,痰黄稠,甚至痰中带血,或铁锈色痰者,此已转为肺痈,急加生石膏30g、嫩麻黄2g、甜葶苈10g、冬瓜仁25g、生薏苡仁25g、杏仁泥8g、桃仁泥5g、鱼腥草30g,即合入麻杏石甘汤、千金苇茎汤以宣肺泻热,解毒化痰。

下焦湿热者,加生知柏各7g、滑石块10g。

 

但也有少数属于寒饮者,常见症状面色青白,咳嗽痰稀,形寒畏冷,舌质微红、脉浮紧或细。治疗可以小青龙汤加减。

【基本方】:

嫩麻黄1g   杏仁泥8g   嫩桂枝3g   杭白芍6g

炮姜炭2g   北细辛2g  法半夏6g   五味子3g

若同时兼有化热之象者,可加生石膏20g、桑白皮8g、地骨皮8g等。(咳喘的治疗可参见内科咳喘篇)

总之,孔老认为小儿外感病十之八九为温病,临床以温病气营血学说进行辩证论治,收到良好效果。当然伤寒学说也必须了然于胸,临床上属寒的疾病并不少见。对于寒温互见之证,适当结合经方,常收效如桴鼓之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